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民。

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要促进农民增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三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这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五是要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民。新农村建设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科学种田水平,培养造就数以亿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了这样的农民,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会充分发挥出来,政治改善和文化进步的作用也会充分发挥出来。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普遍偏低。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2.4%。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比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0.2年低3年。据农业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目前农村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化肥的利用率都不到40%,农民职业技能水平偏低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影响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由于耕地等资源的制约,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富余劳动力。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7.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25∶30∶45,预计还将有2.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目前,我国农民工已超过1.2亿人,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4%,受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占18.5%。目前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是40%以上要求高中文化、60%要求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形成了大批企业找不到技术工人,同时大批进城农民找不到城镇就业岗位的现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素质能否尽快提高,不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将影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村面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那么,如何做好培养新农民的工作呢?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从源头抓好农村新一代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工作,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中央已经决定,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在农村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对于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教育程度,进而提高全体农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国务院已经决定,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今后几年要继续扩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生源的招生规模,逐步使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生源的招生数达到招生总量的80%左右,争取2006年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达到500万人以上。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主要在农村,就业主要在城镇和非农产业,2005年约有300多万农村生源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稳定就业,这对于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家庭致富,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在继续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培养人才的同时,当前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把培养大批现代农业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建设人才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努力开展对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的半年至一年的职业培训,使他们具有从事生产的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要继续开展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逐步实行跨省招生,采取多种办学模式,吸纳西部农村的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6年要力争实现东部对西部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40万人。

要组织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的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合作,实现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办学,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后实现就业。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教育部财政部2006年将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初步考虑“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8亿元资金,如果按每人每年资助1 000元计算,每年可以资助80万名学生。许多地方政府也在积极筹集资金补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除了政府财政要建立助学金以外,从根本上讲,还要建立以参加生产实习为核心的助学制度,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力争做到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于支付其学习和生活开支。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学费减免制度,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免学费。

为了扩大职业教育的培养培训能力,国家正在大力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安排专项资金(国债)10亿元,支持了52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能力建设,其中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约350个,占项目学校总数的68%。“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扶持建设1 000所左右的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级职教中心,推动1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都建成一所水平较高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同时要优化专业教师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农村职业学校在扩大学历教育规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短期职业培训,使更多的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新型农民。要总结推广江苏、浙江等地开展这项工作的经验。

三要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要与职业教育共同承担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的重任,当前要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首先要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本队伍之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从农业、农村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对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支持,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4~2005年共培训农民530多万人,转移约270万人。教育系统的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承担了约30%的培训任务。财政部已为“阳光工程”投入6.5亿元,2004年,省级财政安排的配套经费就有5亿多元。教育部在组织教育系统积极参与实施“阳光工程”的同时,召开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实施了“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动员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4年,教育部门的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培训农村劳动力3198万人次,其中30学时以上的引导性培训1 617.6万人次,15~90天的技能性培训1 579.8万人次。2005年,教育系统共培训3 270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1 568.30万人次,技能性培训1 085.72万人次,培训已转移的农民工483.76万人次。2005年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总数比2004年增加72万人次;培训数量增幅超过80万人次的有江西、吉林、安徽、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培训总量超过200万人的有四川、山东、浙江和陕西等省。

各部门和各地方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效地增加了转移劳动力的收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 936元,其中劳务收入570多元,占20%。据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测点办公室的调查,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为1.026亿人,全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总收入为5 974亿元,人均外出收入为5 823元,是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2倍。另据农业部统计,接受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学员转移后,月收入达到700多元,比在家务农高出400多元,比未接受技能培训的转移人员普遍高出200元左右。(www.xing528.com)

2005年,四川全省劳务收入576亿元,超出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180多亿元,占农村经济总量的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劳务收入占到46.2%。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围绕“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继续实施国务院6部门“阳光工程”“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农民工培训。

①各级教育部门、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把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列入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制定并落实教育系统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具体计划。重点抓好使用农民工人数众多的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各级教育部门要把任务逐级落实到基层、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建立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形成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先进单位和学校。

②教育部门要确定一批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作为转移培训定点学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培训能力的区域性培训基地,构建教育培训网络。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行“日校加夜校”,努力实现“一校办两校”,成人学校要广泛开展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为准则,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和产学合作,大力推广“订单”培养和培训,开展形式多样和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要通过与企业合作把教学点办到工地、车间和农民工居住集中的社区,为行业、企业的农民工培训提供服务。

③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做好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主动加强与农业、劳动、扶贫办等部门分工协作,共同落实好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

培养造就新农民,还要大力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批留在农村务农的农业劳动者是农村重要的人力资本队伍。他们基于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和自身贫困状况的要求,渴望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成为现代农村的新型农民。但他们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性力量还存在较多局限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面向农民开展培训。2001~2005年,教育系统的农村成人学校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2亿人次。2005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当年全国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达到4 793.18万人。河北、贵州、广东等14个省(区、市)培训人数比上年增加。培训规模大的省有云南、江苏和河北。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2004年,浙江省农民各类技术培训超过365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超过30%,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项目2271个,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河南省培训农村成人458万多人次。通过培训,有1.2万人成为农村基层干部,2.1万人成为农民技术员,12.1万人成为乡镇企业职工,58.2万人成为专业户和示范户,年增收500元以上的有145万户

今后几年,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十一五”期间,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年规模达到1亿人次以上,使转移劳动力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的技能,掌握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能;使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具有从事现代农业、畜牧业或乡镇企业生产的一技之长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各地要根据全国总体规划和本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数量、学习的需求和相关的工作保障条件,制定地方农村成人教育的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2006年各地要努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规模。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校的力量,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的作用,抓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要抓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村级干部和骨干农民。

要通过制定规划、明确任务、检查督促、表彰奖励来推进工作,调动地方、学校、教师办学和农民学习的两个积极性,形成一批办学水平高的典型地区和大规模、高水平的培训基地。

继续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要总结推广一批农村办学新典型,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还要统筹高等教育的力量,发挥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农民开展培训的重要作用,要构建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龙头,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主阵地,以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小学校为辐射点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培养大批新型农民,通过人才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引进、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达到引进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各地教育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农业、劳动、科技、建设、财政等部门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组织实施各种教育培训的“工程”和“计划”,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多内容、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各地要加强对农民教育工作的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的保障制度,多渠道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推广江苏、浙江、上海天津等地增加经费和人员的经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本文原载于《小城镇建设》200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