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金沙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

云南金沙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滇池水体遭受污染,使昆明市的水资源问题雪上加霜。昆明市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达到40%这一专家认为已经对生态环境构成影响的警戒线。

云南金沙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

1.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是云南金沙江流域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云南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有4.29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9.14%,占云南水土流失面积的30.37%;云南金沙江流域输沙量占云南省河流输沙总量的32.6%(云南省河流年输沙总量为3.2512×108t),是云南省输沙量最小的依洛瓦底江(1.713×107t)的6倍多,成为云南省输沙量最大的河流,被称为“输沙量最高、林地最少的赤色河流,人为破坏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河流”。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恶化了流域生态环境,而且极大的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是给河湖库带去大量泥沙,危害水利工程,易导致旱洪灾害。据考察,云南金沙江流域50年代5年1旱,到80年代变为3年2旱;洪灾从8—9年一次,缩短到4—5年一次;又如昆明市松花坝水库,20世纪60年代进库泥沙平均为5.2×104t/a,70年代为7.2×104t/a,20世纪80年代达到13.2×104t/a,大大缩短了水库的使用寿命。二是表土流失,土壤结构破坏,耕作层变薄,地力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如元谋县江边区以都拉乡耕地坡度为26°~37°,1970年以前当地森林茂密,曾开沟引水到以都拉村使用,后因森林被砍光,经常崩塌垮山,水源枯竭,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层瘠薄,形成了“三日不雨成旱灾,下雨三日成洪灾,一次暴雨即成三光(土光,肥光,种子光)”的局面。有的垦殖几年便成为不毛的“光板地”;三是水土失调导致贫困。区域贫困与水土流失互为因果:区域贫困迫使人们为了生存乱砍滥伐、陡坡耕垦,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产出水平更低,人们从自然环境中索取的会更少,使贫困加剧,这便陷入了常说的“愈穷愈垦,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群众形象地描述了水土流失与区域贫困的关系:“山上摘帽子,山腰泻肚子,山下盖被子,生活苦日子。”德国专家考察东川泥石流时,感慨地说:“贫困是导致东川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地质灾害严重

云南金沙江流域有众多的深大断裂带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带,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活动区。据调查,区域内分布有滑坡、泥石流999处,其中滑坡、崩塌447处,属大型滑坡、崩塌有114处;发育泥石流沟552条,属大型中高频率泥石流沟66条,主要分布在主河道两岸及支流腊普河、金棉河、黑穗河、龙川江和小江;1999年楚雄州共发生6次大的泥石流、滑坡,共有65个点,涉及234户、1265人,滑坡面积83.83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300万元。东川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滑坡、泥石流成灾27次,毁埋良田0.21×104hm2,死亡170人,铁路中断155天,公路断道1217天,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

3.滇池水体污染严重

滇池湖体南北长40km,东西宽12.5km,湖岸线长163km,当水位为1886.5m(黄海高程)时,平均水深4.4m,最大深度10.9m,面积306km2,库容12.9×108m3海口河是滇池的唯一出口。(www.xing528.com)

滇池是一个具有供水、调节气候、调供蓄水、纳污及净化水质、水产养殖、旅游、水运及发电等多种功能的高原湖泊。长期以来,由于对湖滨地带大规模围垦,以及滇池流域工农业发展,给滇池注入大量的总磷、总氮、COD、BOD及重金属元素等污染物质,使滇池遭受严重污染,20世纪80年代末期,滇池草海水质已处于重富营养化至异常富营养化状态,不能满足水质标准最低一类要求;滇池外海水质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质达到IV类水质标准,严重制约滇池流域及云南全省经济发展。从1990年开始对滇池的治理,至2000年,已投入数十亿元,先后实施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工程、草海底泥疏浚工程、水资源调控工程、滇池北岸及盘龙江截污工程、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等治理工程,有效控制了滇池的污染源,水质有所好转,但污染仍然十分严重,据2004年云南省环境公报,草海水质类别劣V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湖体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水质仍劣于V类,主要污染指标年均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污染程度加重,营养状态指数略有上升。外海水质类别为V类,水质中度污染。

滇池水体遭受污染,使昆明市的水资源问题雪上加霜。昆明市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城市,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昆明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02m3,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9,是我国1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与北京、天津银川等北方城市相当。昆明市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达到40%这一专家认为已经对生态环境构成影响的警戒线。滇池水体严重污染,不能继续为昆明市提供饮用水,政府只好于1999年起陆续投资40亿元跨流域引水济昆,将2.5×108m3掌鸠河水引入昆明,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引水项目,该项目于2007年建成通水。

4.云南金沙江流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思路

云南金沙江流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应以防治水土流失和滇池水体污染为切入点,实施综合农业开发,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搞好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生态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尽快帮助区域脱贫致富,逐步走上协调发展道路。

抓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综合农业开发。大量实践证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实现区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是区域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今后应继续推广和完善“两手抓,三结合,滇域治理,产业开发”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即坚持预防监督和治理开发两手抓,以大流域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从域到沟,从山脚到坡顶,从上游到下游,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耕措施和生态移民措施,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综合、集中、规模连片治理,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把小流域建设成为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区域。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之处,关键在于:能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能激励社会公众(尤其是农户和工商企业)的广泛参与。如果能搞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创新,结合区域农业开发,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效益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参与者更具吸引力。云南金沙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区内自然条件复杂,适宜农业多种经营,应充分抓住国家出钱出粮鼓励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的大好时机,在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区域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扩大甘蔗、香料、烟叶、冬早蔬菜、水果、野生食用菌等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商品总量,延长产业链,搞好深加工,走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