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就业问题紧迫,农民工失业现象严重

中国就业问题紧迫,农民工失业现象严重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7〕农民工往何处去时代周报: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危机影响,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企业大量倒闭,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官方统计数字表明,最近几个月中国有大约两千万农民工失业,几乎占农民工总数的六分之一。到今年五六月份,四万亿的投入如果不能产生新增就业,就会有问题。所谓改变农产品价格机制,就是提价。

中国就业问题紧迫,农民工失业现象严重

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7〕

农民工往何处去

时代周报: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危机影响,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企业大量倒闭,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官方统计数字表明,最近几个月中国有大约两千万农民工失业,几乎占农民工总数的六分之一。春节后,农民工大批涌进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这些农民工滞留城市,会造成什么后果?

曹锦清:城市里的失业农民工到底有多少,现在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据第三次全国农村人口普查的数字,出来务工农民大约是一亿三千万,其中一半出省打工,也就是说五六千万农民工在沿海打工,现在两千万失业,这个比例高得可怕。两千万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也很难说。第二代比较年轻的农民工已经城市化了,他们不像第一代,没活干就回农村种地。他们滞留在城市,并没有返乡,因此可能没被计算在官方统计数字之内。

失业农民工滞留在城市,一两个月还行,时间久了,钱花光了,会对治安造成严重压力

时代周报:去年下半年,政府提出四万亿的投资拉动计划,应该会新增一些岗位,来吸纳农民工。

曹锦清:从去年开始,政府有一个新口径,把农民工也计入失业统计,当然他们还是没有失业保障,这样一来,失业比例就上升很多。企业大批倒闭,农民工大规模回流,正好碰到春节。春节是个缓冲剂,农民工把返乡看成回家过年。到今年五六月份,四万亿的投入如果不能产生新增就业,就会有问题。中部地方企业的情况比沿海要好一些,它们外向型的较少。受冲击的主要是外向型和与外向型相关的企业,这其中,倒闭的和暂时停工的企业规模各自有多大,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国家新增的四万亿投资一方面可稳定一些就业岗位,如钢铁业、水泥业等岗位,另一方面可以新增一些就业,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公路铁路的建设等等,估计可吸纳一部分倒闭企业的农民工。不过,四万亿计划以投资为主,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是比较有限的。到现在为止,四万亿的拉动计划有多少新增就业出来,媒体没有相关报道。媒体应该去做一些调查,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时代周报:大批农民返乡,在农村还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吗?

曹锦清:中国传统的农民主要是以种植业、家庭饲养业、家庭手工业来维持生存。现在家庭手工业已经没有了。饲养业中能够工厂化的两样,鸡和猪,基本上资本化了,没有规模就没有盈利。农民辛辛苦苦养几头猪,挣不了几个钱。大量农民回到农村,还有多少生存空间,需作进一步研究。

时代周报:有学者认为,应加强“三农”,创造更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产品价格机制,来吸纳农业劳动力。

曹锦清:这不太现实。所谓改变农产品价格机制,就是提价。中央对提价的干预能力很弱,能保粮食一头就不错了。大量的农产品都完全市场化了,其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再说,就算有能力提价,城市受得了吗?CPI飙升会引起城市的恐慌。

通过农业增收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也是不可能的。农业增收,意味着部分农业劳动力退出,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里,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会挤出农村劳动力的,而原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才更能吸纳劳动力。中国传统的农业是劳动密集型的,现在演变成资金密集型。机耕、机播的实现,都在排挤人力劳动,所以大量劳动力能够出来打工。农村要吸纳更多劳动力,等于是要降低现在的劳动生产率,让农民再去积肥,用牛来耕,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是不可逆转的,农民从农业脱离出来,再回去从事农业的余地就不大了。

时代周报:去年下半年农行有一个精神,今年全行涉农贷款增量占全行贷款增量的比重要在50%以上,涉农贷款增长速度要高于全行平均水平,新增“三农”和县域信贷投入规模1000亿元以上。您觉得这对吸纳农民工就业有效吗?能不能做起来?

曹锦清:问题是市场需求不多。农行钱到位了,能贷出去吗?涉农项目比如农副产品加工业、专业农户养殖业,要卖得出去,能够盈利,农民才会持续地贷款、投入、销售、回笼,循环起来。现在看来可能性不大。

离创新大国还很遥远

时代周报:大量农民工失业,与我国高度依赖出口的制造业抗冲击力弱密切相关。郎咸平有个“六加一”理论,为什么我们的制造业这么不抗冲击,因为我们处在制造业的最低端。我们只掌握了“一”,而高端如物流、仓储、品牌、专利等等“六”的环节,都被外国人占据,定价权在人家手里。现在的问题不是所谓的产业升级,而是要进行“六加一”的整合,掌握定价权。

曹锦清:这是一个长时间的问题。现在西方占据高地,不只是他们资金比较丰沛,而是他们有市场,有技术,有专利,有品牌,凭这些东西他们可以把打工这一端放在中国,大头的盈利攥在自己手里。我们只从事低端制造业,为什么还称双赢呢?对农民来说有了一份比种地高得多的打工收入,从无就业状态到有就业状态,我们的利益在这里。如果我们往高端走,把技术、品牌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西方最终的霸权就会被突破,东西方的战略关系就会发生历史性的转折。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痛苦的过程,我们只是走了第一步,成为一个加工制造业的大国,要变成一个创新型的大国,估计还有相当遥远的路要走。

时代周报:经济危机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曹锦清:在经济危机的情势下,分配格局要进行重大调整,才能维持国内的稳定。目前的分配格局很不合理,劳力份额的分配不断下降,资本、权力、技术、管理参与的分配不断上升,造成贫富分化。要维持稳定,一次分配要做到相对比较合理,并以税收杠杆进行二次分配,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此外,对大量失业要有救济能力。

2003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很快。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对2008年到2020年的乐观预期,现在看来要进行反思了。

资本种粮无利可图

时代周报:去年下半年以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得到了政策鼓励。据我所知,一些城市大资本已经准备下乡,进行规模经营。

曹锦清:规模经营只是大资本的幌子。搞种植业大资本也是无利可图的。我猜想他们只是圈农地,来进行各种商业开发,顶着农业的名头搞度假村,等等。资本肯定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如果资本包两千亩地去种粮食,第一不可能提高单位亩产,第二难以提高粮食的价格。这两个条件都被锁定了,它凭什么盈利呢?而且土地上产出的部分,基本上是要作为地租交还给农民的,否则农民不肯把土地出让给你。我考察过在上海市郊、成都规模经营的案例,一亩地经营方要还给农民七八百斤米,基本上已无赚头,它的盈利在于地方财政拨给它的种粮补贴,上海郊区的一亩地已经补贴到280元。如果资本经营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价格波动特别厉害,盈利预期也很不稳定。

当然,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是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他们可能会有盈利。不过资本要大批进入农业,是不现实的。我国百分之六七十的土地要种粮食。企业圈上两三千亩地来种粮,没有补贴是不太可能盈利的。

时代周报:从现有的例子来看,有一些农地被资本集中经营价格较高的生态蔬菜和花卉,这是不是有较好的盈利预期?(www.xing528.com)

曹锦清:如果是绿色的、生态的农产品,成本投入较大,一定要有品牌,才能卖出高价。市面上小西红柿如果卖1.5元一斤,生态西红柿不卖到3元一斤是无利可图的,它是城市富人的农业。我看到好几个所谓生态农场,投入都是几千万、上亿的,纷纷倒闭。有个企业在上海郊区搞了几百亩地,种植黄瓤西瓜。平常西瓜1.5元一斤,它要卖4.5元才能保本,因为它施有机肥,成本高,产量低。这家企业之所以尚能运转,是因为他们的西瓜被各政府部门认可,政府采购帮了大忙。如果完全市场运作,就非常困难了。总之,农业是比较脆弱的,低效的。

时代周报:不少地方政府还是很欢迎大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

曹锦清:对大资本而言,一是银行贷款安全系数较高,二是成本比较低。另外还要考虑到食品安全的问题。食品安全的考量会让地方政府倾向大资本。小的项目会解决很多就业,但食品安全很难保证。比如牛奶业,以前是小农加公司的模式,农户散养,和大企业结合起来,这样一来质量就无法监督。奶粉事件后,大公司就把奶牛买下来,集中起来自己养。我到中部去调查就发现,地方政府很明确地扶持一些比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小的养猪专业户,一年出栏两三百头猪的,就拿不到贷款。另外,小型养猪场无力处理猪的排泄物,形成相当大的污染。大型养猪场则会有应对措施,可以将粪便加工成肥料,肥料还可以造沼气,所以各种政策对他们都有保证。

时代周报:大资本下乡显然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它是不是也会吸纳比较多的劳动力呢?

曹锦清:不可能的。效率本来就是排出劳动力的,它要求以最少的劳力达到最多的产出。效率和解决就业常常是尖锐对立的。美国农业效率高,劳动力只占2%—3%,就能支撑庞大的农业,而且农业产量还在不断提高。

土地流转前提是劳动力流出

时代周报:去年下半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的情况时说:“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这是不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曹锦清: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大量劳动力离开土地,有较为稳定的收入预期。村子里就剩些老头老太,有些还种不动地了,这时候组织一些专业农户,承包、集中更大面积的土地,来维持有限土地上的产出。我国地少人多,这个总的方针是正确的,但关键是大量劳动力有稳定就业的前景。如果这一条出了问题,那么还不如守着十来亩地自己干干算了。

据我了解,去年3月筹备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原来是打算对2004年以后的五个1号文件作一个总结,重点要向“三农”倾斜,破除城乡两元结构,防止城乡两大板块的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着重解决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如何保证有限的土地对城市的有效供给这两个问题。三中全会的精神是完全按照这两条来立论的。大量农民流出土地,这时候可以考虑扩大适度规模经营。

时代周报:没想到碰到经济危机。

曹锦清:是啊,你看最近几个月的政策其实是180度转弯。开三中全会的时候,经济形势的变动才见端倪,三中全会是按照原来的思路来开的,没想到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危机来了,我们的注意力和重心就转向了,中央的政策也必须转向。现在的问题是救火,就业问题成了重中之重。在内需下滑的情势下,还要增加就业,唯一的方法是政府投入,以工代赈。但政府以工代赈能不能解决那么多就业?现在能出的招基本都出了,效果如何,过段时间再看。

最重要是给农民工作

时代周报:为刺激国内消费,商务部日前宣称,政府今年将协助在农村地区建立15万个“农家店”,以便农村居民能够方便地买到安全的消费品,估计这些农家店到2010年时将创造77.5万个就业岗位。此外,最近几个月,政府已扩大了对农民购买家电的补贴范围,目前对农村居民购买手机洗衣机和个人电脑等家用电器提供相当于产品售价13%的补贴。您认为挖农村消费潜力会在多大程度上拉动内需?

曹锦清:农民不是不要消费,他们最渴望消费,关键是没钱消费。现在最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工作,让他们有钱消费。那么多农民工失业了,还让他们消费,这样的政策显然有些本末倒置。现在有些农民婚嫁,也会学城里人买冰箱洗衣机,但不舍得用电用水,家电被闲置。有的地方甚至都没通自来水,洗衣机买来也没法用。与其家电下乡,不如建设水电,还能带动一部分就业。

时代周报:目前北方六个省一百多天没有降雨,造成几十年不见的大旱,这对今年的粮食安全是否会有影响?

曹锦清:目前还不能下定论说是旱灾,只能说旱情已成,关键就看这半个月。眼下正是小麦返青时节,最需要水,如果有一场透水,小麦就能救过来。现在正在作出努力,从火箭播云到挖新的井,到用储水车运水,看能挽救多少。旱情对各地影响不一,小麦到底会减产多少,现在还不能判断。官方说今年大的粮食供给不会受影响,这个判断也不准确,因为除夏粮之外还有秋粮,秋粮还没种,情况还不能预知。在我国北方,夏粮以小麦为主,秋粮以玉米为主,但主要用作饲料。夏粮对口粮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不过,因为去年粮食丰收,粮食储备还较充足,这可以减轻一点旱情的恐慌。

注释

〔1〕 本文是2006年4月7日作者在“世纪大讲堂”上所做演讲的文字整理。

〔2〕 本文是2006年4月1日作者在浙江人文大讲堂所做演讲的文字整理。

〔3〕 本文写于2002年8月,原载《第二次大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据国土资源部2007年4月12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

〔5〕 本文原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 本文原载《绿叶》2008年第11期。

〔7〕 2008年下半年以来,农村问题以高频率、强冲击的态势,次第凸显于媒体与公众。先是关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热烈讨论,没多久,农民工大量失业返乡。春节后,农民工涌进城市的喧嚣尚未停息,北方大旱又接踵而至。2009年2月《时代周报》记者王珏磊就种种“涉农”话题,对作者进行了采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