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措施和思路

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措施和思路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1.遵循发展规律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在建设主体、建设方式、建设手段上不能一刀切,即避免采用统一模式或标准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措施和思路

(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理论依据

新型农村社区是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同时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在实现劳动力非农就业、居民生活方式和社区管理模式转变后,部分新型农村社区将转变为城镇社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1.新型农村社区是城镇体系的有效补充

虽然大多数新型农村社区坐落在农村,但由于实现了工农、城乡结合,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和社会服务功能聚集,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城镇的功能。它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非城即乡的城镇化模式,这对于城镇体系而言,其实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消费和服务升级的需要

推动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居民消费品和服务需求升级,以及城镇消费品生产和服务供给之间的耦合。不同聚集规模的城市会导致不同类型消费品具有不同的市场域特征,从而产生不同的聚集消费效应,因此不同收入增长阶段也就对应着不同的聚集消费效应。

新型农村社区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消费和服务需求市场域及消费聚集效应,使得城镇化过程中部分农村居民消费和服务需求升级愿望得以充分地满足。

3.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人口多层次流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乡—城”广度城镇化的表现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城镇体系将随着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进步而不断演变,并不断加以调整,从刚开始的“乡—城”广度城镇化,向“城—城”之间的深度城镇化转变。

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化的一个载体,在“乡—城”广度城镇化中扮演了一个中间桥梁的角色,可以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多层次要求得到充分性的满足。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类型

1.园区带动型

所谓的园区带动型,具体是指以产业聚集区为依托,将产业聚集区或者工业园区的建设与附近村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模式。园区带动建设模式在全国各地都比较普遍。其建设的主角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还可以是三者共同推动,以实现政府、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互补。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园区带动建设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形成利益共享的城乡工农关系,并实现工农、城乡和全体居民平等享受发展成果的格局。

2.异地迁建型

对于异地迁建型而言,具体是指对当地资源进行利用和开发,将分散在资源周边的村民集中搬迁到特定区域,实行集中居住和就业的一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这种建设模式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发挥了政府与农户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通过深化改革,整合农村各种资金,在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地区建设规模较大的居民集中居住社区,实现农村居民集中化居住,改善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另一方面社区居民通过开展农家乐等经济活动,使就业得以实现、收入有所增加。

另外,异地迁建型具有以下特点:政府在社区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以及社区日常运转保障上介入的程度较深,作用较大,但在发展经济上的压力较少;社区居民发展经济的环境条件得到改善,自主性、独立性较高,对政府依赖较少,政府和社区居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经济上的分工较明确。

3.村企共建型

所谓的村企共建实际上就是新型农村社区,是指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企业发展、农民就业、公共服务和居住条件改善的互利双赢模式。

河南省延津县裴寨社区就是在裴寨村基础上,采取村级“组织+企业”联建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新型农村社区。企业负责社区土地平整和居民房屋建设,为社区劳动力提供农业和非农就业,并为进入社区的每户居民提供一定额度的建房贴息贷款及旧房拆迁补助,拆迁节约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用于企业发展;村庄行政组织负责社区的日常行政管理和提供部分公共服务是其采用的主要做法。

4.多村整合联建型

多村整合联建型,其实是以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为主要依托,联合周边几个村庄组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形式。在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有这样一类村庄——集体经济较发达,财富和资本积累较雄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村民福利待遇较好。

这类村庄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建设用地,以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为突破口,启动了强村并弱村的村庄合并。

多村整合联建型的最大优点在于,主导联建型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雄厚,村级党组织和行政组织威信高,政府不需要过多投入,建设和日后运行管理都有可靠保障,社区居民没有很大的负担,但同时对于就业、居住、公共服务的改善力度较大。(www.xing528.com)

5.城镇开发改造型

进行相应的城镇开发改造型,主要是通过在城镇功能重新划分与布局的基础上,对城镇区域范围内的原有村庄实行整村拆迁,通过让农村居民“转居上楼”的方式对土地进行整合,实现农村土地主要是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使用,并将整合后节约出来的土地,用于满足工业和城镇发展需要,以此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

在进一步城镇开发改造型的过程中,可以将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向农村进行延伸,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推动城乡建设互促互动,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使得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

6.镇村集聚型

而所谓的镇村集聚型,主要是以一个村庄或者乡镇所在地为核心,然后将周边的几个村庄改建为一个规模更大的新型农村社区,拆建村庄的农户进入社区居住,同时,对这些社区实行城镇意义上的相关管理,并且提供接近城镇的公共服务。

(三)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

1.遵循发展规律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在建设主体、建设方式、建设手段上不能一刀切,即避免采用统一模式或标准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选择,既要符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表现出的多样化、多层次特征,也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要遵循城镇化规律,因此要积极鼓励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允许多种建设模式并存,给社区建设提供一种较大创新、改革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2.坚持配套原则

村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需要通过社区来实现,农民到工商业者职业转变的重要媒介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生活、就业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可以满足农村居民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因而是农村居民愿意向社区集中的根本性动因,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始终做到坚持生活、就业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也有一个与社区规模匹配的问题需要注意。社区规模不是越大越好。社区建设规模过大,对基础设施、就业、公共服务质量和社区运行等各种保障的要求也更高。从当前中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还不具备建大社区的条件。

因此,对于中国的农村新型社区规模而言,不宜追求规模过大,整体来说,社区人口规模应该整体控制在5000~10000人,一般来说,不应该超过15000人。

3.尊重群众意愿

在进一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坚持以农民内在需求为基本动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看上去是对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种改变,但实际上与经济结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等转变密切相关。

做好尊重群众意愿,就需要从负担不增加、就业有保障、收入有增长、公共服务有提高、耕地能流转以及节地率和群众支持率等方面制定必要的建设准入标准,防止盲目和不顾条件要求进行建设,杜绝政府“寻租”行为,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真正做到有序、稳步推进,把新型农村社区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应有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

4.接轨城镇管理

所谓的新型农村社区如果不能在跳出原有村庄的管理模式,实现与城镇管理接轨,那么相应的建设也就没了意义。

因此,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做到:打破管理体制机制的二元结构,从管理体制上实现与城镇社区接轨;打破城乡机构分置,从管理工作机构设置上实现与城镇社区接轨;打破工作内容城乡有别,从工作内容上实现与城镇社区接轨,实现生活、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管理与城镇全面接轨,推动新型农村社区从“浅度”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型。

5.运行保障建设

在进一步针对新型农村社区运行保障的建设过程中予以有效的加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制定相应的社区建设与治理法规和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社区居民有效行使自治权利,积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发展社会中间组织和各种非政府组织,给予他们在社区自治中的活动空间,规范政府、社区组织行为,使新型农村社区能够在法律保障下健康发展。

第二,有针对性地建立关于新型农村的社区发展支持系统,进一步切实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统筹发展。

第三,全面、系统地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部分土地增值收益金和一事一议为辅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长效筹资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新型农村社区的正常运转和相关建设。

第四,对于高素质社区管理队伍要加快培养进度,有效改善社区管理人员结构,通过各种形式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技能和水平,使得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