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全球化的关键因素与发展趋势

服务全球化的关键因素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工业化前期,制造业主导下生产性服务业逐渐独立和剥离,此时处于价值链低端的非核心部位,传统的物流、人力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尚处于大众化、标准化和普适化阶段。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了服务全球化。服务业总体上可以说是劳动密集型的,“人”不仅是服务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参与者,更是服务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

服务全球化的关键因素与发展趋势

所谓服务全球化,实质是“服务的生产、消费和相关生产要素的配置跨越国家边界,形成一体化的国际网络,各国服务业相互渗透、融合和依存,国际化的服务供给和消费不断增加”[10]。服务全球化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既独立发展又相互推动,两者经历了“剥离—交叉—融合”的发展阶段和“制造业主导—制造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转化—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互动地位转型。在工业化前期,制造业主导下生产性服务业逐渐独立和剥离,此时处于价值链低端的非核心部位,传统的物流、人力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尚处于大众化、标准化和普适化阶段。工业化中期,进入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过渡阶段,生产性服务由游离状态变为与制造业的内置嵌入状态,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占据价值链条的中上偏高阶段,出现了多个增长中心,新生的资本服务和原有服务形式一起朝专业化和特殊化方向发展。工业化后期,在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下,产业发展进入二者相互嵌入融合的阶段,制造业仅仅控制价值链最核心的部分,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兴起,开始朝满足个性化和创新性服务需求转化。越是到达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生产性服务对于制造业的依赖越弱,而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的依赖越强,两者之间关联—交叉的互溢效应就越明显,经济发展就越科学持续。一个国家只有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由传统工业制造业向现代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的转变,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才能在利润分割中占有较大份额。在经济全球化中,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生产性服务的带动,服务全球化在经历了孕育萌生之后,迅速进入快速增长和推进阶段,其发展速度一度超过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了服务全球化。首先,生产力发展综合水平的提升是服务全球化发展的前提。经济全球化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之今天相比尚处于水平较低的不发达阶段,居民收入消费水平较低,食品支出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较高,而住房、购车和出国、理财等发展性需求所占比例较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食品支出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降低,金融服务、住房、购车和理财等发展性需求所占比例提高,服务消费被提到日程上来。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在满足了人们对于趋同化基本服务的需求外,教育文化、旅游和医疗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消费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迅速发展。其次,信息技术和服务的兴起和发展是服务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和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离岸服务成本,简化了管理组织程序,打破了服务消费和生产的时空限制,提供了知识编码和标准化的有形载体,创新了全球服务消费的方法模式,开创了远程视频和网上交易等新的服务业,信息技术以即时连接和同步推进在服务业进行了一场“可贸易性革命”。同时,电信运营和数字增值业务的发展也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等特点成为服务全球化新的增长点。

除了生产力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外,服务全球化本身的特征也对其加速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首先,劳动力的流动。服务业总体上可以说是劳动密集型的,“人”不仅是服务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参与者,更是服务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在服务贸易中,劳动力的跨境流动是其最重要的载体和内容构成。在劳动力分为初级的人力资源和高级的人力资本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分别以出口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为主,形成了互补型的服务贸易结构。不仅如此,借助信息技术,劳动力的流动还可以不必实际发生,“虚拟”的劳动力流动突破时空、成本和政策等限制,极大地推动了服务全球化的发展。其次,服务外包的兴起。借助信息技术远距离提供服务的现代意义的服务外包较之传统的服务外包起步较晚,仅有40年左右的历史,但是从其内容和行业分布来看,研发设计、软件编程、家庭办公、远程教育商业流程和物流管理等日益成为服务全球化最强有力的支撑。(www.xing528.com)

服务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不仅彰显了其巨大的潜力,同时也暴露出其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比如,服务全球化不仅影响直接的经济利益,还关涉文化认同、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同时其发展进程也不是单线和一帆风顺的,来自母国和东道国的抵制力量和利益平衡等问题依然是未来服务全球化必须直面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