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努力推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安徽省要结合自身资源要素禀赋优势,采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汽车工业、装备工业、优质金属材料工业和煤化工业。安徽省要在充分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借助外部技术力量,大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工业化。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省工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1.努力推进优势产业的发展

安徽省要结合自身资源要素禀赋优势,采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汽车工业、装备工业、优质金属材料工业和煤化工业。汽车工业要形成以江汽、奇瑞星马为重点的发展态势;装备工业以淮南煤矿机械蚌埠环保机械、芜湖船舶及节能装备、合肥工程机械等为重点加快发展;优质金属材料工业突出马钢、铜陵有色公司的发展;水泥及非金属优质材料工业要围绕海螺集团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要建设好淮南、淮北、阜阳、亳州、学湖四大煤化工基地[1]。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托工业园区,在全面规划、重点扶持的基础上,做好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和生产,加快形成新能源基地、新材料基地。另外,安徽的一大优势在于电子信息,要想办法打造几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电子板块”。

2.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围绕安徽省重点优势产业的区域布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配置作用,利用金融、财政、土地等政策,引导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形成钢铁、汽车、家电等在省内有优势、在国内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促进配套生产、形成链式发展,建立大型基地,打造特色园区,提高产业竞争力。具体而言:围绕马鞍山、铜陵、合肥等地,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生产,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围绕奇瑞、江汽、星马等骨干企业,形成完整的商用车、乘用车、改造车三大产品系列,推进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围绕美菱、三洋美的、海尔等家电骨干企业,加快促进核心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塑造品牌效应,打造和提升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家电产业集群[2]

3.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看,新型工业化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不断变革的过程。安徽省要在充分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借助外部技术力量,大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工业化。要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应用性技术的投入,要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作用,加大基础性技术的投入,不断提升工业创新水平。要鼓励跨国巨头、著名研究机构、央企、985高校在安徽设立分部或建立分支机构,依靠建设一批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检测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同时,加大引进高端人才的力度,认真研究灵活的人才政策,在个人发展、家属安置、工作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www.xing528.com)

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省工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抓住发达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抢抓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内在发展动力和外在竞争压力的有机结合,做大现有产业规模,培育新的产业发展机会。要把工业园区(包括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培育成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载体,从安徽各市县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进行“填空式”招商,实现产业链对接,形成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的产业园区。要加强全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承接产业有序分类和科学定位,引导转移产业向优势园区集中,促进工业园区科学化、集群化、个性化发展。要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机制,推进招商引资科学化、市场化、专业化,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徐斌.安徽以八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中国工业报.2008年1月28日.

[2] 安再祥.安徽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结构急待优化.中国工业报.2008年3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