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日益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全球化时代。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世界各国和各个领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跨国流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且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造成本国人才的奇缺。这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日益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全球化时代。全球化首先肇始于经济领域,而后迅速扩张到政治文化医疗环境等各个领域,成为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各国都被不同程度地卷入到纷繁复杂的全球体系之中,且交流不断加深、往来更加密切、相互依赖更强,影响也更大。而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高校作为各国未来人才培养的基地,其地位也显得更加重要,而作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者的高校教师,其职业道德素养自然也就更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技术性培养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国疆域之内,人才在国际间的流动也是大势所趋,而人才的精神和道德培养也自然而然地愈加受到各国重视。能否培养出一批批有全球眼光、有立足于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面的国家后备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景象,各国之间既互相竞争又相互合作,而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则是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与日益密切的交流合作。为此,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兴教育,培养适合本国长期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龙头,且与经济的发展有着更直接的关系,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了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时代的使命,活跃于时代的潮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为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高等院校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毫无疑问,答案是教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民教师。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前提。虽然教师的素质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优秀的教学能力、健康心理素质、终身学习观念、创新精神等许多方面,但是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其根本,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核心因素。“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的师德建设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2001年中国高等教育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主题,也就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现象是20世纪最后30年中十分迅速、十分凸显的一种世界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政治、文化、科技,包括教育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它与局域化、本土化、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既有着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着十分突出的矛盾。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世界各国和各个领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所关注的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使各国争相培养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并吸引他国优秀人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一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发展,而必须要进入世界经济社会的大循环中去。新时期,摆在各国面前最突出的事实就是全球化带来的人才竞争的全球化。这不仅表现在各国争相培养高层次人才,努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表现在早已开始、现在愈加严重的人才在各国间流动的情况。

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目标,但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方法、途径与特色。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才使得不同大学间必须相互学习与借鉴,取长补短。比如牛津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就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制度,积累了许多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如创造良好的支持创新的环境、充足的经费、有效的管理、学术的自由、终身教职的设立,等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的推进,人才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对人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各国除了争相培养自己的人才以外,还极力从其他国家吸引人才。人才在国际间的流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跨国流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且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造成本国人才的奇缺。为了应对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进行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并千方百计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特别是致力于建设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使之成为培养、吸引、使用、交流人才的基地。我国必须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进行教育改革、采取相关措施,提高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扩大爱国主义的教育普及范围,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一大批道德高尚、热爱祖国的世界顶尖人才,使每个人都能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明白奉献祖国的重要价值之所在,即使身在他国也心系祖国,关心祖国的荣辱与发展;要千方百计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特别是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的高校教师,建设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使之成为培养、吸引、使用、交流人才的基地。这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知识链接

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提供创业资助和融资服务。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权制度,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探索实行技术移民……扩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规模。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国际、地区间互认。发展国际人才市场,培育一批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2010年6月6日《人民日报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007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办出特色,提升水平。当前,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的新形势,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21世纪科技发展的综合性,科技本身的自动化、信息化和人类知识结构的更新,科技创新需求的不断增长,科学与技术以及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将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性等因素,共同影响着新世纪的发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人都开始询问: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面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等教育如何担当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谋划改革的新突破,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多样化、大众化、国际化的现代高等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方向的大众化

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到2000年实现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2010年达到15%,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挑战。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而且科学技术也以惊人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这种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高等教育不仅内容要更新,而且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都要有根本的改变,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跟上科技发展步伐的人才。其次,社会变革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冷战已经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得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也引起了社会的变革。科技的创新和运用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我国经济和社会也随着世界大趋势不断发展。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在大转型、大发展、大分化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关键阶段,人口与资源矛盾最为激烈,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构。可见,我国现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使得高等教育不得不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718万人,目前全国高校在校生已超过3000万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这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比较吻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也必然给高校教师带来新的要求。因为高等教育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高校教师的贡献。而要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其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成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的新型人才,也离不开教师的努力。良好的师德是保证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无私奉献,教师的学识,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的关爱,教师的言传身教……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而良好的师德又反过来保障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顺利过渡。

(二)投资渠道的多样化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向世人证明,一个国家只有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突出的发展的地位,加大社会的投入时,才能促进国民经济以及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富国强民。目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国家投入这种较为单一的投融资渠道限制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地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只有通过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投资渠道是依靠政府扩大高等教育投资。但是,仅仅依靠政府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是有很大弊端的。我们姑且不论政府投资这种单一的投资体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低水平的重复办学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对于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等的损害,就政府有限的财力而言,根本不可能完全满足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而且政府的单一化投资体制容易诱发、滋生缺乏社会适应性的封闭式教育,导致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社会针对性不强,从而造成“教非社会之所需、学非职业之所用”的尴尬局面。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考虑走出原有的国家投资这种单一的资金供给方式,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或银行贷款,通过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我国高等教育要发展,也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资的体制。政府在制定颁发的许多政策法规中,更应该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办学。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了投资多元化的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渠道已初步形成,但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这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发展趋势的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之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等教育也必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行列当中去。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想与国际趋势接轨,首先必须制定体现国际化的政策。综观各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事业,其发展动力也是来自于国家。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度里,国家政策的导向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一切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会产生长期、持久和有益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路标,又是必要保障。政府在协调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所发挥的宏观指导作用是其他机构不能替代的。新世纪,我国政府更应站在国际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与完善保驾护航,走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因为只有真正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全心全意为祖国、学校、学生着想,才能做到甘为人梯,献身教育。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对高校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首先需要一批已经国际化了的高校教师。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趋势,高校必须迫切要求高校教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开拓思路,加强学习,在提高自身育人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