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做好礼仪?

如何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做好礼仪?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公共关系人员一定要使自己的服装发饰、言行举止符合公共关系礼仪要求,因为公共关系人员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他所在的组织。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礼仪是实现人际沟通和公共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公共关系人员最基本的公共关系手段。公共关系人员学习礼仪、提高礼仪文化修养,遵循礼仪、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何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做好礼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公共关系礼仪的含义及公共关系礼仪的重要性;掌握形象礼仪、见面礼仪、语言礼仪、通信礼仪、商务礼仪

技能目标:熟练运用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的礼仪技能。

素养目标:具备公共关系人员的礼仪素质。

★建议课时

6课时。

★案例导入

不卑不亢的中国外交部长

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禁运、封锁,两国关系紧张,双方唯一保持对话和接触的渠道就是在华沙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起初会谈的气氛很紧张,每次双方一见面,便问:“今天谁先发言?”于是双方先后依据各自的讲稿阐述一番自己的立场。讲完后便问:“下次会谈什么时间?”然后各走各路。后来,王炳南大使回国,与外交部部长陈毅谈到会谈的气氛和局面,陈毅就说道:“不一定老是那么紧张嘛!”“我们不乞求谈判,也不排斥谈判。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此乃泱泱大国之风也。”

1963年12月,陈毅应邀参加肯尼亚的独立大典。在一次肯尼亚举行的国家舞会上,中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的位置刚好排在一起。在中美关系长期僵持时期,这无疑是个极其微妙的场面。陈毅既没主动凑过去套近乎,也没有生气地掉头而去,而是坐下慢慢喝起咖啡来。(www.xing528.com)

美国代表团有3个人坐在旁边:部长夫妇和美国劳联副主席。那位部长夫人首先搭话:“你们是中国代表团吗?”“是的。”“我是否可以与你们谈谈天气呢?”“可以谈。怎么不能谈?”双方就开始聊了起来。

那位部长一看夫人已开了头,便也过来,要与陈毅部长干杯,但又故作姿态地说:“过去米高扬访问美国,到我家做客,与我夫人谈了天气。我为此受到了腊斯克的责备,希望我们这次干杯不要引起麻烦。”

听了此话,陈毅不是破口大骂、猛烈抨击,而是不软不硬地回了句:“你怕麻烦,可以不要跟我干杯,就不会有什么麻烦了。”那位部长又匆匆地说:“我提议,为中美两国有一天能够改善关系干杯!”

陈毅此时不是赌气不干杯,而是端起酒杯彬彬有礼地说:“我希望,我相信,中美两国的关系总有一天能够前进一步的,但条件是美国国务院要取消对中国的敌视侵略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

(资料来源:金正昆.交际礼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案例分析:

交往活动越个性化,其交往态度越情感化。在“个人—个人”的人际交往中,交往者的交往态度主要取决于他本人对对方的认识与情感。而在“组织—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中,公共关系人员的交往态度主要取决于他所代表的组织与对方组织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利益关系。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公共关系人员一定要使自己的服装发饰、言行举止符合公共关系礼仪要求,因为公共关系人员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他所在的组织。在这场外交活动中,陈毅以“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言行举止,树立了中国外长的良好形象,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国家形象。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礼仪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中国自古尚礼,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中国历史上,礼仪既是“立国经常之大法”,又是“揖让周旋之节文”。颜元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到了今天,礼仪成为现代人的处事根基,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礼仪是实现人际沟通和公共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公共关系人员最基本的公共关系手段。公共关系人员学习礼仪、提高礼仪文化修养,遵循礼仪、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