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识别与控制物理因素的方法和技巧

识别与控制物理因素的方法和技巧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作业环境中噪声、高温、毒物等因素的控制,对于防止生产振动的危害也有一定作用。

识别与控制物理因素的方法和技巧

(一)高温

1.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相关规定

(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第四类物理因素,规定了高温作业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中暑,并列举了存在高温作业的64种行业。

(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中具体规定了生产场所气象条件卫生标准,以车间内外温差规定了夏季车间工作地点的容许温度。

(3)《高温作业分级标准》(GB/T 4200—2008)采用了国际通用的WBGT指数方法,适用于评价与划分高温作业环境热强度及其等级。

(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2007)规定了综合性的高温作业卫生标准。

(5)《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 41—2002)适用于从事生产劳动(工厂、矿山、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等)、体育竞赛时所发生的中暑的诊断和处理。

2.高温作业分类与职业接触

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三个基本类型,其特点和行业如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特点:高气温、高辐射强度,低相对湿度

(2)高温高湿作业特点:高气温、高气湿、低气流、低辐射强度。

(3)夏季露天作业特点:作业时间长,受太阳直接辐射,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高温和热辐射联合作用。

3.预防控制措施

为了预防高温对作业人员健康产生影响,应从卫生工程、生产工艺、设备布局、个人防护、卫生保健措施和制订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等方面来采取措施,防止职业性中暑的发生。

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高温作业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应符合:热源的布置应尽量布置在车间的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热源布置应便于采用各种有效的隔热措施和降温措施。

(二)噪声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长期接触对人体听觉系统可以导致损伤的声音为噪声。

1.噪声分类及识别

噪声的分类多种多样,对于生产性噪声有如下分类:

(1)根据噪声来源可分为:

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声音,如冲压、打磨、机加工等。

②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气压缩或施放发出的声音。

③电磁性噪声。如变压器发出的声音。

(2)根据噪声持续时间,可分为连续噪声(持续发声时间或两声间隔时间<1s)和间断噪声(两声间隔时间>1s,包括脉冲声和冲击声)。

(3)根据声压起伏状态,可分为稳态噪声(声压变化<5dB)和波动噪声(声压变化>5dB)。波动噪声和间断噪声的区别:间断噪声的间断期声压接近或等于背景噪声;波动噪声在声音降落期仍明显高于背景噪声。

(4)根据噪声的频谱特性,可分为高频、中高频、中低频、低频;宽频带、窄频带等类型噪声。

2.预防控制措施

控制生产性噪声的基本方法有:

(1)厂房设计、设备购买和安装阶段。机器和设备制造要以噪声控制作为机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购置设备时要严格考察噪声有关的要求,明确可接受的噪声标准。不符合噪声控制有关参数的设备不得购买。厂房内设备安装和布局要遵循的规则:噪声水平大体相等的机器、工序和工作区域靠在一起;用具有中等噪声水平的区域作为缓冲区;将噪声特别大和特别安静的区域分开。

(2)查找噪声源。工作场所中多台机器同时运作时,首先要找出需要处理的噪声源,弄清楚噪声是哪个设备或部件产生的;查找声源的方法主要有:测量各设备频谱并绘制成曲线,测量声级随时间的变化以确定声源的具体部位,相似的设备或生产线的频率资料相对比,找出问题在哪台设备,用临时性措施分隔各组成部分或通过交替开关各组件以查找噪声源。

(3)控制噪声。采用吸声材料、隔声材料、阻尼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等声学材料可有效控制噪声。同时要采取工程技术控制方法,如用噪声低的设备代替高噪声设备,改造噪声源(如给排气嘴安装消声器,减少机器部件之间的摩擦与碰撞等),阻断噪声传播途径(如在设备周围安装隔声围护物,密闭、使用吸声材料等),保护接受者(如采用隔音屏障,建造隔声亭或隔声室,减少暴露,进行个体防护等)。

(三)振动

1.振动的物理特征

振动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返运动的现象。振动的基本参数包括频率、速度、加速度振幅和周期,其中频率、加速度和振幅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

振幅(单位为m):振动体离开中心位置的最大位移。

振动频率(单位为Hz):单位时间(s)内的振动次数。

振动速度(单位为m/s):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振动加速度(单位为m/s):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2.职业接触机会

职业接触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接触手传(局部)振动的作业。生产中产生振动的原因主要有:不平衡物体的旋转、旋转物体的扭动和弯曲、活塞运动、物体冲击、物体摩擦、空气冲击波

使用风动工具作业:铆接、清砂、锻压、凿岩、造型、捣固、钻探、割锯、打桩机等。

使用电动工具作业:链锯、电锯、电钻、振动破碎机等。

使用高速旋转机械作业:研磨、抛光、凿岩、钻孔、铣镟等。

3.预防控制措施

控制振动的主要方法有:采用低振动产品,减少振动传播,限制振动接触等。(www.xing528.com)

此外,作业环境中噪声、高温、毒物等因素的控制,对于防止生产振动的危害也有一定作用。缩短和限制接触振动的时间,也是防止、减轻振动危害的重要措施。

(四)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系指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激光射频辐射(微波、高频电磁场),它们都属于电磁辐射谱中的特定波段。由于这类辐射不足以导致组织电离,故称为非电离辐射。

1.紫外辐射

1)物理特征

波长100~400nm的电磁波,称为紫外辐射,亦称紫外线。波长短于160nm的紫外线可被空气完全吸收,只在真空中存在,无实际意义。200~320nm波段的紫外线具有卫生学意义,可被眼睛角膜和皮肤的上皮层吸收,能引起皮肤红斑、光敏感作用和眼角膜结膜炎

2)职业性接触机会及主要行业工种

生产过程中,凡是物体温度达1 200℃以上时,辐射光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

3)紫外辐射危害的防护

电焊、氧切割、炉窑、碳弧灯、水银灯制版和炽热物体达到1 200℃以上发射的紫外线,可以通过防护屏蔽,如滤紫外线罩、挡板等,以及保护眼睛、皮肤的个人防护用品加以防护。

(1)眼面部防护:根据工作需要可选择防御有害辐射线伤害的护目镜或电焊面罩、炉窑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2)皮肤防护:采用具有遮断光线作用的防护膏涂抹于皮肤暴露部位。

2.射频辐射

1)射频辐射的识别

(1)射频辐射。也称无线电波,是指波长范围为1mm~3km、频率100k Hz~300GHz的电磁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高频电磁场按波长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和超短波,微波分为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

(2)高频电磁场。频率从100k Hz~300MHz的射频辐射范围称为高频电磁场,其特点是波长大于1m。高频电磁场按波长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和超短波。

(3)微波。电磁振荡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长在1m~1mm之间,微波分为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以脉冲调制的微波简称为脉冲波,不用脉冲调制的连续振荡的微波简称为连续波。

2)射频辐射的量度

(1)功率密度。功率密度表示微波在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其计量单位为P、W/cm或mW/cm。

(2)平均功率密度及日剂量。平均功率密度表示微波在单位面积上一个工作日内的平均辐射功率;日剂量表示一日接受微波辐射的总能量,等于平均功率密度与受辐射时间的乘积。计量单位为P、W·h/cm或mW·h/cm。

(3)感应场和辐射场区别。任何射频辐射发射源周围均可区分为两个作用场,即感应场(近场区)和辐射场(远场区),二者以波长的1/6为界。在高频及大部分超高频波段,工人操作岗位主要处在感应场中,应分别以电场强度(Y/m)和磁场强度(A/m)来表示其辐射强度。对波长较短的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因为波长较短,故作业人员都处在辐射场内,以功率密度(m W/cm)来表示辐射强度。

(4)比吸收率。生物体每单位质量吸收的电磁辐射功率,计量单位为W/kg。

3)射频辐射的分类

(1)固定辐射与非固定辐射。固定辐射是指固定天线(波束)的辐射;或运转天线,其被测位所受辐射时间t0与天线运转一周时间T之比大于0.1的辐射(即t0/T>0.1)。此处的t0是指被测位所受辐射大于或等于主波束最大平均功率密度50%强度时的时间。非固定辐射是指运转天线的t0/T<0.1的全身辐射。

(2)肢体局部辐射与全身辐射。在操作微波设备过程中,仅手或脚部受辐射,称为肢体局部辐射;除肢体局部外的其他部位,包括头、胸、腹等一处或几处受辐射,称为全身辐射。

4)射频辐射的职业接触

(1)利用中长波波段的电磁场对导体及半导体进行感应加热。如钢制件的高频淬火、金属的高频熔炼及焊接、半导体材料的外延及区熔等,使用频率一般为200~800k Hz。

(2)利用短波及接近短波的超短波段对非导体进行介质加热。如塑料制品的热黏合,棉纱木材等的干燥、橡胶硫化等。使用频率多为10~40MHz,功率小于4k W。此外,超短波还广泛应用于无线电通信、电视台和医学理疗等。

(3)微波辐射的脉冲波主要用于无线电通信和雷达导航、探测等。除设备操作人员可受到微波辐射外,在雷达整机和微波元件的生产与研究中,调试、测试人员接受辐射的机会更多,且大多属脉冲波。微波辐射的连续波主要用途为工业用干燥设备,如对粮食、食品、药物、纸张、胶片等进行干燥,以及理疗设备、微波炉等。常用微波加热设备频率为915~2450MHz。

5)射频辐射危害的防护

(1)辐射源的屏蔽。防射频辐射危害的最有效方法是屏蔽辐射源,应明确辐射场源,在不妨碍操作和符合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屏蔽材料应用导电金属材料,无导电性能的材料对辐射场源无屏蔽作用。同时,金属反射屏蔽网、罩应有良好的接地装置。

(2)远距离操作原则。对辐射源屏蔽有困难时,应考虑远距离操作或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员的暴露时间、暴露剂量,减轻危害。

(3)限时操作原则。缩短作业时间,对减少接触剂量有重要意义,将容许强度和工作时间结合起来考虑,按照高频、微波卫生标准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综合考虑。

(4)工作场所减少存放带电金属外壳的设备和零部件,不要用金属材料制作桌椅等,防止形成二次辐射源。

(5)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微波作业时应佩戴镀有金属薄膜的防护眼镜;必要时还需穿着防御微波辐射的防护服、防护帽。

6)微波防护服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

(1)穿用微波防护服应根据作业场所微波强度和防护区域进行选用,穿用时必须将纽扣完全扣好,戴上屏蔽帽。

(2)避免接触酸碱油脂或其他赃污物质,用后将其挂起,不要折叠,以免损伤屏蔽层影响衰减微波的作用。

(3)清洗微波服时,用弱碱性肥皂洗涤,用清水冲洗干净,切忌揉搓绞扭,在通风阴凉处晾干,不能暴晒。活套装扣的镀金属布防护服可以脱卸外层单独洗涤,不洗屏蔽层。

7)职业健康监护

(1)实行就业体检排除就业禁忌证。

①高频辐射职业禁忌证包括器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精神症状等。

②微波作业职业禁忌证包括明显的神经系统疾病、白内障、血液病等。

(2)对作业人员定期体检,重点观察晶状体心血管系统血象及内分泌功能,对有症状者,可暂脱离接触并予以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