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仁到人:近代服装变革的思想根基和身心解放的动力

从仁到人:近代服装变革的思想根基和身心解放的动力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仁”是近代国人身心解放的潜在动力,是近代服装造型与观念变革的思想根基。他不仅表示“目击其苦,心窃哀之”,还积极投身天足运动,劝诫缠足,以“仁”的博爱胸怀为广大民众争取解放:“吾既为人,吾将忍心而逃人,不共其忧患焉?”从最初劝诫缠足的天足运动,到后来的剪发运动、天乳运动等,“仁”始终是这些解放人的运动的重要基础。

从仁到人:近代服装变革的思想根基和身心解放的动力

“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的思想里,它既有强调“克己复礼为仁”[133]、维护礼教的方面,又有“泛爱众,而亲仁”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人道主义的方面[134],而主张“仁政”的孟子尤其强调“仁”的人道主义内涵。而与儒家对立的墨家实际上也讲“仁”,只是墨子的“仁”更主张兼相爱而交相利、人人相爱互利,更强调“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135]”这些基本民生问题的解决。总之,“仁”是我国民众思想中的传统基因,这个基因对近代服装文化的重塑以及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形成具有潜在推动作用,与外来的“德先生”一起共同构筑了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人文主义根基。

首先,“仁”是近代国人身心解放的潜在动力,是近代服装造型与观念变革的思想根基。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开篇便借孟子的“人有不忍之心”为题,表达了对众生之苦的深切同情,“不忍”的仁爱观念让康有为对不人道的缠足行为表现出明确的批判态度。他不仅表示“目击其苦,心窃哀之”,还积极投身天足运动,劝诫缠足,以“仁”的博爱胸怀为广大民众争取解放:“吾既为人,吾将忍心而逃人,不共其忧患焉?”[136]孟子曾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137]”,近代中国的服装新观念正是以这样的“仁”为前提逐步构建起来的。一方面,新文化运动使欧洲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进来,而另一方面,中国古老思想传统中的人文情怀也与此相呼应,或者说被触发。不缠足思想在短短几十年间深入人心,女性包裹在缠脚布里、藏在弓鞋里的双脚得以解脱,从而换上新鞋、新装,这些既是近代国人在西风东渐的社会潮流下觉醒的结果,也是具有人道主义特质的“仁”的复兴的表现。从最初劝诫缠足的天足运动,到后来的剪发运动、天乳运动等,“仁”始终是这些解放人的运动的重要基础。“凡是损伤自然的身体,而妨碍其发育,揉矫人为的形式以为美的行为,都是不人道的[138]”,试想一个没有“仁”的传统的国家,又怎会关心身体发肤的损伤呢?(www.xing528.com)

其次,“仁”是打破服装等级观念,树立简便、实用等近代服装新思想的基础。从装饰繁复的绣衣和费料不计其数的百褶裙到简约的改良旗袍,以“仁”为本质的节用、实用思想引导着我国服装沿着不断简化的轨道走向近现代。“便于生活、利于动作、趋于简便[139]”“灵巧、美丽、简便[140]”是近代国人普遍推崇的服装原则。此外面对时尚这个近代服装领域的新晋主角,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勤俭、平等、博爱等“仁”者的传统美德更是一览无余。时尚本身不是坏东西,它有促进服装发展、使人的个性得以展现的正面作用,但盲目追求时尚却会造成奢侈浪费的负面影响。近代国人在倡导“新装”的同时纷纷强调了“衣服贵乎朴素”的观念,因为“男女衣服式样,时常改变,且女衣喜用人造丝织品,制成旗袍衫裤,计算原料做工,其价十不值一, 一经制就,式样又改,概成废物”实在是“有碍生计”[141],有悖“量腹而食,度身而衣[142]”的传统思想,有悖当时基本民生问题尚未解决的社会境况。基于此,近代教育家邰爽秋以墨子般的仁爱之心领导了一场“土布运动”,提倡穿着土布短衣以消除服装等级象征性,达到节用、平等的新局面。与此相得益彰的还有倡导服装经济实用以改善民生的国货运动和提倡勤俭节约的新生活运动。这些运动在本质上都继承了墨子“仁者之为天下度[143]”的“节用”观,继承了孟子“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144]”的“适用”观。这些运动的推行及相关思想的传播使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被发现,为服装的大众化、平等化铺平了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