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灾害双重属性的科学基础

探究灾害双重属性的科学基础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建立在灾害双重属性理论概念上的治水方略,是联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围更大的学科体系。这种联合体现出当代科学发展在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综合的总趋势。灾害双重属性是对于灾害本质特征朴素的科学描述,是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方针的理论阐发。同时,基于灾害双重属性概念所提出的完善我国防洪减灾方针的建议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

探究灾害双重属性的科学基础

学科分类角度来看,以往的治水是研究洪水规律和建设水利工程与控制洪水的技术,限于自然科学范畴。而建立在灾害双重属性理论概念上的治水方略,是联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围更大的学科体系。这种联合体现出当代科学发展在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综合的总趋势。

1.科学的分析与综合

(1)科学的发展是逐步深入的。从科学发展史可以看出,它在发展初期是一个人与自然的统一体系。之后,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科学的发展逐步深入到对于客观世界各组成部分本质的研究,于是开始了学科的分解。分解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过,科学被分解为各个相互独立的学科,不是由于研究对象存在本质的差别,而是由于人类在那个时期认识能力的局限。分解也割断了各个学科相互之间的联系,以致妨碍了对于事物本质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形成片面性。于是,在科学进一步深入的时候,必然要求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贯通,迎来综合交叉的时代。中华科学传统中,尤以注重天人和谐、直观体验、有机联系、整体协调为突出特点。这对现代科技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2)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自然界的影响和改造能力日益强大,甚至正在接近地球有限资源和环境的承受限度。同时自然界对人类干涉的反作用也日益显著,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必然要求沟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和理论思维的进步,以求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学科综合研究的难点

对于多因素的动态的复杂系统研究,科学本身需要把整体分解成部分。当科学在纵深发展之后,为了全面地了解复杂系统,又回过头来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综合地全面考察研究对象。实现学科融和的基础是客观世界的唯一性,即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合。由于每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客观世界的一个部分,因此,为了认识对象的全貌和本质,就不能忽视研究对象与系统内部其他部分的联系。这也是近几十年来相关学科不断走向彼此综合来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原因。(www.xing528.com)

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和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的差异,长期以来形成其间的分割和疏远,所谓“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交融起来就更加困难。例如,随着技术的飞跃发展及其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往往热衷于追求看起来对当前更直接有用的知识,而相应地减弱了对某些科学理论和战略问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又如,在科学发展中,定量化研究是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也越来越重视成果的可重复检验。由于过度追求量化与公式化,忽视理论问题的辩证思维,有时科学变得远离其本应扎根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如本来人与天、人与地和人与水的关系是那样密切,须臾不可分离,然而此前却将它们人为分割得支离破碎,竟使得科学失去感受生活的能力。在防洪工程学领域,长期以来只偏重研究控制洪水,而忽略了防洪的终极目标——减少损失,就是一种表现。

3.历史学与水利工程学交叉研究的优势

从水利科学来看,不仅与水利直接相关的自然科学各分支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且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密不可分。由于治水问题的边界条件十分复杂,表现出较强的经验性,因此,历史的经验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宏观问题研究方面。其中,历史学与水利学的交叉和融和显现出自己的优势,既拓展了认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也进一步激发了研究工作的活力,被称作“历史模型”。

灾害双重属性概念的提出,正是吸收了我国历史上的传统治水理念和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防洪减灾方针的精髓。灾害双重属性是对于灾害本质特征朴素的科学描述,是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方针的理论阐发。同时,基于灾害双重属性概念所提出的完善我国防洪减灾方针的建议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