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秘世界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景迈看茶记

探秘世界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景迈看茶记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迈山有着古茶树生长的黄金地理和气候条件,目前在其2.8万亩的古茶园中,共有可采古茶园面积近1.2万亩。这里的古茶林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景迈山还有一支重要的制茶力量是布朗族。

探秘世界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景迈看茶记

文艺的普洱茶山是哪一座?各大旅行网站的攻略,各种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都会告诉你三个字——景迈山。

这是云南茶旅最美的一站,也是普洱澜沧江畔的一颗绿宝石。无论春夏秋冬,景迈山有永远看不完的山花烂漫、云海翻涌。许多风光摄影爱好者,仅仅是为了景迈山的云海,就愿意在山上静候数日,甚至数周。

景迈大寨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它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也就是北纬23°左右,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由于热带季风气候的作用,当地四季的温差变化相对较小,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

它亦是澜沧江外核心古茶山之一。在云南众多古老的茶山中,它如今又有着不一样的身份。2012年9月,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同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景迈山古茶林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启动,截至目前已取得非常大的进展。

景迈山有着古茶树生长的黄金地理和气候条件,目前在其2.8万亩的古茶园中,共有可采古茶园面积近1.2万亩。这里的古茶林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古茶园养育着布朗族、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据考证,这里已经有近2000年的种茶历史

整个景迈山是由景迈大寨、帮改村、糯岗村、勐本村、芒埂村、翁基村、芒洪村、芒景村等10多个自然村组成的。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山上各个寨子的民居有很明显的差别。比如说糯岗古寨(以前叫糯干),位于景迈山的西北侧,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傣族村寨,据说傣族人在此世居千年。“糯岗”在傣语中的意思是“鹿饮水的地方”,从这个名字就能够看出这里不乏美丽的传说。糯岗有100多户人家,却没看到任何一座与传统景观不符的建筑。寨子北侧和南侧山丘上的高处,分别建有村中寺庙和观景台。我们登上观景台,能将整个在葱葱绿色中掩映的傣族古寨尽收眼底。在景迈山申遗的过程中,糯岗作为遗产区内完整保存的两个古村落之一,始终保持它古朴的本色,安详静谧,不堕人间风尘。

从景迈山的大门往山上再开十几分钟的车,就到了刀文新家的茶叶加工厂,还是斗记普洱毛茶的加工地。这个年轻的茶农是傣族人。我们到的时候,由于他的妻子下山去照顾父亲,所以将两岁的小儿子交由他一个人照顾。我们试茶时,孩子就抱着自己的玩具小狗,在大人们的身边跑,有时他也会凑过来,讨一杯茶喝。

景迈山美丽的云海

刀文新介绍说:“这里叫景迈大寨,位于景迈山的北坡。有208户人家,900多口人。这里是傣族寨子,村民都是傣族人。整个景迈山的傣族人口占比最多,然后是汉族,再下来才是布朗族哈尼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我岳父很早就开始做茶了,在2010年,开始建了这个茶厂。”景迈大寨整体的村落建筑风格要比山上的其他寨子更新、更现代,村中新建的建筑,也有不少是像刀文新家这样前厂后住宅的样式。由于景迈寨子的周边到处都是古茶园,有人开玩笑说,生活在这里的人只要伸手,就可采到百年以上的古茶。

景迈山还有一支重要的制茶力量是布朗族。他们和傣族一样,是景迈山世居的少数民族。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迈村,布朗族则主要分布在芒景村。从语言学和民族学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傣族和布朗族都是很早掌握茶树种植技术的民族。相比较而言,滇南地区(包括思茅、红河、文山、版纳、德宏)的布朗族依靠茶叶生产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程度最深,所以布朗族常常自称为“种茶的民族”。

追溯起源,布朗族是中国南方原住民濮人的一支后代。商周时代,中原文明在黄河流域发展得如火如荼,中国西南大山中的布朗族先民也开始孕育自己的文化。传说他们在1800年前迁徙至景迈山,许多人却在肆虐的瘟疫中死去。哀哭声中,有祖先无意吞食了头顶的树叶,疾病居然不治自愈了。这种能治疾病的植物就是茶树。于是濮人首领帕艾冷决定在这里定居,并带领族人种植茶树。在布朗族人的心目中,茶就是神,祖先帕艾冷也因此被供奉在专门修建的寺庙中,后代每年还会在茶祖节祭拜他。

刀文新家的茶叶加工厂,还是斗记普洱茶青的加工地(www.xing528.com)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背后,还有依靠古茶山资源而快速发展起来的景迈山茶业经济。像刀文新家所在的景迈大寨,因为离山下乡镇的位置最近、交通往来也最方便,成了整个景迈山的茶叶流通场所。每年从3月中旬开始到泼水节前,那些在山上采了鲜叶却没有加工能力的其他寨子的乡亲,都会把茶青交到大寨里的初制所进行初加工。像刀文新这样的人家,就要日以继夜地忙碌了。对此,他开玩笑说在最困的那几天里,人站在墙角都能睡得着。

“大寨里,有几家工厂的加工规模都不小,我们是其中的一家。我每年正常都会加工几十吨的干毛茶。2020年算行情特殊,做得少一点,也有十来吨。”刀文新说。

与我同行的伙伴龚国林,是云南斗记的负责人之一。而斗记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涉足景迈茶山。龚国林告诉我,刀文新家自有七八十亩茶园,即使不开茶厂,本来效益也不低。寨子里的其他人家,茶园少的有二十多亩,多的有一百多亩,因茶园面积的不同和后期生产能力的高低,收入也就拉开了差距。

糥岗古寨

这两年景迈山茶叶价格阶梯分得特别清楚,茶树采鲜叶时,整片混采是一个价格,单独的大树茶、古树茶采是一个价格,采小树茶时还要分是放养还是修剪的……总共加起来有五六种采法,分别有对应的价格。如此按级定价,价格相差极大。由修剪过的小树茶制作的晒青干毛茶卖不过两三百元一公斤。山头茶大片混采的毛茶,单价则在一千多到两千多元之间,看采的具体质量而定。如果是单独的大树、古树整棵采下来的,能达到五六千元一公斤。

景迈古茶园

景迈山几乎家家户户以茶为生,这些年古茶价格的飙升,使得当地人坐拥茶山而富,呈现出与中国内地农村截然不同的景象。景迈山很少有当地人出门工作,更多的是需要从外面招季节工进来的山上人家。根据刀文新的观察,一些从外地来景迈长期打工的人,是把一家数口都带到了这里,他们甚至在这里租了房子,有的还开起了便利店和餐馆。

比较近的是县城来的农民,茶季一到,他们便会骑摩托车过来当帮工。每当进入春茶季后,山上的外乡人比本地人更多,加上外地来的茶商、茶企负责人和寻茶客,整个景迈大寨的街道上热闹非凡,到处都是人。从天不亮开始,大批摩托车就突突突地上山了。这里的帮工采茶都是按斤算,但必须要按采摘标准来收。一般说来,一个非常熟练的工人,一天能采四五十公斤的鲜叶,收入因采摘熟练度的不同而不同。

“现在的工人,地域最远的有来自缅甸的,有时一个茶厂里会有七八个缅甸工人。2020年时受疫情影响,在中国做长期工的缅甸人回不去,而想来中国打短期工的缅甸人进不来。”刀文新接着谈茶山的生产,“缅甸人来景迈打工,主要因为同是傣族,大家没有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上的障碍。在中国的工作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收入最高的工作了。”

山上寨子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与景迈大寨有落差

原来在中缅边境的澜沧县,两地边民之间的交通是非常便利的。由于缅甸的第二大民族掸族与中国的傣族历史上系出同宗,所以他们的文化是互通的,生活习俗也没有大的差异。在较不发达的缅甸,边民们的生活可以说高度依赖中国,他们生活中的日用品、日常的服装电器、摩托车、农机具等基本上都来自中国。缅甸境内也有古茶树,所以缅甸人对茶叶的采制标准很快就能掌握要领。

说话间,窗外夜色渐浓,古茶山绵延的身影,渐渐成为青黑色天幕背后不可明辨的轮廓。这样的一年又一年,人们将生活的喜乐寄于茶山的四季,将人生的浮沉融入伸展的芽叶间,让生命焕发出亘古不移的原野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