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关村高新区的发展问题与挑战

中关村高新区的发展问题与挑战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关村高新区虽然是中国高新区发展的标杆,也创造了不平凡的发展业绩,但是从更广泛的国际产业竞争市场来看,或是与国际知名的高新区相比,中关村高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互动机制仍不够完善产学研互动缺乏自发性与原动力是中国高新区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在中关村高新区也同样表现突出。

中关村高新区的发展问题与挑战

中关村高新区虽然是中国高新区发展的标杆,也创造了不平凡的发展业绩,但是从更广泛的国际产业竞争市场来看,或是与国际知名的高新区相比,中关村高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一)缺少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屈指数来,中关村内的知名企业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世界500强企业,如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微软等,不论其市场竞争力如何,它在中国的分支企业只是其母公司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代表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另一类是本土企业,如联想大唐百度等一批在行业内还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但这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在国际竞争领域基本不具备控制力和话语权,这使得中关村高新区在全球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强,还没有真正成为国际高技术产业的一个所谓经济“尖峰区”。

(二)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仍然薄弱

中关村高新区30年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然而,在主导整个行业发展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方面仍然十分缺乏。过去的30年,中关村乃至整个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都是通过模仿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品,跟随他们的发展步伐模仿式地学习发展起来的,真正基础性的原始创新的成果并不多,类似于谷歌、微软、英特尔那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作为中国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要承担起中国从模仿式创新向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的转型发展重任,要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必须具备源发的创新动力与实力。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互动机制仍不够完善(www.xing528.com)

产学研互动缺乏自发性与原动力是中国高新区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在中关村高新区也同样表现突出。主要表现在,科技体制改革还不到位,高校与科研院所在技术转移中的责任和定位还不明确;在机制上,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的权属不规范;在创新体系建设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个创新主体参与技术转移的动力还不强,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政策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投融资体系的服务和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中关村高新区发展到目前的阶段,越来越受限于投融资体系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市场失灵制约,现有投融资体系依然不能满足创新型和成长性企业需要,资金不足不仅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而且科研机构资金不足同样是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2009年,园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81.19%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不足总经费的2%,政府资金和国外资金在总经费中的比例约为15%左右。政府部门、商业性金融机构等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投入力度还不够,示范区内金融机构主动提供信贷服务的系统机制还没有形成。TD产业联盟、下一代网络等若干重点领域的中小企业在寻求投融资支持方面仍缺乏更多的选择,存在较大困难。

(五)“一区十六园”对管理部门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空间扩散,中关村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为“一区十六园”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每个园区视不同情况可能分别由市政府、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区政府、管委会以及各分园区管委会来综合或分别管理。管理机构设置复杂,组织关系错综,职责划分不清晰,造成多头领导、管理混乱的局面,增加了协调工作量和协调难度,直接导致了协调各园区发展关系的成本增加。如何进一步统筹行政资源,提升多层次、多部门之间的管理协调机制效率,形成发展合力,探索产业功能区与行政区划协调发展模式是中关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中关村高新区的特殊地位,较易受到中央部门和领导人的关注与行政性干预,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中关村高新区的自主发展权利,这对中关村高新区的长远自主发展而言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