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叶浅予:优美实用的时尚设计大师

叶浅予:优美实用的时尚设计大师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浅予,1907年生。表3-1叶浅予设计作品概览续表日常服即日常生活所穿着的服装,包括外出服、旅行服和上班服等。叶浅予称其为“便装”,主要包括改良旗袍、大衣与裙装,用以“游春时穿着[205]”与“下午或出门之用[206]”。此类服装对功能性要求较高,叶浅予更是将其提升到美用一体的高度,并针对旗袍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设计。叶浅予设计的社交装主要为晚礼服,作品达九套之多,均为改良旗袍与西式长裙。

叶浅予:优美实用的时尚设计大师

叶浅予,1907年生。1922年考上盐务中学,在校期间摹习中国画并进行西画写生,这便是叶浅予美术之路的开端。18岁到上海三友实业社当学徒,兼画广告、教科书插图、舞台美术布景、印染厂绘图与时装设计等。后从事漫画创作,发表大量作品。1942年开始转向中国人物画创作。

叶浅予是现代漫画与生活速写的奠基人,他以漫画、速写与舞蹈人物中国画之“三绝”蜚声海内外,一生作品数以万计,出版画集文集共几十种。同时,他在服装领域也颇有建树,不仅拥有大量的“纸上硝烟”服装画作品,还参加了各种“真枪实弹”的服装实践。其作品主要包括大量专业的新装设计,如在《妇女杂志》《玲珑》《良友》《万象》《时代》与《妇女生活》等杂志上以服装画形式发表的设计作品;还包括以表现服装流行趋势为主的服装漫画。叶浅予的实践活动也同样丰富,曾任上海云裳时装公司设计员;还曾在玄彩薇等人的帮助下,于南京路惠罗百货公司楼上举办了时装表演,被奉为中国时装表演的“开山老祖[200]”;曾创办上海时装研究社。除此之外,他还“曾参加过舞台服装设计工作[201]”,并作有一系列二十多套的《大马戏团服装设计》。

作为中国美术教育界的先驱,叶浅予艺术的思维、独特敏锐的审美,以及娴熟的绘画技艺,使其在进行服装设计时更能驾轻就熟。他主张绘画的学习要“吞吐古今,涉猎中外”,认为“画种之间、流派之间的关系,不是我高你低争当老大的关系,而是发挥特长、互相促进的关系[202]”,提倡“要接触外国的东西,中国的东西要学透,学外国的,范围要广[203]”。黄苗子也评价“叶浅予的道路”,就是“在传统中遵循着继承、扬弃与发展的原则[204]”。这样的绘画理念转移到服装设计上,使之成了倡导中西服饰融合的“折衷派”。其设计作品不仅融汇了中西服饰的风格与款式造型,还将两者的审美、功能与工艺结合,取双方之优点并自成一格,成为民国服装设计的“集大成者”。

(一)“集大成”之设计内容

1.“包罗万象”的新装设计

随着西方生活方式被逐渐引入,西式服装的分类方式也逐渐被引入,于是便有日常服、社交装、家居服、运动服、制服与舞台服等新式分类法。叶浅予的设计作品几乎包罗所有这些门类,一应俱全,是谓中西服装门类之“集大成”(表3-1)。

表3-1 叶浅予设计作品概览

续表

日常服即日常生活所穿着的服装,包括外出服、旅行服和上班服等。叶浅予称其为“便装”,主要包括改良旗袍大衣与裙装,用以“游春时穿着[205]”与“下午或出门之用[206]”。此类服装对功能性要求较高,叶浅予更是将其提升到美用一体的高度,并针对旗袍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设计。首先,倡导在炎热的夏季将领子省去,其废领(既无领、敞领)旗袍的设计多达5款。如《初秋新装》,提及夏季的衣料“单薄的像片禅翼,凉快的程度可说到了极致,可是长旗袍的高衣领,究竟是美中不足”,于是主张“把领头完全废去”,带来舒适凉爽,又以浅色的阔镶边装饰与袖口、衣摆开叉处的圆弧型来增添几分美感,使“美”与“用”得以同步实现。

领子的撤除解放了脖子,叶浅予又将眼光放到了袖子的改良上,认为夏季旗袍的袖子过于窄短,限制了手臂的伸展,因而“想出了一条补救的法则,就是把袖子开一条圆缺口”(图3-9),此举不但解除了手臂的束缚,而且“从这缺口里,露出手臂的肉来,尤觉新美”[207]。再如《新装》,对袖子进行了另一番改良,在“短袖背面开一直缝,露出肉色,既美观,又风凉[208]”。

大衣是民国的摩登女郎们不可或缺的时尚单品,在羊绒羊毛面料后又开始流行起皮大衣来,只是这皮衣原是“将灰鼠黄狐等皮做了里子的”,如今却“一反历来穿皮里子的习惯”,而是将“皮做了外表,缎子做了衬里[209]”。叶浅予的设计多将皮草运用于领部与袖口,并认为在大衣的变迁中“领子自然占着最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一件大衣有她特殊的形式”,如《化装的艺术品》,素花色的呢大衣在领部与袖口饰以近似色的花色皮草,既相互呼应又起“点睛”作用,收腰设计更显雍容尔雅。

裙装的款式变化多端,长短宽窄,各具特色。不变的是色彩与印花总是作为设计亮点,纯色裙装显得简洁清爽,几何印花长裙则更摩登入时,田园印花裙更显清新别致。如《少女夏装》便是一款纯色短袖裙装,没有过多的装饰细节,极为简单却更令人觉得舒适畅快,裙摆处借鉴旗袍形制设计的开衩又透露出一丝妩媚(图3-10)。又如《初夏新装》,则是一款“深底小白点”的几何印花长裙,将宽大的上衣收进紧窄的裙腰中,“浑身极觉朴素活泼”,颇有现代裙装的休闲姿态。

图3-9 叶浅予作改良旗袍《玲珑》1932年第60期

图3-10 叶浅予作“少女夏装”《玲珑》1932年第61期

社交装是指在社交场合穿着的正式礼服。叶浅予设计的社交装主要为晚礼服,作品达九套之多,均为改良旗袍与西式长裙。代表作一为《夏季新装》,这是一款典型的改良旗袍式礼服,长及脚背,开衩约为九寸,在开衩的上端还将滚边延伸至九寸,使得视觉上呈现高开衩的效果,还嘱咐“因为这是晚装,必须穿高跟鞋”,且“耳环和手镯亦不能缺少”[210]。代表作二为《秋夜礼服》,这是一款高领修身的西式鱼尾裙礼服,长及地面,在腰部用“白、灰、常青或粉红、银灰、黑”三色由内及外、由深至浅做出几何形态的渐变,更显腰肢的纤细,使人体更富曲线美感。

家居服原指“欧美妇女在早晨料理家务时的装束[211]”,故也是舶来品。也可指“睡衣”“起居服[212]”或“室内衣[213]”,总之都是在家中、在室内穿着的非正式的轻便服装。在社会氛围宽松与活跃的今天,对家居服的要求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仅限于便捷与舒适,而是提高到了时尚、性感、温馨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国时期,“妇人们只知道出门要打扮,却忘记了在家里应该怎样装饰才合宜[214]”,太太小姐们的日常居家服装多为“对襟小衫”或“旧式旗袍”,即便是“鄙弃这种打扮的,也不过一件长旗袍便算整齐了[215]”。基于这样的现状,民国的设计师纷纷开始设计方便实用的“家常服装”,叶浅予也参与其中。其家居服的款式设计多为上衣下裤,“中国人因为习惯的关系,裤子向来不登大雅之堂[216]”,但裤装用于居家时穿着,却是再合适不过了。如《实用的装束美》就完全体现了叶浅予的功能性设计,并阐明因“家庭间自己动手做事情,袖子大了,很不方便”,便将袖子“用两根宽紧带把他束起来,袄子做成屈襟,裤子把脚管做斜”,这些细节设计均服务于实用,但心形图案的印花面料又增添了一份温馨,体现了叶浅予的美用思想(图3-11)。再如《夏季新装》则充分诠释了均衡的形式美法则,黑白色的搭配本是“最爽适明快的色调[217]”,纯白的上衣领口饰黑色阔镶边,与黑色长裤的白色镶边相互呼应,使服装整体凸显出均衡美感。

运动服是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所穿着的服装,且根据所适宜的运动方式的不同而再有细分。叶浅予的运动装设计有网球服、排球服与篮球服等,其设计的三款网球服风格均不相同。“网球服一”是女性意味较浓的上衣下裙式,活泼的海军领无袖上衣搭配中长款百褶裙,白色底饰红色条纹尤显灵巧活跃。(图3-12)“网球服二”为中性化的设计,“上衣和男子的西装衬衫相同”,下装则是较女性化的中长裙,裙的侧面有褶裥装饰也方便运动。“网球服三”则是潇洒的男装女穿,上着简洁大方的男式短袖衬衫,下穿宽松笔直的长裤,配以造型清爽的短发,塑造了一位英姿飒爽的美女子形象,印证了叶浅予“有时女子穿了男子的装束却比穿在男子身上要美[218]”的观点。

图3-11 “实用的装束美”《良友》1927年第13期

图3-12 叶浅予作网球服《良友》1930年第49期

制服是“军人、干部、学生等穿着的有规定式样的服装[219]”。叶浅予的制服设计均为学生装,代表作为《轻爽的校服》与《时髦的学生装》(图3-13)。真所谓“服如其名”,果然一款“轻爽”,一款“时髦”。前者为短袖衬衣配长裙的简洁设计,颜色上也为纯粹的黑白,无过多装饰与细节设计,实为轻爽。后者的时髦之处在于上衣运用到了“既轻便又温暖”的绒线材质,这种新晋的“舶来品”广为流行,且用于女生校服,颇能体现婉约的柔美与摩登。(www.xing528.com)

图3-13 “轻爽的校服”《玲珑》1932年第64期

舞台服即舞台演出专用的服装,是根据剧目的需要或强调演员的个性与风格而设计的一种展示性服装[220]。叶浅予在20世纪30~40年代参加过舞台服的设计,在为《夏亚——服装设计手册》所作的序言中,他强调了舞台服设计的重要性,并主张运用“夸张、变形、象征、弄假等手法”使“舞台形象极度醒目,极度传神,在观众心目中造成强烈的印象,留下想象的幻境”。遗憾的是罕见其舞台服设计作品流传至今,目前仅存有“大马戏团服装设计”,此系列作品共二十多套,涵盖小丑驯兽师魔术师、乐队指挥、舞者、歌者与导演等角色的服装,采用了中西融汇的服装风格。如驯兽师的服装为纯西式的骑士服设计,贴身的双排扣燕尾礼服线条流畅、精致优雅,充分彰显了驯兽师的英姿;舞者的服装是中式的蓝色阔镶边旗袍与右衽大襟长衫;小丑服则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头戴中式孔雀羽翎官帽,身着西式黄蓝双色拼接的小丑连体衣,还饰有小丑标志性的拉夫领。

2.“算无遗策”的趋势分析

担负着服装设计师之重任的叶浅予,其工作除设计新装以引导大众外,还包括对服装流行趋势的分析,分为对历史总体方向的把握与对商业流行趋势的预测,其作用不单是准确表达与总结时尚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在于能根据趋势的分析“算”出下一季的方向。

首先是对时代趋势的分析,叶浅予认为中西服装呈合流之势,为此他画了一幅漫画《东西渐进之妇女服装》。画中中西服饰在双方的熏陶下日渐相似,中式旗袍与西式连衣裙变得裙长相仿、袖长相近、裙身收紧,区别仅在领型的高低与裙摆的装饰上,如同俗语所说“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会有夫妻相”(图3-14)。这预示着进入20世纪的新时代,服装再也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部的事,地球村的村民之间频繁走动,交流与互相影响将成为时代之势。

其次是对年代流行的总结,如旗袍的演变“已经由宽而窄、由窄而短,由短而长,经过三五次变化[221]”,但作为画家的叶浅予,他的观点不是通过文章而是通过漫画来表达的。《旗袍之演变》就是一组反映20世纪最初20多年中旗袍演变过程的服装漫画,他总结出腰身逐步收紧、袖子变窄变短、下摆上升并变小以及装饰逐渐减少等变化趋势(图3-15)。到了20世纪30年代,长旗袍开始流行且“几乎碰到地面[222]”,叶浅予还曾发表过一幅《长旗袍的最长度》[223]:旗袍长及脚面,几近地面,在当时这样的旗袍形制被形象地称为“扫地旗袍”。同时,叶浅予还认为“大衣夺取代斗篷的地位,也由宽而窄、由窄而短,由短而长,由长而缩成半截[224]”,并预测1932年大衣的衣长将走向两个极端:“一方是往下逐渐延长,一方却向上缩短[225]”。叶浅予的预测与今日商业流行趋势发布有些相似。故其《大衣之新倾向》顺应了“本季制出的新样,大半有增加长度的倾向”,并提醒太太小姐在裁剪时应注意“新大衣的下摆,要格外宽大,以不碍行动为本”

图3-14 “东西渐进之妇女服装”《上海画报》1928年2月

图3-15 “旗袍之演变”《上海画报》1928年12月

(二)“集大成”的设计风格

叶浅予的服装风格集中式、西式与中西合璧式于一体,并做到了“中而新”“洋而新”与“中合洋”,千世百样、卓尔不群。

1.“中而新”

叶浅予设计了大量的中式服装,并采取“中而新”的方式,给予传统服饰以新的血液。其代表作一为《旗袍外之背心》,此“纯东方式的背心及旗袍”与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马甲式旗袍有几分相像,只是将长马甲变短并罩在长旗袍外,深色的马甲配以“金或银色”的“阔回纹边”[226],显得格外高贵,旗袍下摆的蝴蝶绣花则更显得精致与有中国风格。其代表作二为《实用的装束美》,上着衫袄下着裤,是中国传统农工阶级标志性的“短打扮”,但恰如其分的勾边与圆弧下摆,却变“粗俗”为“小资”;“花色袄裤,罩上一件玄色小马甲”,也是十分“飘逸有致”之中装设计[227]。

2.“洋而新”

叶浅予所设计的大衣、连衣裙、裙套装、网球服与排球服,本就是伴随着西方生活方式进入中国的西式服装品类。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与传统生活方式,不可能孕育出晚礼服、海滨装此类的服装。于是叶浅予在进行此类西式服装的设计时得考虑一些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他的《夏令便装及晚装》是“西洋式晚装”,但他担心西式晚礼服的袒胸露背造型还不能被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所容纳,故在设计时添加了领子[228],这反而不小心弄出了一丝新意(图3-16)。

3.“中合洋”

图3-16 叶浅予设计的西式裙装《良友》1930年第49期

作为民国中西服饰的“集大成者”,叶浅予设计中西结合的服装更为拿手,其中西融汇之道不仅表现于服装整体搭配的美观,更在于叶浅予弃中西服饰之糟粕,取其之精华的设计理念。如“上中下西”的“半西式便装”,元宝领、大襟与一字扣均为中式服装的标志性元素,但喇叭式的荷叶袖子与小A字裙的样式却是纯西式元素,这种方式的中西结合既保留了东方的含蓄美,又增强了服装的舒适与实用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诸如此类的设计在其作品中屡见不鲜,如《新秋之装束》中两款裙装设计即如此,取中式小立领的精致与西式装袖、伞裙的便利于一身。

叶浅予的中西搭配也很是大方入时,以大衣与旗袍的搭配最为美观,且极为丰富多样,既有长配长、长配短与短配短,又有花配花、花配素与素配素。如《初冬新装》[229]即为长配长与花配花之式,黑底小白点的长旗袍搭配斜格纹的长大衣,颈上再“围一条有花点的丝巾”。所用元素虽多,但颜色深浅与比例的搭配得当,使服装不显繁杂,反觉摩登前卫。《白狐短大衣》[230]则是长与短、花与素的搭配,深色印花长旗袍外罩白狐短大衣,显得活泼又优雅。而在《冬季装束美》[231]中,袍为中,衣为西;摆为中,领为西;内收敛,外张扬。为中西杂糅,张弛有致的范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