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培训就业问题

探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培训就业问题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适度公开农民收入结构状况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有利于激发农民致富的欲望,有利于深化农民培训,有利于引导农民就业。宁波区域经济发达是推动农民培训,提高就业率的又一个动力。组织农民培训的目的就是实现就业,而就业必须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宁波农村企业的发达为农民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就业岗位,为吸收本地农民培训就业从而致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

探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培训就业问题

自2003年以来,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在抓紧抓好农民培养培训与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组织领导得力,城乡劳动力市场初步统筹,经费投入较为充足,成效卓越显著,走出了一条适应本地实际的新路子。在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农民培训就业工程的不断推进,培训就业的重点应当实现“四个转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农民培训量大面广

2003年7月,“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启动,计划用五年的时间,累计培训农民100万,使50万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5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重点培训对象为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农村后备劳动力等。到2005年底,累计培训农民67.5万,完成“绿色证书”培训3.2万人,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273期,培训核心农户农民约6500人,市、县(市)区、镇(乡)三级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3200多期,有1262人取得了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证书。

(二)农民就业形势喜人

农民转移就业是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开展农民培训工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此,各级政府把提高农民找“新饭碗”的能力与为农民提供“新饭碗”的选择机会结合起来,以改进培训方法,选择培训内容,探索培训模式,拓宽就业渠道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民培训后的转移就业率。2005年,25.3万培训农民中成功转移就业的有6.49万人,占受训农民的25.65%。近三年来,就业人数与培训人数的比例约为50%;在获取中专以上学历文凭的农民中有约1.5万人成为农村技术人员。

(三)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近两年来,农民收入增幅连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且增幅逐年提高。2005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0元,比2004年增加792元,增幅11.3%,而同期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是9.6%。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农民人均收入连续两年较快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城镇近郊农民的工资收入比重已超过80%,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农民人均工资收入比重更高。此外,靠种田谋生的农民已不足30%,靠工资生活的农民超过50%以上。这充分表明,近几年来,培训为就业服务,就业为增收提供保障的目的日益明显,农民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从田间地头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弃田打工甚至当老板来赚取工资的农民越来越多。

(一)三大动力,保障农民致富

一是政策动力,帮助农民致富。自2003年以来,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三级政府针对农民素质提高出台了若干帮扶政策。其一,提高农民培训就业率。采取“企业订单、农民选单、政府埋单”的培训就业统筹政策,将企业招工、农民择业和政府帮扶这三个环节紧密结合,确保了农民就业率不断提高。其二,鼓励培训农民当老板。象山县探索“培训+创业”培训模式,在农民培训中传授创业本领,结合当地“雕刻之乡”的优势,积极鼓励和培训农民当老板。这种培训模式让接受培训的3000名农家子弟中有1000余人当上了小老板。北仑区政府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专门开设创业培训班。2004年,为参加创业培训的276人提供362万自主创业专项贷款,增强了培训的吸引力。其三,免费向农民提供乡土教材。各县(市)区政府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传统农业特点,组织农技人员编写通俗易懂的、适合农民培训和自学的乡土教材,便于农民自主学习,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二是致富动力,激发农民致富。致富动力的增强来自于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资料显示,在工资性收入、农业生产收入和其他途径收入这三个主要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已经占收入总额的60%以上,有的地方已经超过80%。农民致富必须调整收入结构,而调整收入结构的关键就是不断地提高农民就业能力。适度公开农民收入结构状况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有利于激发农民致富的欲望,有利于深化农民培训,有利于引导农民就业。

三是拉动动力,促进农民致富。宁波区域经济发达是推动农民培训,提高就业率的又一个动力。组织农民培训的目的就是实现就业,而就业必须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宁波农村企业的发达为农民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就业岗位,为吸收本地农民培训就业从而致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综观近几年来各县(市)区培训就业工作成效,不难发现存在“三个关联”:就业率高低大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农民转移培训内容与当地的经济结构有密切的关联;农民收入结构与当地的产业结构有密切的关联。(www.xing528.com)

(二)三大模式,提高农民就业率

一是“校企培训联动”模式,提高培训就业率。推广就业率高的订单式培训模式,即由本地招工用人单位提出培训内容、培训规模,明确培训的质量要求,招工单位作为培训实践的辅助场所,基层政府协调组织培训工作,把培训过程展示给招工用人单位,以招工用人单位为主、培训组织方为辅组织培训考试考核,并让招工用人单位考试考核满意的受训农民直接进厂就业。这种“校企培训联动”模式,提高了农民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减少了招工单位的用人盲目性,减轻了政府组织无效培训所带来的财政负担。

二是“培训创业结合”模式,提高培训创业率。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是提高培训就业率的创新型培训模式。技能培训的目标是让农民通过培训初步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培训后能实现转移就业。创业培训目标是让农民培训后,在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经营管理,会利用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开张立户,独立经营。或者说,这种培训模式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通过培训初步具备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能力。如象山县的“培训+创业”培训模式就是培训创业结合模式的实例之一。

三是“培训就业互动”模式,提高培训转移率。建立实时互动的城乡劳动力信息库,对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的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实行城乡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把劳动力市场定期或不定期地搬进农村,把城市的就业信息带到农村,把农民带到城镇来就业。北仑区在近三年内,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举办招聘会275场,2000多家企业共推出适合农民就业的岗位4.3万多个,8万多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进场招聘,达成就业意向的3.5万多人。

从近几年来宁波农民培训与就业状况来看,随着农民培训的不断深人,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宁波农民培训与就业将随之发展变化,可概括为“四大转移”。

一是将从农民就业能力培训向职业素质培训转移。经过几年的培训,农民培训人数不断增加,具备培训基础的大部分农民已经获得一种甚至两种技能,相当多的农民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个稳定的经济收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对农民的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未来对农民培训将会朝着技能培训与素质培训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培训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提高农民技能,而是逐步向提高农民索质转移,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是将从农民增收能力培训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培训转移。当前,农民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农民转岗培训、技术培训和学历培训等,这些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有一技之长,有增收的能力。但从目前看,这种以解决增收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属于低级培训,其瓶颈效应将逐渐显现,即农民增收的空间将受低级培训内容的限制。只拥有低级技能的农民不可能有长足的高增收。各级应当重新定位培训就业目标,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今后的培训结合起来,把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培训转移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来,真正为农民不断提高增收幅度提供更好的培训服务。

三是将从农民单一能力培训向多种能力培训转移。当前,农民培训的目的是让农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技能,或者说,通过培训让农民有转移就业的本领,以转移就业成功率的高低来反映培训的效果。但是目前农民对就业岗位的选择能力仍然比较薄弱,技能单一、技术低级不能满足农民对就业岗位、就业环境、就业收入等更多方面的选择要求。应当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对部分农民实行多技能、多工种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就业选择能力,改善当前农民被动就业的局面。

四是将从关注农民培训数量向关注农民培训效果转移。目前,各级政府每年都制定农民培训计划,上级机关向下级下达年度培训任务,以下达培训计划、下拨培训经费的做法来确保年度培训人数。这种做法在农民培训的初期固然有强势推动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产生偏差,即为培训而培训,使培训的目的与培训的初衷相违背。培训的目的就是促进农民就业,就业的目的就是促进农民增收,增收的目的就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今后对农民培训工作成效的考核应从培训数量逐步转移到就业率上,转移到农民的增收幅度上,转移到考评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程度上,以真正实现农民培训的最终目的。

(顾晨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