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定位营销的经典案例

市场定位营销的经典案例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米勒公司在做出营销决策前,先对市场做了认真的调查。重新定位还表现在米勒公司的新广告上。新产品上市后,市场反应热烈,很快赢得了蓝领阶层的喜爱。开始,许多啤酒商并不看好米勒公司的这一决策,认为他们进入了一个“根本不存在市场的市场”。那么,星巴克在中国是怎样进行市场定位的呢?

市场定位营销的经典案例

1.米勒公司的市场定位

中国的香烟消费者大多知道“万宝路”,但很少知道生产、经销“万宝路”香烟的公司叫菲利浦•摩里斯公司。正是这家公司在1970年买下了密尔瓦基的米勒啤酒公司,并运用市场细分策略,使米勒公司稳坐该行业头把交椅,成了啤酒业的老大。

原来的米勒公司是一个业绩平平的企业,在全美啤酒行业中排名第七,市场占有率仅为4%。到1983年,在菲利浦摩里斯的经营下,米勒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1%,仅次于排第一位的布什公司(其市场占有率为34%),但已将排名第三、第四位的公司远远抛在了后头,以至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米勒公司创造了一个奇迹。

米勒公司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一奇迹,关键在于菲利浦摩里斯公司吞并米勒公司后,实施了该公司曾使“万宝路”成功的营销技巧,即市场细分策略。

首先,米勒公司在做出营销决策前,先对市场做了认真的调查。他们发现,根据对啤酒饮用程度的不同,可将消费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度饮用者,另一类是重度饮用者,而且其饮用量是轻度饮用者的八倍。

结果一出来,米勒公司马上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消费群体:多数为蓝领阶层,年龄在30岁左右,爱好体育运动。于是,米勒公司果断地决定对“海雷夫”啤酒进行重新定位,改变原先在消费者心中“价高质优的精品啤酒”形象。将其消费人群从原先的妇女社会高收入者转向了“真正爱喝啤酒”的中低收入者。

重新定位还表现在米勒公司的新广告上。整个广告是面向那些喜好运动的蓝领阶层。广告画面中出现的都是一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冲下陡坡,消防队员紧张地灭火,船员们在狂风巨浪中驾驶轮船等,甚至还请来了篮球明星助阵。为配合广告攻势,米勒推出了一种容量较小的瓶装“海雷夫”,又能很好地满足那些轻度饮用者的需求——少量。新产品上市后,市场反应热烈,很快赢得了蓝领阶层的喜爱。米勒公司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决定乘胜追击,又进入了他们细分出来的另一个市场——低热度啤酒市场。开始,许多啤酒商并不看好米勒公司的这一决策,认为他们进入了一个“根本不存在市场的市场”。但米勒公司并没有放弃,他们依然从广告宣传上着手,反复强调该种啤酒——“莱特”的特点:低热度,不会引起腹胀,口感与“海雷夫”一样好;同时,还对“莱特”进行了重新包装,在设计上给人以高质量、男子气概浓、夺人眼球感觉。在强大的广告攻势下,整个美国当年的销售额就达200万箱,并在以后几年迅速上升。

在占领了低档啤酒、低热度啤酒这两个细分市场后,米勒公司又开始了新的挑战,它将进军高档啤酒这一细分市场,将原本在美国很受欢迎的德国啤酒“老温伯”买了下来,开始在国内生产。广告宣传中,一群西装革履的雅皮士高举酒杯,说着“来喝老温伯”,这一举措大大击垮了原先处于高档啤酒市场领导地位的“麦可龙”。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米勒公司的啤酒营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80年,米勒公司的市场份额已高达21.1%,总销售收入达26亿美元,成了市场的龙头老大,被人们称为“世纪口味的啤酒公司”。

2.星巴克的市场定位

星巴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登陆中国大陆市场,都是定位在曾经“稀少”的中高端人群,起初“曲高和寡”,后来还是在中国市场,星巴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歌猛进”。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是“面对”消费者,而不是“背对”消费者。

100多年前,星巴克是美国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里主人公的名字。1971年,三个美国人开始把它变成一家咖啡店的招牌。

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和他的律师,也就是比尔•盖茨的父亲以380万美元买下星巴克公司,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星巴克之旅”。(www.xing528.com)

如今,星巴克咖啡已经成为世界连锁咖啡的第一品牌。星巴克咖啡已经在全球38个国家开设了13 000家店。虽然传统意义上“根红苗正”的咖啡并非起源于美国,但星巴克咖啡目前已经俨然是这些品类最“正宗”的代名词。1999年1月11日,北京国贸中心一层开设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店,这意味着星巴克开始了美妙的中国之旅。

那么,星巴克在中国是怎样进行市场定位的呢?

(1)在中国,星巴克、哈根达斯征服的不只是消费者的胃

在网络社区、博客或是文学作品的随笔中,不少人记下了诸如“星巴克的下午”“哈根达斯的女人”这样的生活片段,似乎在这些地方每天发生着可能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难忘故事:“我奋斗了五年,今天终于和你一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了!”此时的星巴克还是咖啡吗?不!它承载了一个年轻人奋斗的梦想:“如果你是一位适龄女子,你所生活的城市有哈根达斯,而你从来没被异性带入哈根达斯,或者已经很久没机会去了,那你就不得不在内心承认,没有人疼你、宠你了。”此时的哈根达斯还是冰激凌吗?不!它变成了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祈祷……

这种细腻的感情、美妙的感觉,不只是偶然地在一个消费者心中激起涟漪,而是形成一种广泛的消费共鸣。我们不得不承认,星巴克、哈根达斯的成功与准确的品牌定位不无关系。

(2)星巴克的“第三空间”

关于人们的生存空间,星巴克似乎很有研究。霍华德•舒尔茨曾这样表达星巴克对应的空间: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第一空间是家,第二空间是办公地点。星巴克位于这两者之间,是让大家感到放松、安全的地方,是让你有归属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浪潮也推动了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成长。于是星巴克在店内设置了无线上网的区域,为旅游者、商务移动办公人士提供服务。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星巴克选择了一种“非家、非办公”的中间状态。舒尔茨指出,星巴克不是提供服务的咖啡公司,而是提供咖啡的服务公司。因此,作为“第三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在星巴克已经上升到了仅次于咖啡的位置,因为星巴克的音乐已经不只是“咖啡伴侣”,它本身已经成了星巴克的一个很重要的商品。星巴克播放的大多数是自己开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乐。迷上星巴克咖啡的人很多也迷恋星巴克音乐。这些音乐正好迎合了那些时尚、新潮、追求前卫的白领阶层的需要。他们每天面临着强大的生存压力,十分需要精神安慰,星巴克的音乐正好起到了这种作用,确确实实让人感受到在消费一种文化,催醒人们内心某种也许已经快要消失的怀旧情感

(3)产品中国化

虽然因为一些限制,星巴克在中国的店铺中并没有像其他全球星巴克连锁那样销售星巴克音乐碟片。但星巴克利用自己独特的消费环境与目标人群,为顾客提供精美的商品和礼品。商品种类从各种咖啡的冲泡器具,到多种式样的咖啡杯。虽然这些副产品的销售在星巴克整体营业额中所占比例还比较小,但是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在中秋节等中国特色的节庆时,还推出“星巴克月饼”等。

所以,“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传递的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小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也许有人无法天天拥有,但没有人不希望“曾经拥有”。这就是品牌定位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