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关村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特征

中关村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特征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中关村高新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先进制造业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从企业数量来看,中关村示范区总体企业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各细分产业基本呈现类似特征。图5.4历年中关村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资料来源:中关村指数2012。

中关村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特征

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中关村高新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先进制造业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2.50万亿元,同比增长27.4%。自2000年以来,除2008年金融危机,其余年份年均增速均达到20%以上。从细分产业来看,电子信息产业无疑是中关村最大最重要的产业,但是其发展速度呈现放缓甚至下降的趋势,占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的比例由2010年的46.3%下降到目前的35.7%;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航空航天业、新能源、环境保护六大产业实现年均超过30%的增速,产业规模较2010年超过或接近一倍,它们占据总收入的比例也不断扩大,如新材料产业占比由6.7%上升到10.4%,先进制造业由11.9%上升到18.5%;主导优势产业在保持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其他优势产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合理化。从企业数量来看,中关村示范区总体企业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各细分产业基本呈现类似特征。参考前面总体收入的增长,我们不难推断,中关村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表5.1 2010—2012年中关村主导产业构成及概况

续表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

(一)产业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中关村高新区的经济总量规模变化来看,园区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05—2011年总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6.2%,2011年实现总收入19646亿元(图5.3),超过上海张江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广州高新区的总和,约占全国高新区总量的七分之一。

图5.3 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与其他国家高新区总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中关村指数2012。

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2011年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实现总收入1.2万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的61.8%,比重首次超过六成。2007年以来,现代服务业对示范区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2011年现代服务业同比增长29%(图5.4),增速高于示范区总体收入增长率5.8个百分点,对示范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七成。从细分行业来看,随着总部经济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示范区批发和零售业规模不断扩张,2011年总收入达到4809亿元,同比增长62.4%,占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收入的比重接近四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示范区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为14.9%。

图5.4 历年中关村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中关村指数2012。

(二)投资环境优越,多元股权同步发展

从企业控股类型分布来看(图5.5),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私人控股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0886家,占示范区的72.4%;国有控股企业1776家,占示范区企业总数的11.8%;外商控股1156家,占示范区企业总数的7.7%;集体控股企业530家,占比3.5%;港澳台商控股企业436家,占比2.9%;其他控股类型企业242家,占比1.6%。

图5.5 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数按控股类型分布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

从上述企业控股类型的构成也可以看出,中关村的发展是根植于深厚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具有活力和创造力,依靠市场生存,在市场中实现优胜劣汰的民营企业是中关村企业的绝大多数,即便在中国整体外向型经济非常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关村企业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的占比总共不过10%多一点。仅就这一点而言,中关村高新区的自主创新动力就十分强劲。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表5.2),2011年,中关村以占园区企业总数约10%的外资企业(含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数量,吸纳了中关村三成的就业,创造了三成的收入,税费和利润更占到40%以上,出口占60%多,而这一出口比例还是受到国际市场萎缩影响下降了约12%以后的水平,由此看来,外资企业成为中关村示范区内最具竞争力的一类企业组群。

表5.2 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外资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续表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

(三)创新能力领先,成为中国创新源泉

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三类创新主体共申请专利32562件,占北京市专利申请量的41.8%。其中,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21866件(其中发明专利12802件),占到示范区当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的67.2%,体现了中关村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11年三类创新主体获得专利授权量18343件,占北京市专利授权量的44.9%,其中示范区企业获得专利授权12587件。2001年以来,示范区企业专利授权量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图5.6),2011年示范区企业专利授权量比北京市总体增速高出20个百分点,约是北京市增速的2倍。

图5.6 2001—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专利授权量及占北京市比重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

从细分产业来看(表5.3),电子信息领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约占示范区一半,分别为11663件和5862件,分别占示范区总体的53.3%和46.6%;先进制造领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在2000件以上,居示范区各领域的第二位。从企业层面来看,2011年示范区先进制造领域中有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的企业占本领域企业数的比重均在23%左右,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领域约有18%的企业申请了专利。

表5.3 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专利活动按技术领域分布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

中关村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技术源头。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输出技术合同38411项,输出技术合同额1388.4亿元,输出技术交易额占北京市的73.4%,占全国的29.1%。其中,示范区企业共输出技术合同29880项,技术成交额为1321.4亿元,占北京市的比重为69.9%(图5.7)。企业作为中关村技术交易市场的主体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这也是中关村高新区能够成为中国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活力所在。

图5.7 2002—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技术交易成交额及占北京和全国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2002年以来,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技术交易的主要形式是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2011年,示范区这两类合同成交额分别达1045亿元和238.9亿元,二者合计占到示范区技术交易额的97.2%;企业技术转让合同和技术咨询合同成交额规模较小,分别为29.3亿元和8.2亿元,但是增速呈上升趋势。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技术秘密成交额达到477.7亿元,占示范区技术交易额的36.2%,远高于专利、计算机软件等其他知识产权类型,说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仍有待加强。

截至2011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主导创新国际标准90项、国家标准2457项、行业标准1637项、地方标准119项,合计共4303项。信维通信主导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无线电接口标准、闪联主导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IGRS)、北矿磁电材料主导的干式单组份显影剂用磁性粉技术条件、煜立晟科技主导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降解治理的监测与检测等入选“2011年度中关村十大创新标准”。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软件著作权数达到2.9万个,同比增长65.8%,示范区软件企业中2274家企业拥有软件著作权,其中799家企业软件著作权数超过10个,占有软件著作权企业的35%。

(四)龙头企业显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关村示范区上市企业数量已经达224家,其中,境内145家(创业板62家),境外79家,国内创业板“中关村板块”不断发展壮大,创业板上市企业数和总市值都高于深圳、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从上市企业的技术领域来看,中关村示范区电子信息上市企业共131家(图5.8),占上市企业总数的58.5%,一支独大的格局仍然存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上市企业超过10家,其他技术领域上市企业数仍为个位数。(www.xing528.com)

图5.8 中关村示范区上市企业数量与技术领域分布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截止到2012年10月底。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中关村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了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极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已经形成从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设计、芯片生产装备到芯片生产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以中芯国际、北方微电子、龙芯中科、北大众志、君正、中星微电子、圣邦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和以联想、方正、同方曙光等为代表的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群。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标准和核心产品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高起点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的新龙头。基础软件、信息服务、企业管理、服务外包、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软件及信息服务领域引领国内产业的发展,拥有神州数码、百度、新浪搜狐金山、汉王、文思信息等一批龙头企业。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在中关村设立了近200家分支机构和研发机构。

(五)政府专项扶持,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为了重点培育一批创新性强、增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瞪羚企业”[3],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北京市发改委、科委、经信委共同发起“瞪羚计划”,推进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并取得不错的效果。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评选出3502家瞪羚企业,近两年瞪羚企业均在3000家以上。示范区525家“瞪羚计划”首批重点培育企业2011年总收入保持22.9%的平稳快速增长(图5.9),收入规模是2008年的近2倍,利用率为14%,领先示范区总体6.2个百分点。示范区瞪羚企业创新能力凸显,其创新投入强度达8.5%,是示范区总体水平的2倍;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为科技活动人员,比重比示范区总体高出9个百分点左右;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29.5%,占比比示范区总体水平高出一倍多。

图5.9 2006—2011年中关村重点瞪羚企业总收入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

中关村示范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以及北京市政府的要求,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正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重点支持一批未来收入达到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的创新型企业,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群体。自2006年以来,“十百千”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总体规模不断扩张,2011年总收入突破8000亿元,是2006年的2.5倍。中关村示范区两批“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共计306家,企业数占示范区总体2%,实现总收入、实缴税费、利润总额及出口总额占示范区比重均超过40%(表5.4),对示范区总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截至2011年底,“十百千”上市企业达到118家,其中38家境外上市,上市企业市值为9655.1亿元,占示范区上市公司总市值八成左右,其中25家企业市值在百亿元以上。另外,“十百千”企业也成为示范区并购交易的主力群体,2011年“十百千”企业发起并购52起,占示范区并购案例数近七成,已披露的并购金额达257.6亿元,占示范区并购金额的九成以上。

表5.4 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十百千”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占示范区比重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

(六)产业联盟发达,集群企业高度协作

产业联盟(Industry Alliance)是指出于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优势,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企业间结成的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联盟成员可以限于某一行业内的企业或是同一产业链上各个组成部分的跨行业企业。由于企业的联合,产业联盟能在某一领域形成较大的合力和影响力,不但能为成员企业带来新的客户、市场和信息,也有助于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开拓。相对于企业并购等模式,产业联盟能以较低的风险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整合,避免了兼并收购中可能耗时数月乃至数年的整合过程,从而成为企业优势互补、扩展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或行业竞争力、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手段。

图5.10 2002—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当年成立的产业联盟数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

中关村示范区产业联盟具有发展快、数量和规模大、覆盖产业领域广、成员实力强、类型多样等特点,截止到2011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共形成产业联盟90个(图5.10)。从领域分布来看,中关村产业联盟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34家,占比37.4%)、生物医药(13家,14.4%)、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详见图5.11。产业技术联盟已经成为企业共同投入解决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品牌等共性问题和获取外部资源的有效载体,在整合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的联动效应、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以来,示范区产业联盟对接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新农村建设、减灾防灾等重大科技需求,牵头组织开展了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270多项。

(七)协会组织发达,强力支撑企业发展

协会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或商人的团体”,协会是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的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反映了各行业的企业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要求。根据国际的实践经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行业组织为保护国内产业、支持国内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如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帮助企业应诉;协助企业实施反倾销反补贴法律措施并作为申诉的提诉人等。目前,中关村已经建立了53家协会组织,覆盖区域内各行业、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运营管理各方面的行业协会,从园区管理、行业发展、投融资、创新创业、企业孵化、设备管理、科技咨询、人才培养和引进、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多角度、多层次支撑示范区企业的发展。

图5.11 中关村示范区产业联盟数按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中关村指数,数据截止到2011年年底。

为增进中关村各协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整合协会之间的资源,2003年,活跃在中关村示范区的协会商会自发成立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席会。截止到2012年10月,该联席会吸纳了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北京中关村不动产商会、中关村中介服务机构协会、北京中关村自主品牌创新发展协会、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等47家协会,对示范区企业创新发展形成重要依托。

(八)国内合作频繁,辐射聚集功能增强

依托自身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中关村企业积极通过技术交易、产品和服务示范应用、创新协作、设立分支机构、跨区域并购、共建园区等多种模式促进示范区技术、产品、服务和品牌的输出,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也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2011年,示范区上市企业合并报表总收入共计1.1万亿元,其中在示范区外市县收入约7738亿元,对外辐射收入占合并报表总收入的七成以上。中关村总部型、研发型经济特征明显,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面向全国进行产业布局,积极在全国其他地区设立区域管理中心、区域市场中心、区域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各种类型的分支机构。2011年示范区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达到5653家。

示范区企业在广东省设立分支机构数超过500家,位居第一位;在上海为472家,位居第二位。在四川(成都高新区)、江苏(苏州高新区)、陕西(西安高新区)、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等国内重点高新区所在省市,示范区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均在100家以上。示范区企业在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等地理邻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也较为密集。

此外,中关村高新区自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中关村论坛年会,搭建国际科技界、产业界交流平台,并与美国硅谷英国剑桥韩国大德、日本关西学研都市、法国索菲亚、中国台湾新竹、加拿大渥太华创新中心等科技园区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力度,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中关村企业参加美国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展等国际知名展览,树立了中关村企业整体品牌形象,提升了中关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力,增强了其在中国乃至亚洲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2012年9月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首次对外发布“中关村指数[4]”,进一步持续引领中国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

(九)国际化水平高,加速融入国际社会

在政策鼓励支持、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升级“倒逼”以及国际市场新机遇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加速迈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在资源引入方面,中关村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资源的能力逐渐增强,从早期的资金引进到人才的引入,中关村高新区的国际化层次在不断提升,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拥有港澳台及外籍从业人员8991人(图5.12),比上年新增2000余人,占全国88个国家级高新区外籍从业人员总数的21.4%,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示范区国际化程度远高于其他高新区。在示范区就职的外籍从业人员专业层次较高,其中外籍专家1651人,约占外籍从业人员两成。从领域看,2011年新能源领域的外籍从业人员呈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长6.2倍;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外籍人员增长了71.3%。

图5.12 2006-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外籍从业人员数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中关村指数(外籍从业人员涵盖港澳台地区人员)。

在获取国外资金方面,除了外商直接投资(FDI)之外,境外上市、直接融资也成为中关村企业参与国际化的一种选择方式。截至2011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共有79家企业境外上市(图5.13),累计获得境外首次公开募股(IPO)融资额693.5亿元。美国成为中关村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地,示范区在美国上市企业48家,占境外上市企业总数六成以上;其次是香港,上市企业共24家。在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形势下,海外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持谨慎态度,示范区企业赴海外上市有所减少,2011年仅有5家企业在美实现IPO,融资8.7亿元。

在积极争取境外资金的同时,中关村高新区对外投资与跨国并购活跃。后金融危机时期,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意愿增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中关村企业积累了“走出去”的实力,2011年有188家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投资金额达到161.6亿元,同比增长2.8倍,远高于同期其他国家级高新区26.2%的增速。其中神州数码、碧水源等22家企业对境外直接投资额均超过亿元;企业积极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有112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271家。从地区分布来看,示范区企业在美国、中国香港、日本设立分支机构数量相对较多,均在25家左右。其中,中电科技、中油测井、中国通用技术、中国电力工程四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数量均在10家以上。海外并购战略重心向发达国家转移。受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欧美市场复苏乏力,有很多优质项目价值下调,这为中关村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新的市场契机。2011年,中关村海外并购市场格局出现新变化,并购对象由原来的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市场为主转向欧美市场。全年中关村企业发起海外并购9起(图5.14),其中并购美国企业2起,并购德国、荷兰、挪威等欧洲企业4起。

图5.13 中关村示范区上市企业累计境外IPO融资额(按上市地分布)

资料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中关村指数(截止到2011年年底)。

图5.14 2011年中关村并购活动案并购标的企业所在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