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探寻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图5-5蒋兆和《流民图》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当然,对于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同样有一个评价适度的问题,既不能忽视这种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

探寻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是指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将艺术家要表达的思想作用于人们的情感中,使之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绝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7]可见《黄河大合唱》的艺术感染力有多么强烈。

图5-4 《黄河大合唱》手稿封面

又如画家蒋兆和于1942年至1943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流民图》。当时日本侵略者已践踏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遭遇是激发画家构思《流民图》创作的动机。人们可以看到画卷由右至左起是一位拄棍老人,他身边还有一位卧地的老者,已经气息奄奄,二位妇女和一个牵驴人围着他,毫无办法。再往下,是抱锄的青年农民和他的饥饿的家眷,抱着死去小女儿的母亲,在空袭中捂着耳朵的老人,以及抱在一起、望着天空的妇女、儿童。断壁颓垣、尸身横卧、路皆乞丐。再往下,是乞儿,逃难的人,受伤的工人,等待亲人归来的城市妇女,弃婴,疯了的女人,要上吊的父亲和哀求他的女儿,在痛苦中沉思的知识分子……看到这幅历史长卷的人们仿佛置身此中,体会到当时战争的残酷,产生对战乱中的百姓的同情,这个例子生动形象地表明,艺术具有以情感人的巨大力量。

再比如,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一方面对阿Q饱受欺凌的遭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另一方面痛切批判了阿Q在面对弱者小D或小尼姑时,以“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而面对真正强势的人又以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书中是这样描绘:当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鲁迅先生正是通过阿Q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来揭示当时民众的普遍心理和深受压迫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期望这部小说能够唤醒人们真正起来反抗,改变那种在外面奴颜婢膝,回家里称王称霸的生存方式。这部《阿Q正传》蕴涵了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其教育意义影响至今。

图5-5 蒋兆和《流民图》

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是指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之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从而心灵上得到净化。例如,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地狱之门》。《地狱之门》是罗丹为巴黎装饰艺术馆的两扇大门制作的青铜浮雕装饰,题材来自但丁的名著《神曲·地狱篇》。这部作品共塑造了186个人物,前后花费了37年的时间,直到罗丹去世时仍未全部完成。人们比较熟悉的《思想者》的雕塑就是出自这个《地狱之门》。《思想者》在《地狱之门》整部作品中以一个“诗人”的形象出现。你看他的形象是居于大门上部横眉的中央,痛苦的俯瞰着下部被洪水吞卷着的众多罪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罗丹用如此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感染并启迪着人们,要对现实进行深刻而永恒的思考。

例如,如果采用伦理学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首先要从理论上阐明什么是爱国主义,其次要从史料上分析爱国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还要联系实际阐明为什么要提倡爱国主义等等。而艺术作品则可以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使人们不知不觉中形成具有更强稳固性和延续性的思想情操,并且为人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起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在艺术作品中,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宋代诗人岳飞《满江红》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从于谦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到王昌龄《出塞曲》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到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无数气势磅礴的诗篇,无不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www.xing528.com)

图5-6 罗丹《地狱之门》

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指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中,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达到身心的满足并且获得有益的教育和启迪。例如舞蹈千手观音》,邰丽华和她的20位聋哑姐妹在4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将和谐之美与人性之美做到了完美的结合。在雅俗共赏的同时,使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真,人性的善,生活的美。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综合审美活动,人们既看到了艺术作品中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又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也正是寓教于乐的真谛。人们通过对艺术的鉴赏,获得有益的教育和启迪,提高人们欣赏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令人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当然,对于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同样有一个评价适度的问题,既不能忽视这种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由于艺术的体裁门类不同,作品的题材、内容不同,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方法、风格不同,使得艺术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各不相同。对于山水诗、花鸟画、小夜曲、古典舞等艺术体裁来说,不必每一个作品都去从中寻找思想深度和历史高度,它们对人的教育和熏陶,也有可能是一种情绪的感染和审美影响。

总之,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对艺术的鉴赏,获得有益的教育和启迪,有助于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供人们欣赏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令人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知识点小结】

1.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又叫作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令其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等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点

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