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文明下的产业发展趋势

工业文明下的产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经济开始从自给自足的非商品经济逐渐向建立在大生产背景下的生产、交换、买卖为特点的商品效率经济转变,产业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以最小的资本或物质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或利润。工业文明发展的前中期,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规模远远小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这一假设前提之下。值得指出的是,在工业文明进程中,这种内涵式、质量型、集约型的产业发展方式是完全符合工业文明发展要求的。

工业文明下的产业发展趋势

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一方面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劳动力得到解放,人们在解决自身温饱生存问题之外,部分人有了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考虑如何生活得更好的问题。另一方面,工厂手工业也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转变,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最大的改变就是减少了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提高,使得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生产得以实现。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经济开始从自给自足的非商品经济逐渐向建立在大生产背景下的生产、交换、买卖为特点的商品效率经济转变,产业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以最小的资本或物质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或利润

工业文明发展的前中期,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规模远远小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这一假设前提之下。人们普遍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可以自由获取而不用支付任何费用的,人类生产生活中无节制地消耗着自然资源和肆意地排放着污染物及二氧化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产业活动的根本目的。从投入(占用)产出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通过加大生产要素(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的投入数量以及自然资源的占用规模来增加产出,进而实现产业增长,这是一种典型的外延式、数量型、粗放型产业发展方式。

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会受国家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经济发展战略影响会有所差异(ChaoCW,2013)。如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社会面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国家各方面实力有待增强。因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社会生产、资源分配及产品消费等方面事先进行计划,农业粮食“统购统销”、工业企业“公私合营”、“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集中力量办大事”,国民生产总值呈飞速增长趋势。对经济高速增长的热烈追求,也体现了在产业发展上以最大限度地追求产出(O)为目的的特点。正如上文所述,受特定历史阶段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我国产业发展虽处于工业文明时期,却有着农业文明时期的产出模型特点:追求产出最大化。(www.xing528.com)

到工业文明发展的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开始面临自然资源稀缺、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问题。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指出由于石油等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及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性,都表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及产业发展中。同时在核算模型提出既能表示存量也能表示流量的投入占用(O1)产出模型(陈锡康,1992),弥补了投入产出模型的弊端。产业发展过程不仅仅要追求“数量”上的增长,更应该强调和追求“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注重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以及结构优化,从外延型、数量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内涵型、质量型、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值得指出的是,在工业文明进程中,这种内涵式、质量型、集约型的产业发展方式是完全符合工业文明发展要求的。但从更持续角度来看这种发展方式仍然以经济效率为主导,期望能以更少投入得到更大产出,它忽略了产出增加同时会伴随着更大的污染物排放。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等对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潜在威胁,还需从更高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窗口上讨论产业发展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