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能时代的知识新解

智能时代的知识新解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冰山之下大部分知识是内隐知识,包括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例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又包括一些与时俱进的能力,例如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技术知识内容,如何更好地与机器人合作等,和培养个体更高级别的个性创造紧密相关。(三)人工智能思维的学习和训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将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并存的时代,重视和发展人工智能思维将是知识发展的重要趋势。

智能时代的知识新解

面对汹涌澎湃的智能革命浪潮,我们需要更新思维观念,改变用旧思维看新时代,才能加速实现创造性思维对守成思维、体系思维对单一要素思维、复杂性思维对还原性思维、智能机器思维对物质能量信息思维的超越,抢占时代的先机。

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控制论和行为经济学正在重塑我们的社会,我们身处的智能社会是以个性和创新为时代标志的社会。在教育方面,大数据成为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学习不再成为生存需要,动机鸿沟显现,学校概念越发模糊化,我们的教育也将迎来巨大改变。

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机械思维方法的局限性愈来愈大,而且成为人们实现思维突破的严重障碍世界愈来愈复杂,在这套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却愈来愈简单,世界愈来愈紧密互联;在这套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愈来愈孤立于局部之中。人类正在不经意中,用愈来愈趋于简单的方法面对这个愈来愈走向复杂的世界。人类正处在愈来愈细的划分壁垒中,世界的联系却愈来愈密不可分,愈来愈需要整体性地看待。

如何走出固化了300多年的思维模式定势,摆脱机械思维模式的影响,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处在两种困局中:一方面,科学在曾经使人们获取许多关于确定性的知识的同时,留下了巨大的思维羁绊;另一方面,科学在新世纪向人们揭示了无数的展现不确定性的领域,却又未给出好的获取方法。[15]新的方法在何方?旧的局限如何突破?这些是当今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问题。[16]

(一)知识类型向深层次转向

知识根据认识维度可分为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内隐知识又叫缄默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在哲学领域提出内隐知识的概念:“人们所知道的远远超过可言说的。”显性知识是存于书本、可言可传播的知识。

知识创造的关键是把内隐知识转换为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是特定情况下的个人的主观的知识,包括认知和技术两个方面。认知方面是指“智模式”,如世界观、看法和信念等。技术方面是指具体的技术诀窍经验和技巧技能等。内隐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比较复杂,无法用文字描述,所以内隐知识很难向其他人传递转移。外显知识是可以客观描述的知识,如文件程序和手册等,外显知识很容易通过文字语言等形式传递、转移。[17]

两类知识在知识的储存量上也不相同,如果把总的知识存量看作冰山,外显知识只占冰山之上的20%,而内隐知识占据冰山之下的80%,正是“你知道的总比你说出来的多”。结合运用冰山理论对工业革命进程知识观的分析,占据冰山之上的外显知识也就是一些理性知识,例如课本知识等。而冰山之下大部分知识是内隐知识,包括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例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又包括一些与时俱进的能力,例如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技术知识内容,如何更好地与机器人合作等,和培养个体更高级别的个性创造紧密相关。

(二)知识重心人文社科领域转向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明确指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8](www.xing528.com)

教育在如今不再仅仅只是公益事业,教育福祉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成为人类共同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教育是一项共同利益,具有超越性,是一种“人人共享”的裨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将共同利益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它是由人结合而成,而不仅仅是个人美德的简单累计。这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善意,在相互关系中实现善行,人类也正是通过这种关系实现自身的幸福”[19]

教育的使命不再是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而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学习需要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促进人自由、全面地成长,培养完善的人。教育成为一项共同利益,要求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更应该是人的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唤教育的人性化,呼唤尊重人的个性、调动人的潜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所提出的新人文主义和全球共同核心利益观点及其对知识与教育的新定义,直击这个新时代课题的本质内核。对知识概念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教育、学习等行为内涵、价值取向、内容选择、结果评价的认识。[20]

首先,《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强调了人文主义教育原则,在智能社会,道德伦理比起经济更应该成为发展教育关切的问题。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学习技能的发展,更应该关注对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取向,这是人文主义的诉求,是帮助人过上有意义、有尊严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提到了人文主义教育观,在这种教育观下,以“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作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21],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中,培养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学会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看到我们所生活世界中的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培养一种为了建设人类共同未来而为之努力的分担意识。

在人文主义教育观下,知识自然跟过去的知识概念有所不同。《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另一重大理论突破和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处,是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扩大了知识的内涵。知识包含理解,凸显了人的主观性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知识包含态度和价值观,扩展到了人的认知领域的要素,帮助形成完善的人格,知识向更深层次转型,体现了人文主义价值观。

(三)人工智能思维的学习和训练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将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并存的时代,重视和发展人工智能思维将是知识发展的重要趋势。

斯坦福大学蒋里博士提出:“人工智能思维是未来社会的常识,在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思维教育和数学一样重要。我们有必要让孩子提前10年到15年,接触到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设计思维”,让更多的孩子学习到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用前沿的科技去点燃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成为引领未来的人才”。

人工智能思维包括:第一,了解、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人工智能是如何运作的。只有懂得人工智能工作的原理,才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人类做事。第二,拥有能够区分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能力,比如想象力创造力、共情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