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中国圈椅的历史与特点

探寻中国圈椅的历史与特点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圈椅是中国坐具椅子出现之后逐渐发展成型的椅子品类,将靠背和扶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圈前面开敞的圆形椅圈,故名圈椅。黄花梨双螭纹圈椅与图3.34中圈椅的造型最大不同是,图3.34中圈椅是束腰式,此件圈椅是梁柱式。

探寻中国圈椅的历史与特点

圈椅是中国坐具椅子出现之后逐渐发展成型的椅子品类,将靠背和扶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圈前面开敞的圆形椅圈,故名圈椅。早在唐朝时就有了椅圈的形象(见图3.31),宋代时就出现了完整的圈椅造型,元代基本发展成熟(见图3.32),明代更是将圈椅造型发展到简致,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明式圈椅造型。

圈椅的椅圈成C型,自后向前逐渐变矮,靠背板之上部分最高,扶手部分最矮,椅圈于鹅脖之上部分内收并外展成扶手。椅圈一般为三段圆材或五段圆材通过楔钉榫连接而成,只有少数如水曲柳木圈椅是使用热弯技术用整条水曲柳做成的。椅圈曲线很微妙的变化都会对圈椅整体造型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对圈椅的舒适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圈椅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圆形椅圈,将传统的靠背和扶手合二为一,不仅承担了靠背和扶手的功能,还塑造了独特饱满的造型曲线。设计成功的圈椅既舒适又优美,椅圈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椅圈是圆润的,舒展的,不断变化的。椅圈从后向前依次与靠背板、后腿上截、联帮棍和鹅脖连接,每一个构件的曲线配合在一起是协调的、统一的,并变化丰富的(见图3.33)。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檀圈椅(见图3.34)由紫檀制成,座面之上由鹅脖、联帮棍、靠背板与圆形椅圈连接,椅圈饱满圆润,扶手处外撇,并雕刻卷草纹饰。靠背板三段攒成,靠背板与椅圈和座面连接处安角牙。座面下收束腰,束腰下安C形腿,腿纤细,于末端内翻卷草。四腿之下安托泥和小足。

黄花梨双螭纹圈椅(见图3.35)与图3.34中圈椅的造型最大不同是,图3.34中圈椅是束腰式,此件圈椅是梁柱式。座面之上,由前腿上截、联帮棍、后腿上截和靠背板连接圆形椅圈和座面。靠背独板,偏上浅浮雕双螭纹开光。

●图3.31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中圈椅的雏形

(www.xing528.com)

●图3.32 元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中的圈椅

●图3.33 中国传统圈椅的各部分名称

●图3.34 紫檀圈椅(故宫博物院藏)

●图3.35 黄花梨双螭纹圈椅(《明式家具萃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