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设计新思潮,点亮广告创意

探索设计新思潮,点亮广告创意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迁入美国的这种设计思潮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功能主义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原则遭到背叛,追求利益成为基本的设计准则。但是其冷漠、严谨、欠装饰的设计风格不断遭到质问,国际主义逐渐走上了末路。图10-2乌夫岗·魏纳特的设计。图10-4孟菲斯风格设计。图10-5麦克·范德比尔设计的ESPRIT广告。

探索设计新思潮,点亮广告创意

20世纪初,现代主义设计诞生,这是一场充满民主精神和革命色彩的设计运动,倡导理性主义功能主义,主张简单形式,反对过度装饰,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和系统化特点。这种设计思潮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时期达到了巅峰。但是,接下来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大部分现代主义设计的领军人物移居北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停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国际主义设计开始在战后的美国风行起来。迁入美国的这种设计思潮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功能主义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原则遭到背叛,追求利益成为基本的设计准则。从现代主义拿来的处理形式的方式,演变为“少则多”的形式主义,成为国际主义的核心。但是其冷漠、严谨、欠装饰的设计风格不断遭到质问,国际主义逐渐走上了末路。

20世纪60年代,设计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系列社会危机在西方起伏跌宕。在世界各地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以学潮为先导的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女性解放运动等社会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社会问题的冲击使西方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与此同时,战后经济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和调整,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的欲望变得多样化,对于“自我存在”的认同凸显,形成了多样化的消费市场和生活方式。伴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能源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也让人们开始质疑理性主义和科技的绝对权威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代主义设计已经不仅是一种功能上的需要,它还表达了社会的哲学思想。它以物质的方式表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帮助我们理解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向往。反现代设计反映了这时候的文化特征——不给人任何统一的观念、一致的好恶、共有的兴趣,打破现代主义秩序化、规范化的设计形式,开始强调个性,表现不同消费者的生活意向,强调大众化和多元化,向人情化和象征意味的方向转变。这场运动揭开了后现代的序幕,引导出在理论与实践上更自觉、更具建树的反现代主义思想和旨在确立一种适应信息时代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设计原则。

图10-1 《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理查德·汉密尔顿)。

波普艺术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60年代在美国到达高潮。“POP”(波普)一词是“Popular”的略称,意为流行文化或俗文化。著名的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创作了《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图10-1)来表达波普的观点:艺术具有大众性,艺术可以被消费,它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反抗,在艺术理念上进行反叛。波普艺术产生受到了现代广告的启发,它追求大众化、通俗化的趣味,强调设计的奇特性,与现代消费行为的流行文化符号相依相存。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罐头盒、汽水瓶、包装纸和牛仔裤等常见的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品作为原始题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解、组合和变异的手法,通俗、艳丽的色彩,追求一种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表现艳俗、即时的消费热情。

与此同时,在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一种旨在反对高度理性的现代主义设计与意大利民族特色设计的“反主流设计”浪潮开始蓬勃发展。它主张避开国际风格的“技术品味”,宣扬个性、自我、新奇。刺激的设计思想,给予各种非正统风格一定的生存空间。其代表人物是艾托·索扎斯(Ettore Scottassass),他的作品多采用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从而产生非常奇特的效果。“反主流设计”具有乌托邦性质,艺术家创造出了一大批理想化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许多根本不具备工业生产的可能,只能依赖展览和特定的杂志进行交流。20世纪70年代,随着消费层次趋于稳定,“反主流设计”运动很快销声匿迹。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波普设计的影响,一批具有反叛意识的设计师开始将平面设计建筑结合,将平面设计的某些因素运用到建筑的表面,很多建筑物上运用了巨大的字体和平面形象来强调建筑的装饰效果,这种风格被称为“超平面风格”。“超平面风格”的奠基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起人罗伯特·温图利(Robert Venturi),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索罗门。

“后现代主义”设计在经历20世纪60年代的探索之后,于70年代正式兴起。它对现代主义进行形式上的改良,把装饰性、历史性的内容添加到设计之上,利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动机和幽默、调侃的手法,创建出一系列新的形式风格,带来前所未有的欢乐和游戏的特点。其中,主要包括“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New Wave Typography)、“孟菲斯集团”(Memphis)、“旧金山派平面设计”和“里特罗派”(Retro)。

“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是在平面设计中的版面设计上展开。在传统国际主义平面设计的方格网格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对版面设计中的文字、图像和编排格式都进行了重新组合。其中,字体在打碎后被按比例、图像和排版格式进行拼接,成为既能传递信息又具有装饰意味的图案。图像在设计中很少被使用,一旦使用,图像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通过变形整合变得五光十色、扑朔迷离。排版纵横交错,颇有一番韵味。“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强调视觉传达,是折中的后现代主义,其代表人物是乌夫岗·魏纳特(Wolfgang Weingart),他的设计具有强烈的构成主义色彩,与俄国的构成主义和德国的包豪斯风格相近,他将字体设计和摄影图像中的图形进行整合,使他的平面设计形式生动而充满趣味(图10-2)。此外,丹·弗里德曼(Dan Friedman)(图10-3)、威利·孔茨(Willi Kunz)也是“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的核心人物。

图10-2 乌夫岗·魏纳特的设计。

图10-3 丹·弗里德曼的设计。(www.xing528.com)

图10-4 孟菲斯风格设计(1983年)。

图10-5 麦克·范德比尔设计的ESPRIT广告。

孟菲斯风格是20世纪80年代平面设计的核心,其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米兰的孟菲斯设计集团并最早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孟菲斯极力推崇传统的古代装饰文化,认为功能往往取决于形式,设计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体现。孟菲斯的平面设计采用了大量造型复杂、色彩鲜艳的图案和纹样,设计形式充满浪漫的细节和虚幻的梦想(图10-4)。孟菲斯风格的主要领军人物是克里斯多夫·拉德尔(Christoph Radl)与威廉·朗豪斯(William Longhauser)。拉德尔常常采用绚烂的色彩进行设计,他的设计只有强烈的形象,是一种文化情绪的宣泄。朗豪斯将代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方格作为装饰性元素,以造型奇特的字母和绚丽的色彩,形成丰富多彩的招贴画。

“旧金山派平面设计”集中在旧金山地区,由一些关系密切的小型工作室构成,其设计呈现出一种幽默和乐观的风格。设计师们运用自由的绘画手法,绘制出随意奔放的图形,并在其中融进快乐、轻松的色彩,使版面显得更加自由。“旧金山派平面设计”的最大贡献在于利用几何图形表现内容信息(图10-5)。麦克·范德比尔(Michael Vanderbyl)于1979年所设计的加利福尼亚公众电台的海报奠定了“旧金山派平面设计”的风格。麦克·曼沃林(Michael Manwaring)是旧金山派的另一位领军人物,他将几何图形的象征手法运用到极致,擅长用活泼的几何图形表现商品内容,字体装饰也是他擅长的画面表现手段。此外,麦克·克良宁(Michael Cronin)也是其重要代表人物。

在“新浪潮”“孟菲斯”和“旧金山”大行其道之时,另一种被称为“里特罗派”的设计风格开始在纽约出现。“里特罗派”将历史上的各种形态作为造型的基础,以装饰手法为核心,创造出一种装饰性的典雅风格,是20世纪80年代的怀旧设计之源。在“里特罗派”的设计中,插图、图形和文字并非画面主体,画面的整体编排才是设计的主体所在。“里特罗派”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是女性设计师。其中,宝拉·谢尔(Paula Scher)是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她借鉴早期的平面设计风格,运用“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字体、纹样从事设计。斐露丝·菲利(Louise Fili)也是“里特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从20世纪20—40年代的意大利、法国的平面设计中提炼设计元素,大量运用到她的设计中,使其具备典型的“里特罗派”风格(图10-6)。

图10-6 斐露丝·菲利的包装设计。

20世纪90年代,新波普浪潮再度流行。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他提出的“扁平的深度”(Superflat)理念受到了艺术界和时尚界的极力推崇(图10-7)。

村上隆将日本流行文化和次文化直接摆到所谓高级艺术(high art)的范畴中,试图探测大众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界线,以及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找新的融合可能性,用他的话说:“我在寻找艺术和娱乐之间的交集。”

图10-7 村上隆为LV公司做的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