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LCD分类:TFT和STN-LCD液晶显示器的区别

LCD分类:TFT和STN-LCD液晶显示器的区别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TFT既应用在笔记本电脑上,又用于主流台式显示器市场,目前使用的LCD主要为TFT型的液晶显示器,所以通常也用TFT代替LCD作为液晶显示器的称呼。而STN-LCD的扭曲角度达到180~360度,提高了液晶的电光响应速度。如下图所示,由于STN-LCD的扫描行电极和寻址列电极直接连接在液晶像素上进行驱动,因而存在着分辨率低、色彩少和无真彩显示、响应速度慢的缺陷。

LCD分类:TFT和STN-LCD液晶显示器的区别

A.按控制方式分类

液晶显示器按控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矩阵式LCD和主动矩阵式LCD两种:

1.被动矩阵式LCD

被动矩阵式LCD在亮度及可视角度等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反应速度也比较慢。由于画面质量也不好,这种显示器不适于发展为桌面型显示器。但是由于这种显示器成本低廉,因此在市场上仍有部分显示器采用被动矩阵式LCD。被动矩阵式LCD又可分为:扭曲向LCD,即TN-LCD(Twisted Nematic LCD)、超扭曲向列LCD,即STN-LCD(Super TN LCD)和双层超扭曲向列LCD,即UDSTN-LCD(Double layer STN-LCD)。

2.主动矩阵式LCD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主动矩阵式LCD,也称为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LCD,薄膜晶体管LCD)。TFT液晶显示器是在画面中的每个像素内建晶体管,可使亮度更明亮、色彩更丰富及可视面积更宽广。因此TFT既应用在笔记本电脑上,又用于主流台式显示器市场,目前使用的LCD主要为TFT型的液晶显示器,所以通常也用TFT代替LCD作为液晶显示器的称呼。

TFT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是采用“背透式”照射方式。当光源照射时,先通过下偏光板向上透出,借助液晶分子来传导光线。由于上下夹层的电极改成FET电极和共通电极,在FET电极导通时,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同样会发生改变,也通过遮光和透光来达到显示的目的。但不同的是,由于FET晶体管具有电容效应,能够保持电位状态,先前透光的液晶分子会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直到FET电极下一次再加电改变其排列方式为止。

TFT(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的结构拆解图,左下角的第一个小方框,是在玻璃基板上用封框胶围成的像素数组。玻璃基板是液晶显示屏的主体,在玻璃基板上采用气相沉积、曝光、显影、刻蚀等工艺,制成上百万个薄膜晶体管。每一个晶体管用封框胶围成一个子像素,每3个晶体管子像素,对应彩色滤光片上的三个红绿蓝小方块,共同组成一个像素单元。在封框胶内滴注液晶材料(几微米厚度),由于液晶材料具有在电场条件下扭转分子排序结构的特性,就可以控制光线的透光量,光线经过彩色滤光片染色后,就可以显示出五彩缤纷的图像。左下角的第二个彩色小方块,就是彩色滤光片上印刷的红绿蓝三原色小方块,每3个组成一个像素。液晶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高分子材料之一,每吨价格高达数千万元人民币,所以每块液晶显示屏的液晶用量,均以毫克来计算。

TFT(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的构造,简单来说如同夹心饼干,由下至上分别为:背光板、下偏光片、玻璃基板、薄膜晶体管、液晶层、彩色滤光片、上偏光片。整个液晶显示屏里包含了上百万个像素单元(例如1280×1024分辨率,共计131万像素),用以显示图像。背光板负责为液晶显示屏提供基本光源,由背光板送出来的散乱光线,经过下偏光片(印有极细的水平细线)送往液晶层工作。再上面就是由两层玻璃(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夹着的薄膜晶体管和液晶材料层。晶体管是控制每个像素的开关,用气相沉积设备在玻璃基板上沉积出性质不同的半导体薄膜(如介电层、电极层),再用光刻、刻蚀工艺制成上百万个薄膜晶体管。通过共同电极层,就可以精确控制每一个晶体管的电压变化。每个晶体管用封框胶围成一个子像素单元,再向其中滴注液晶材料(仅几微米厚度)。通过控制晶体管的电压变化,就可以控制液晶材料的长棒状分子(扭转)排序结构,以遮断或者透过背光板射来的光线。液晶层上面是印刷了大量红绿蓝三原色微型方块的彩色滤光片玻璃。每3个薄膜晶体管对应彩色滤光片上的3个红绿蓝小方格,就可以组成一个像素。光线经过彩色滤光片后,从上偏光片(印有极细的垂直细线)透出,在屏幕上显示出精细的彩色图像。不过,LCD由于工艺复杂,上百万个像素单元很容易出现瑕疵,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坏点”。

B.按驱动方式分类[26]

液晶显示器在驱动方面,总体主要经历了无源液晶显示(PM-LCD)到有源液晶显示(AM-LCD)的发展过程。PM-LCD以TN和STN型LCD为代表,采用直接驱动法;AM-LCD一般指TFT-LCD,采用有源驱动法。

1.TN-LCD与STN-LCD

STN-LCD是TN-LCD的升级产品,两者结构基本相同。TN-LCD的基本单元和显示原理如下图所示,液晶的扭曲角度为90度。而STN-LCD的扭曲角度达到180~360度,提高了液晶的电光响应速度。如下图所示,由于STN-LCD的扫描行电极和寻址列电极直接连接在液晶像素上进行驱动,因而存在着分辨率低、色彩少和无真彩显示、响应速度慢的缺陷。

(a)STN-LCD电极分布图

(b)STN-LCD像素等效电路图

这种新型的驱动模式,在解决了响应速度、占空比对比度、灰度级等限制的同时,还实现了高品质彩色视频显示。

2.TFT-LCD[27](www.xing528.com)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俗称彩屏。TFT-LCD与无源TN-LCD、STN-LCD的简单矩阵不同,它在液晶显示屏的每一个像素上都设置有一个薄膜晶体管(TFT),可有效地克服非连通时的串扰,使显示液晶屏的静态特性与扫描线数无关,因此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

利用非晶硅或多晶硅材料制备而成的TFT-LCD具有分辨率高、色彩丰富、反应速度较快、对比度和亮度都较高、屏幕可视角度大、易实现大面积显示等一系列优点,其中,由于a-Si:H TFT(非晶硅薄膜晶体管)具有制作工艺简单、玻璃基板成本低等诸多突出的优点而备受关注,成为TFTLCD中的主流技术。目前,a-Si:H TFT-LCD生产技术已被众多面板生产厂商所掌握,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化。

液晶生产线以玻璃基板尺寸规格作为划代标准。玻璃基板尺寸越大,能在同一块玻璃上切割出的液晶显示屏越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自2004年至今,是大尺寸液晶产品的成长期,随着27英寸以上的液晶电视对传统彩电的市场替代效应,世界液晶产业规模超过了1000亿美元,其年产值生产线规格也发展到了第10.5代,出现了对角线尺寸为108英寸的巨型液晶电视。

其中5代线以下为中小尺寸面板生产线,主要切割3~27英寸的计算机、电视、数码相机手机液晶屏。6代线以上为大尺寸面板生产线,主要切割37~65英寸的液晶电视屏。由于技术原理相似,各代线在工艺流程上并没有太大迥异;只是随着玻璃基板尺寸增大,工艺难度、设备投资也成倍增加。以5代线作为分水岭,小尺寸面板生产线的投资额只有几十亿元,而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资额暴增至数百亿元。由于需要建设大面积无尘洁净车间,购置大量自动化精密机械,液晶面板厂也就成了世界上最昂贵的工厂。

世界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发展简表

续表

LCD的优点是:低压微功耗,外观小巧精致,厚度只有6.5~8mm,被动显示型(无眩光,不刺激人眼,不会引起眼睛疲劳),显示信息量大(因为像素可以做得很小),易于彩色化(在色谱上可以非常准确地复现),无电磁辐射(对人体安全,利于信息保密),长寿命(这种器件几乎没有什么劣化问题,因此寿命极长,但是液晶背光寿命有限,不过背光部分可以更换)。

由于CRT显示器是靠偏转线圈产生的电磁场来控制电子束的,而电子束在屏幕上又不可能绝对定位,所以CRT显示器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几何失真、线性失真情况。而LCD由于其原理问题不会出现任何的几何失真、线性失真情况,这也是其一大优点。

与传统CRT相比,液晶在环保方面也表现得不错,这是因为LCD内部不存在像CRT那样的高压元器件,所以其不会出现由于高压导致的X射线标的情况,因此其辐射指标普遍比CRT要低一些。

LCD与传统CRT相比最大的优点还是在于耗电量和体积,对于传统17英寸CRT来讲,其功耗几乎都在80W以上,而17英寸LCD的功耗大多数都在40W上下,这样算下来,液晶在节能方面可谓是优势明显。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CRT、液晶电视制造国,在显示器产业发展历史上有着惨痛的教训。了解中国电子产业的朋友都知道一个词——“缺芯少屏”,芯就是芯片,屏就是显示屏。早在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电视工业时,由于缺乏彩色显像管核心技术,在政府主导下启动了“彩电国产化”工程,由银行出资近200亿美元,从日本成套引进17~21英寸彩电生产线,在全国建成了八大彩色显像管厂(7家合资)和八大玻壳厂,同时引进113条彩电装配生产线,遍布于全国各地,由此诞生了长虹、TCL、康佳、海信等彩电巨头。到1987年,中国彩电年产量达到1934万台,首次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此后依靠成本规模优势,迅速超越了国外同类产业。

大规模的重复引进,在让中国电视工业崛起的同时,也使得行业进入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的局面。各大彩电集团在惨烈的价格战中,利润严重下滑甚至亏损,失去了进一步推动核心技术升级的能量。到2004年,当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器,向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转换时,中国彩电工业再一次惨遭淘汰。至2009年的短短五年时间里,中国花费20多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彩色显像管工业,被技术换代风暴彻底摧毁。八大彩管厂中的7家合资企业全部倒闭,只剩下没有合资的咸阳彩虹厂劫后余生。世界最大的彩电玻壳制造商河南安彩,因错误判断产业形势,继续扩大玻壳产能而最终倒闭。

由于液晶面板占液晶电视整机成本的2/3,国内彩电厂商被迫花费巨资,从韩国、日本等厂商手里采购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以2010年为例,当年中国液晶面板进口额超过400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1569亿美元)、石油(1351亿美元)和铁矿石(794亿美元)。

随着我国液晶电视产能的持续增长,这种产业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电视产业安全。在1998年至2008年,日、韩平板电视厂商(甚至台湾地区企业)“拥屏自重”,肆意侵蚀中国彩电市场份额,并且对中国企业进行严格的液晶技术封锁。这一局面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液晶面板价格崩盘才告一段落。为了突破产业困局,从2009年起,国内液晶面板企业逆势扩张,打响了产业反击战。

2009年8月25日,我国液晶面板龙头企业——北京京东方,宣布投资280.3亿元人民币,建设我国第一条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此举如同一声霹雳,瞬间击溃了外国厂商的技术封锁联盟。在此后不到10天的时间里,日本夏普,韩国三星、LG,中国台湾奇美、友达等厂商,纷纷宣布放弃封锁策略,要在中国大陆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中国各地计划上马的第7.5代以上生产线一度达到8条,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目前全球已经投产的第7.5代以上生产线,总共也不过12条。

这场液晶狂潮背后,是中国液晶面板厂商与外资厂商的生死角逐。谁能率先填满中国市场需求,谁就能成为行业霸主,而落败者只有衰亡一途。进口关税将导致韩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液晶面板,完全失去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就是外资厂商瞬间扭转封锁态度,抢着在华设厂的根本原因。这是后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