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南湖:小湖考的历史与意义

探寻南湖:小湖考的历史与意义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月湖今尚书桥—陆殿桥一线以南的湖面,又被称为南湖,其名见于史料,还早于舒文。如同所有湖泊之与人类传统社会的意义一样,小湖之功能,亦不外乎灌溉与饮用。在本书的第一章,笔者认为,小湖在全新世时为奉化江—甬江古河道的一部分,古姚江改道东流后,新生的三江高地成为封闭原始莺脰湖的天然堰坝,更受姜家、祖关山等孤丘台地的影响,变成了莺脰湖之脰的东部,比起脰西广袤的湖面,脰东就小得多,故被称为小湖。

探寻南湖:小湖考的历史与意义

就目前所见,最早述及王君照治小湖的,是北宋舒亶(1041—1103)撰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冬十月的《西湖引水记》(下称舒文)[1]

按,州《图经》,鄞县南二里有小湖,唐贞观中令王君照修也。盖今俗里所谓细湖头者,乃其故处焉。湖废久矣,独其西隅尚存,今所谓西湖是矣。(《西湖引水记》)

据龚烈沸先生考,文中所谓的“图经”,当为久已亡佚之北宋景德《明州图经》,该《图经》始修于宋景德四年(1007),成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2]假定舒亶此处照录《图经》原文,则可以证明《图经》必为五代以降的方志,因为一般公认的是,“鄞县”是后梁开平三年县改名的结果。同时也可知“鄞县南二里有小湖”一语,在编纂《图经》时,应当是原文,至于何人何时曾经修治,是另一个问题,与湖址无关。

还必须指出的是,舒亶所说的“小湖”,不可能是前面所述及的马湖(参见图1-2-9),因为舒亶说的是北宋时城中“西湖”的引水工程。从逻辑上说,也不可能以远在城西南直线距离20公里外的马湖为叙事起点。

如此,则小湖诚如舒亶所说,就是城中包括后来的日湖(城南隅)、月湖(城西隅)在内的湖泊,在舒文中又被称为西湖。其湖之“小”,应是相较于当时尚存的广德湖而言,并非仅指“细湖头”,也不是指绘制于南宋晚期的《庆元府城内大小湖丈尺图》[3]中的“小湖”。全祖望对它的称呼,实际上是最确切的——“城中双湖”[4]。又,月湖今尚书桥—陆殿桥一线以南的湖面,又被称为南湖,其名见于史料,还早于舒文。[5]

在本书的第一章,笔者认为,小湖(月湖的前身)在全新世时为奉化江—甬江古河道的一部分,古姚江改道东流后,新生的三江高地成为封闭原始莺脰湖的天然堰坝,更受姜家、祖关山等孤丘台地的影响,变成了莺脰湖之脰的东部,比起脰西广袤的湖面,脰东就小得多,故被称为小湖。

这个“小湖”,相对于广德湖、东钱湖固然不大,但相对于后来的城厢,却是不小(参见图1-2-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湖之南的祖关山一带,考古发现有汉晋六朝的墓葬群,提示环湖的人口聚居已持续相当时期与形成相当规模。

如同所有湖泊之与人类传统社会的意义一样,小湖之功能,亦不外乎灌溉与饮用。

从地形上看,小湖的灌溉任务主要是莺脰湖的脰以南、莺脰湖以东与奉化江以西这一片田地,以鱼骨状的庙前河为天然灌溉沟渠。也因为有了这条上天赐予的天然灌溉沟渠的存在,人们无须从大湖另筑沟渠而由西向东引水,而且还可以由东向西不断地围垦湖田,从而导致莺脰湖东岸的岸线持续地西退。庙前河的灌溉水源来自小湖,而小湖之水正是经过脰而来自莺脰湖的大湖部分。只要大湖有水、脰不梗塞,庙前河便有丰沛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这片田地。而这片田地,无疑是西乡最为肥沃的。

小湖最初的西岸,或许在今庙后河一线,到唐贞观年间,庙后河以东已经开垦为田,小湖西岸东退至柳西河—祖关山河一线,小湖西岸至城西南濠河一带可能到了沼泽化的晚期或者不久才辟为水稻田,间隔分布着南北走向的连片草丘与连片水洼。本来,小湖以南的田地是由小湖之水经庙前河由北向南流注灌溉的,但这片沼泽开为水田后,导致莺脰湖之脰变细、连片水洼之间的流水不畅,再加上王家河一带地势略高,一旦莺脰湖来水不丰,庙前河首先断流。另外,填湖形成的河道与道路也可能形成冲突。这恐怕就是令王君照治小湖所须解决的课题,也就是说王君照治小湖,主要的工程内容当为疏浚,目的就是恢复或维持小湖的灌溉功能,同时也许对沟渠、湖堤、路埭系统做了整理,甚至后来的通湖门[6]、甬水门道路走向也可能是那时奠定的。

唐贞观时县治还在接官亭址,其南二里(1唐里合今约531米)恰在今铁路与柳西河—祖关山河交点一带,那里是当年小湖的西口(参见图1-2-4)。治湖的主要工程内容推断为疏浚,以增加小湖的进水量与蓄水量,俾使庙前河不致断流。

另外,小湖处于三江高地的西南缘,意味着它具有易纳难泄的特点,特别是它东边的两汊尾闾(即舒文所说的“细湖头”和后来的日湖),之所以最早陷于衰退,表明历史上小湖未曾与在其东侧的奉化江沟通;而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易纳难泄的先天缺陷,恰恰又有着阻咸蓄淡的天然优势,这是小湖沿岸吸引居民与农垦的诱惑所在。

这说明,小湖向居民供应饮用水的功能最初是天然的,无须借手人工。现在一般认为,它山堰是“为了解决城中居民的供水问题”而筑。[7]这个说法,将它山堰在宋代经地方官民再开发后的新增功能,当作了唐代时的初设功能,恐怕是吾乡地方史研究上的误会之一。而误会之产生的根源,是研究过程中似乎忘记了莺脰湖(广德湖)在唐代时仍能正常发挥灌溉与饮用功能的史实。也正是因为忘了莺脰湖(广德湖)的存在,人们便以为小湖是与莺脰湖完全隔绝的,甚至将它错认为远在县南二十里的小江湖。

小湖为城中居民供应饮用水的功能,直至北宋熙宁八年(1075)才首次发生困难,上引舒亶《西湖引水记》中说,“熙宁乙卯,岁大旱,湖辄涸”,是目前所见文献最早记载的小湖干涸事件。建中靖国元年(1101),“不雨,湖又涸”。

所应注意者,小湖第一次发生干涸,是鄞县知县张峋大规模整治广德湖(1069)的六年后(1075)。这说明,小湖干涸的原因并不在于它山堰的堰顶不够高,而是广德湖东岸西退并治理后,其向东流入小湖的水源主要被用于灌溉沿湖农田,一旦遇旱,便无羡流注入小湖,于是不得不通过加高它山堰堰顶以逼它山之水北上补充小湖水源。时,距唐贞观十年(636)令王君照治小湖,已经过了465年。而且还必须指出的是,它山之水北上,走的是南塘河后港(栎社至南门),而不是庙前河。此为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所以说,王君照治小湖的工程内容主要是为了恢复小湖的灌溉功能,尚无关乎小湖的饮用水问题。

时届宋代,舒文所记的《西湖引水》,才是为了挽救小湖(时称西湖,即今月湖)日渐衰退的饮水功能。这之后,历代的官民仍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在引水入城的同时,既为月湖和城内河道增添了宣泄通道(即食喉、气喉和水喉),还拓展出了月湖与河内河道的交通功能,月湖因此而获得了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最后,在南宋末年,吴潜在平桥头置水则,月湖如同整个鄞西水系的终端显示屏,以此来控制城乡水位。(www.xing528.com)

魏岘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在照录舒亶文后的按语中,立即将“小湖”与“唐地理志”中的“小江湖”联系在一起,而有的版本甚至凭空在“小”“湖”两字中间塞了一个“江”字,[8]由此而引发“小江湖公案”。而这个“公案”的成立,直接后果是抹杀了小湖的存在。

当然,说这个公案完全由魏岘引起,也不算贴切。《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成书于南宋淳祐二年(1242),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刊行于乾道五年(1169),后者关于王君照治湖的说法是这样的:

《引水记》曰,鄞县南二里有小湖,唐正观中令王君照修也。盖今里俗所谓细湖头者,乃其故处焉。湖废久矣,独其西隅尚存,今所谓西湖是矣。明为州,濒海枕江,水难蓄而善泄,岁小旱则池井皆竭。而是湖所以引它山之水,为旱岁备也。(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卷一)

小江湖在县南二十里,唐正观十年,县令王君照修建,溉田八百余顷。(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卷二)

可见,乾道图经在卷一中,还是忠实地引用了舒文。但在卷二,一段二十几个字的语句却给出了与舒文不同的四个信息:小江湖,南二十里,正观即贞观十年,八百顷。

其中,“正观”“王君照”是与舒文的信息交集,所以,本文先将它视为对舒文的补充,即:

县令王君照于唐贞观十年(636)修治小湖(即今月湖的前身)。

至于乾道图经究竟凭何而将舒文的“贞观中”进一步准确到“正观十年”的,迄今未能检得其他史源。

再说小湖的灌溉面积。从地形上看,真正由小湖负责灌溉的区域,北以西塘河—城西南濠河为界,西以庙后河为限,南至槎湖,东到奉化江,这片耕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按陈梦家考证的唐代亩制(每唐亩合今522.15平方米[9])来算,亦不过是306.42顷,与所谓的“溉田八百余顷”相差甚巨。

所以,“小江湖”“南二十里”“八百顷”,无论是湖名、位置还是灌溉能力,显然都不可能是指“小湖”。

王君照之为唐贞观年间的县令,也仅舒文这一出处。因此,姚汉源曾在一文中两度怀疑王君照就是王元

唯王元字义为日光,则可字君照。

义为光盛貌,又日光也,则君照似其字。[10]

宋通惠大师赞宁作《宝塔传》中有曰:“唐太宗世,县令王昭,游礼近寺。”[11]

这个王昭,时间对,姓氏对,名之昭,日明也,故可字君照。此公还真可能是治小湖的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的县令王君照。如猜测不错,则姚文疑治小湖年号为贞元(785—805)甚至开元,便无法成立。

本书认为,贞观十年县令王君照确曾修治小湖,而小湖即舒文的西湖,后来的城中双湖,亦即日湖和月湖,系今月湖的前身。在地方史的研究上,如果没有发现比《西湖引水记》更早的文献证伪王君照的人与事,那么就必须寄信任予舒亶。而且,小湖,实际上与“汉旧陂”类似,是水利上的终端(渊)治理,还不是水系(流)治理,这与初唐时鄞奉平原的自然水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治水能力是相称的,在当年自有其价值,不能因为其后有小江湖、它山堰和仲夏堰的盛举而否定它的作用,甚至将它从历史上抹去。

但毕竟小湖处于它山、广德湖水系的末端,这种面积不大的湖泊常常受人类活动的干预,是最易被侵蚀填没的。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明州设立、新县署进驻开明街址后,三江高地的城市化进程决定了小湖的灌溉功能不再被视为必要,若非城市居民将它作为饮水之用,小湖恐怕会比小江湖更早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