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匠之师的内涵及师德与匠德的关系

工匠之师的内涵及师德与匠德的关系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匠之师的内涵也可从这三个维度进行阐释。“正德、利用、厚生”三事阐述了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并规约着古代职业教育过程的教育原则。职业院校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才是工匠之师是否合格的第一标准。所以,在工匠之师的师德和匠德相较中,师德在首,匠德为辅,两者相辅相成。在工匠之师内涵中,匠术、匠心、匠德各自的作用和地位有所不同。匠德是保证,是工匠之师追求至高境界的法宝。

工匠之师的内涵及师德与匠德的关系

国内有学者对工匠精神的解读为“三匠”,即匠术、匠心、匠德。工匠之师的内涵也可从这三个维度进行阐释。

1.匠术

匠术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据《考工记》记载,战国编钟的细密程度必须做到“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编钟制作工匠的精密制作流程可用《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这就是工匠的匠术。而工匠之师的匠术有两层意思:一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对所任教的学科技术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二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技术能力。

2.匠心

匠心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认可度。工匠之师的匠心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可,具有深刻的职业认知和深厚的职业情怀。“比如一个真正的木匠,在他眼里,每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横档,连一块小木头,也可以做加固的木楔。因着对对象的倾世情怀,大匠眼中无弃材。”唯有一颗匠心,教师才能有雕肝琢肾、反复揣摩、止于至善的目标和动力,教师才能具有以一颗对待孤品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惜才态度。

3.匠德(www.xing528.com)

匠德指报国的职业境界和利他的职业道德。《左传·文公七年》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正德、利用、厚生”三事阐述了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并规约着古代职业教育过程的教育原则。“正德”要求工匠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利用”是指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厚生”则指工匠的劳动要服务于大众。这是工匠的匠德要义。而工匠之师的匠德内蕴两层含义:一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谓之“师德”;二是必须具备工匠所对应的行业职业道德,谓之“匠德”。两者缺一不可。教师是教育人的特殊群体,是所有伟大事业的奠基者。职业院校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才是工匠之师是否合格的第一标准。所以,在工匠之师的师德和匠德相较中,师德在首,匠德为辅,两者相辅相成。

在工匠之师内涵中,匠术、匠心、匠德各自的作用和地位有所不同。匠术是基础,是工匠之师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匠心是关键,工匠之师只有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崇高职业情怀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持续地在岗位上燃烧激情、奉献青春。匠德是保证,是工匠之师追求至高境界的法宝。《墨子·尚贤上》认为,工匠必须符合三条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韩愈·师说》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墨子还是韩愈,都把“匠德”或“师德”放在首位,就是要求工匠型教师要具备“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的高尚境界,这是评价职业行为是否道德的最高标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德与才的论断可谓精辟: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由此可见,没有匠德匡扶的匠术其潜在危险性是多么巨大。

没有匠术,匠心和匠德就如无源之水;没有匠心,匠术和匠德就如缺养之花;没有匠德,匠术和匠心就如决堤洪水。三者层次分明却又融为一体,相互依存,相生相长。

总结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经验,解读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一系列论述,结合工匠之师内涵的分析,工匠之师的概念可界定为:在岗或兼职企业技术人员并承担工匠培养任务的精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并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育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