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革工艺:原料皮的分类与特征

制革工艺:原料皮的分类与特征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供制革工业加工的动物皮叫作原料皮。盛产各种原料皮,不同的原料皮其特征差别很大,使制成的革差别也很大,掌握原料皮的正确分类方法,了解各种原料皮的特征,可根据制品的要求,正确、适宜地选用皮革。制革工业常用的原料皮有猪皮、黄牛皮、水牛皮、牦牛皮、山羊皮及绵羊皮。猪皮的品质因产地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制革工艺:原料皮的分类与特征

供制革工业加工的动物皮叫作原料皮。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畜牧业也比较发达。盛产各种原料皮,不同的原料皮其特征差别很大,使制成的革差别也很大,掌握原料皮的正确分类方法,了解各种原料皮的特征,可根据制品的要求,正确、适宜地选用皮革

制革工业常用的原料皮有猪皮黄牛皮、水牛皮、牦牛皮、山羊皮及绵羊皮。此外,马皮骆驼皮、野兽皮、海兽皮、爬行动物皮、鱼皮、鸟皮等也可以用来制革,但由于资源少,不是制革工业的主要原料。

原料皮一般可根据其来源和防腐方式分类,也可按其产地,路分分类。

一、按原料皮的来源分类

家畜类——猪皮:家猪皮

牛皮:黄牛皮、水牛皮、牦牛皮

羊皮:山羊皮、绵羊皮

其他:骡皮、马皮、驴皮、骆驼皮、家犬皮

野畜类——鹿皮,麂皮、野猪皮、黄羊皮、羚羊皮

海兽类——海豹皮、河马皮、江猪皮

鱼类——鲨鱼皮、鲸鱼皮

爬行类——蛇皮、蟒皮

两栖类——鳄鱼皮

鸟类——鸵鸟

二、按原料皮的防腐方式分类

原鲜皮——从动物体上刚剥下不久仍呈新鲜状态的生皮,又称血皮

盐湿皮——经过盐腌制处理过而不经干燥处理的皮

盐干皮——经盐腌制后并进行干燥处理的皮板

淡干皮——不经化学防腐剂的处理,直接将鲜皮晒干的方法保藏的生皮(又称甜干皮)

冷冻皮——在寒冷地区冬季,使生皮冻结,达到抑制细菌作用的方法而得的生皮

陈板皮——放置多年,干燥过度,不易复原的皮,又称枯板皮

酸皮——经过浸酸处理过的皮

三、按产地、路分分类

(一)猪皮

我国是世界上猪皮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猪皮是我国制革工业最主要的原料皮。

1.猪皮的组织结构特点

(1)粒面粗糙

猪毛在皮面一般以3根为一组呈品字形排列,毛粗,尤其是颈部的鬃毛特别粗大。毛孔在皮面出口处呈喇叭形,显得特别粗大。毛孔在皮面分布比较稀疏,粒面乳头突起明显,沟纹较深。这就使得猪皮的粒面比其他皮的粒面要粗糙得多。

(2)部位差大

猪皮的部位差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厚度差异:猪皮的臀部最厚,腹部尤其是肷窝部最薄。例如烟台黑猪皮,臀部厚度一般为4.5mm左右,而边腹部为1.0mm,肷部不到0.8mm。国产猪皮最厚的部分在整张皮上形成一个以尾根部为底、以背脊线为中线的长把梨形三角区。在皮的中部从垂直背脊线的方向切开,其断面如鱼腹状;在皮的中部沿背脊线方向切开,其断面接近于尖锐的梯形

②纤维编织差异:纤维编织的程度主要指胶原纤维束的粗细程度和编织紧密程度。猪皮各部位纤维编织程度的差别比其他原料皮的要大得多,其臀部和背部纤维束粗壮,为十字形编织,编织紧密;边腹部纤维束纤细,多为波浪形编织,编织疏松;颈部为斜交形编织,编织程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此外,猪皮的尾根部有少量的乱花形编织,编织也比较紧密。猪皮不同部位纤维编织程度的差异就决定了猎皮各部位软硬程度的差异。

③粒面差异:猪皮的粒面差异主要指各部位毛孔和粒纹的差异。猪皮的不同部位,其毛孔的粗细和疏密程度差别极大。毛孔直径的变化规律是:脖颈>腹部>臀部。但值得注意的是,腹部由于其毛孔与粒面的交角较小,毛囊出口部与粒面接触面较大,因此以肉眼观察腹部毛孔往往显得更粗。毛孔疏密度的变化规律是:臀部>脖颈>腹部。不同部位疏密程度差异极大,如烟台黑猪皮臀部毛孔密度为25个/cm2,而边腹部为8个/cm2

猪皮的不同部位粒面沟纹深度相差很大。经实测与观察,粒面沟纹深度的变化规律为:腹部>脖颈>臀部。

毛孔的粗细与疏密、粒面沟纹深浅是成革粒面粗细的重要标志,因此,单就粒面来说,臀部较腹部要平细得多。

(3)脂肪含量高

猪皮的皮下脂肪特别发达,皮下组织几乎全由脂肪细胞组成。这些脂肪细胞在3根为一组的毛根底下,形成许多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脂肪锥。脂肪锥嵌入真皮,脂肪锥的大小、高矮、疏密随部位不同。臀部脂肪锥高而小,分布密集;腹部和颈部脂肪锥却矮而大,分布稀疏。

猪皮的真皮层内含有一些游离脂肪细胞,一般分布在毛囊周围和胶原纤维束之间,以颈、腹部较多,臀部很少。

猪皮内分布着许多肥大的脂腺,在颈部特别发达。

经过对华北猪皮的抽样测定,猪皮的脂肪含量颈部高达45%,腹部为13%~16%,臀部为7%(以绝干皮质量计)。

(4)肌肉组织和弹性纤维比较发达

猪皮每组毛具有多股竖毛肌。在每组毛的毛球上部,毛根一侧有一束与粒面平行的竖毛肌。在颈部这些肌肉分布较多而且粗大。它们的存在对猪皮粒面的粗细程度和成革的柔软度有一定影响。

猪皮中弹性纤维含量较多,约为皮质量的2.1%,呈树枝状分布于整个真皮层。在靠近粒面和靠近皮下的部位,如背脊和腹颈部位、毛囊周围、毛根底部、脂腺周围、竖毛肌上,弹性纤维分布较多,它的存在对成革的柔软度有一定影响。

(5)粒面层与网状层无明确界限

猪毛贯穿整个真皮层,难以区分粒面层与网状层。通常以粒面表层下胶原纤维束细小部分作为上层;以靠近皮下组织纤维束较细的部分作为下层,下层纤维束几乎呈水平编织;上下层之间为中层,中层胶原纤维束粗壮,编织特别紧密,织角大。

2.猪皮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我国猪皮产地遍及全国。产量以四川省最大,山东次之,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安徽、河南等省较大。猪皮按产地划分可分为华北猪皮、华中猪皮及华南猪皮。按猪种分可分为原有猪种的皮和新培育猪种的皮。

猪皮的品质因产地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猪的生长期长,猪皮张幅大,皮较厚,皮下脂肪层厚,粒面沟纹多而深,粒面粗糙,部位差别大,臀部与腹部的厚度比一般为5∶1左右。在华中地区长江流域,特别是四川、浙江、江苏等地,气候温和,猪生长快,猪皮张幅较小,皮较薄,皮下脂肪较少,粒面较细,部位差较小,质量优于北方猪皮。如浙江金华的两头乌猪皮,四川的内江猪皮和荣昌猪皮,湖南的宁乡猪皮,江苏的苏北猪皮,均以粒面较细、部位差较小而闻名;四川大力推广的瘦肉型良种猪皮,毛为白色,皮薄,粒面细致,臀部与腹部的厚度差异小,一般厚度比为(3~4)∶1。在华南地区珠江流域,气候较热,猪皮毛稀绒少,脂肪层较薄,由于该地区猪为圈养,皮伤残较少,如广东的梅花猪,广西的陆川猪等。

猪皮的品质因猪种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我国原有猪种的皮较厚,一般为3.0~7.6mm,部位差较大,厚度比为(3~5)∶1。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培育了许多新的品种,也引进了国外的优良品种。这些猪皮较薄,部位差小,皮面基本无皱纹,粒面较细,如我国自己培育的河南泛农花猪、北京黑猪、江苏新淮猪、上海白猪、江西赣白猪、黑龙江哈白猪,皮厚度为2.7~4.0mm,比原有猪种的皮薄,部位差小。我国引进的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四大猪种有丹麦的长白猪、英国的大约克猪、美国的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其中长白猪皮的厚度仅为2.0~2.8mm,汉普夏猪皮的部位厚度比仅为2.5∶1。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引进国外的瘦肉型猪与国内猪种杂交生产瘦肉型猪,这类瘦肉型猪的皮薄,毛孔细,皮面基本无皱纹,如长白×上海白猪、大白×长白×上海白猪、大白×长白×淮猪,皮的厚度仅为1.3~1.6mm。

总体上讲,在我国,南方猪皮优于北方猪皮,同一地区平原猪皮优于山区猪皮,圈养猪皮优于放养猪皮,新育种猪的皮和瘦肉型猪皮优于原有猪种的皮,早熟猪的皮优于晚熟猪的皮。

(二)黄牛皮

我国牛皮主要为黄牛皮,水牛皮只有少量。

1.黄牛皮的组织结构特点

(1)粒面细致

黄牛皮毛孔细而密,粒面乳头细小,突起不十分明显,除脖头和腹部有一些皱纹外,其他部位很少有皱纹,这就使得牛皮的粒面比其他皮的粒面要细得多。

(2)粒面层与网状层界限分明

粒面层与网状层以毛根底部为界限。粒面层较薄,占真皮厚度的1/6~1/5,胶原纤维束较细,编织较为疏松。网状层较厚,占真皮厚度的4/5~5/6,胶原纤维束较粗壮,编织较紧密。毛囊、汗腺、脂腺都分布在粒面层。

(3)脂肪含量少

黄牛皮的皮下组织主要由较为疏松的胶原纤维、肌肉及一层筋膜组成,脂肪含量少。皮内脂腺远不如猪皮和绵羊皮发达,游离脂肪细胞也少。皮内脂肪含量仅占鲜皮质量的0.5%~2%。

(4)部位差小

黄牛皮颈部最厚,臀部次之,腹部较薄,肷部最薄。部位之间的厚度比为肷∶颈=1∶2,比牦牛皮的小,比猪皮的小得多。黄牛皮的胶原纤维束编织在臀部和皮心部位比较紧密,在腹部和肩部比较疏松,在肷部最为疏松。各部位之间纤维编织程度的差别比牦牛皮的小,比猪皮的小得多。黄牛皮颈部和腹部有皱纹,皮心部位无皱纹,这使得颈部和腹部与皮心部位的粒面具有一定差别,但这种差别比牦牛皮的小。

2.黄牛皮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我国黄牛皮资源遍及全国各地,以河南、山东、陕西、湖北、东北等地为主。大部分为农村的役用土种黄牛皮,只有少部分为养牛场的奶牛皮和肉牛皮。随着优良黄牛品种的引进和土种黄牛的改良,肉用型和奶肉兼用型黄牛皮的产量逐年增加,黄牛皮质量逐渐提高。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饲养条件不同,以及黄牛皮的品种不同,所产牛皮的质量差异较大。按产地可粗略地分为北路、中路和南路3个路分。

北路皮产于黄河以北的东北、西北、华北北部。由于这些地区气候干燥,气温偏低,寒冷期较长,青草期较短,且牛大多为草原放养,皮的张幅一般较小,毛长,毛色杂,有绒毛,皮板枯薄,部位差较大,颈肩部皱纹较多、较深,虻害、癣癫十分严重,伤残较多,大多为半干盐湿皮。特别是西北地区甘肃、青海一带的黄牛皮,面粗纹深,虻害和划刺伤多,皮板枯瘦,粒面完好率低(仅占1%~2%),大部分只能用于生产轻修或修饰面革。东北地区大多在冬季宰剥牛皮,未经盐腌的冻板皮较多,成革较空松,易松面。但延边牛皮质量较好。

中路皮产于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的广大地区。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黄牛多以舍养为主,皮张幅较大,毛短,毛色多为黄、黑或浅棕色,无绒毛。皮板较肥,厚度较均匀,虻害与癣癫较少,伤残较轻,大多为盐湿皮。该路皮中的鲁西牛皮、南阳牛皮、秦川牛皮、皖北牛皮、晋南牛皮以张幅大、伤残少、部位差小、板质壮而闻名世界。

南路皮指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的牛皮,该地区牛皮张幅小,虱疔较多,晒烫或热板皮较多。

在以上各路分中,同一路分山区皮比平原皮质量差。山区皮疮疔严重,虻眼、虻底多,毛色杂乱,刺伤、挂伤密,部位差大。宰剥季节不同板质也有差异。一般在每年10~12月份宰剥的皮板质肥壮,毛色光亮,底绒厚而密,各种缺陷少。夏季宰剥的皮板质较瘦,毛稀,毛光泽欠佳。初春和初秋宰剥的皮都有程度不同的退毛现象,初春天气渐暖,皮上还有程度不同的蹭伤。

我国进口国外牛皮主要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及西欧的牛皮。按牛的用途可将这些皮分为肉用型、乳用型和肉乳兼用型牛皮,肉用型牛皮由于牛的生长期短,皮呈方形,厚度均匀,皮质坚韧,伤残较少,质量最好;乳用型牛皮由于牛要产仔、产奶,皮纤维编织较松弛,厚度不均匀,尤其是腹部面积大,特别松软;肉乳兼用型牛皮的质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进口的牛皮大多为肉乳兼用型,这些皮张幅较大,质地优良,部位差小,成革柔软、丰满、容易加工,一般为盐湿皮。

印度、巴基斯坦及非洲地区产的牛皮多为役用牛皮,皮张小,板质薄,伤残多,一般为淡干皮或盐干皮。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牛皮也多为役用牛皮,皮张小,板质薄,伤残多,毛色杂,一般为半干盐湿皮或盐干皮。

(三)牦牛皮

1.牦牛皮的组织结构特点

(1)粒面较细

牦牛皮有绒毛、细针毛和粗针毛,毛长而密,毛孔细而密。粒面乳头细小,突起不明显,粒面细致程度与黄牛皮十分接近。但颈部和腹部皱纹较多。

(2)粒面层与网状层连接较弱

牦牛的绒毛、细针毛和粗针毛依次由浅入深分布在皮层的不同层次上。粒面层与网状层以绒毛毛囊底部为界限,粒面层厚度在腹肷部占真皮厚度的25%~35%,在颈臀部占15%~24%。粒面层胶原纤维束细小,但编织紧密;网状层胶原纤维束粗壮,编织则很疏松。牦牛皮两层差异很大,强度较低,同时由于毛密,毛囊多,汗腺多,且有一部分毛根为钩形和平卧状,粒面层与网状层交界处胶原纤维少,连接脆弱,若加工时处理不当易造成松面。

(3)脂肪含量较多

牦牛皮中游离脂肪细胞极少,脂腺数量多,且基本分布在粒面下0.1~0.5mm的范围内。就不同部位而言,颈部脂腺最为发达,其脂肪含量比黄牛皮的多,而远远低于猪皮和绵羊皮的脂肪含量。

(4)部位差较大

部位差主要表现在颈部与腹肷部的差别上。颈部最厚,纤维编织紧密;臀部次之;腹部较薄,纤维编织疏松;肷部最薄,纤维编织最疏松。部位之间的厚度比为:肷∶颈=1∶(2.0~3.0),比黄牛皮的稍大,而远比猪皮的小。颈部和腹部皱纹多而深,皮心部位基本无皱纹。

2.牦牛皮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牦牛又名犁牛,是牛属动物中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种类,在世界范围内已属稀少动物,分布在从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起,到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萨彦山的中亚地区的高山草原上,包括中国西部、尼泊尔、克什米尔北部、阿富汗北部、塔吉克斯坦、戈尔诺—阿尔泰斯克、高加索、图瓦、蒙古。

在中国,早在殷商时期青藏高原的羌族人民就开始饲养牦牛。现在牦牛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西部、甘肃的甘南及祁连山区、新疆的大山中部、云南的迪庆州及宁蒗县、内蒙古的贺兰山区,海拔2000~4500m的高原、高山、亚高山寒冷半潮湿气候区域内。

牦牛皮的张幅比黄牛皮小,两侧腹线明显,背部虻害严重,板质也较黄牛皮枯瘦。由于牦牛生长过程中得炭疽病死亡率极高(约0.2%),皮张上常常有炭疽杆菌。由于分散分布,交通不便,牦牛皮大多为手工剥皮,自然干燥方式保存,每张皮重6~8kg。由于防腐保管差,皮板干裂及腐烂溜毛现象严重。经过狠抓牛蝇防治,虻害已大大减轻。牦牛皮的防腐已逐渐向盐腌保藏过渡。

(四)水牛皮

1.水牛皮的组织结构特点

(1)粒面较粗

水牛皮毛稀,毛孔大,表皮厚;粒面乳头突起明显。粒面皱纹多而深,具有特殊粗糙的花纹。这就使得水牛皮粒面比黄牛皮和牦牛皮粒面粗糙得多。同时粒面胶原纤维束细小,编织十分紧密,因此,粒面较硬,易脆裂。

(2)粒面层与网状层胶原纤维编织悬殊但连接牢固

水牛皮粒面层占真皮厚度的50%~60%,粒面层胶原纤维束细小,编织十分紧密。网状层胶原纤维束粗壮,但多为水平走向,编织疏松。由于毛稀少,汗腺少,两层交界处胶原纤维束编织较密,两层连接牢固。由于网状层在真皮中占有较大比例且网状层纤维编织疏松,因此,水牛皮成革的强度、耐磨性、弹性、丰满性较差。

(3)部位差较大

水牛皮张幅大,皮较厚,背脊部厚度可达10mm以上,胶原纤维编织较为紧密。边腹较薄,胶原纤维束细小,织角小,编织疏松。部位厚度比为边腹∶颈背=1∶(2.3~3.0)。颈部皱纹很多。皮心部位极少。

(4)质地较差

水牛皮胶原纤维性质干枯,易黏结,质地枯瘦。制造轻革时易出现皮革粒面紧、肉面松,革身板硬或腹肷空松。由于水牛为役用牛,皮张伤残较重,后颈部和背部挽具伤多,颈皱十分严重。

2.水牛皮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水牛主要分为饲养在印度次大陆的河流型水牛和饲养在东南亚的沼泽型水牛。河流型水牛主要用于产奶,沼泽型水牛主要为役用牛。我国的水牛为沼泽型水牛,属役用牛。

我国的水牛皮产于淮河流域以南地区,主要产地有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江苏、安徽及河南南部。尽管水牛皮都分布在淮河流域以南地区,但各地的皮仍在张幅、厚度、重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以广东、广西的水牛皮质量最好,资源较丰富,价格也要比黄牛皮的低50%以上,但皮板较薄。

过去水牛皮大多被干燥成撑板或毛板出售,现在则大多被加工成盐湿皮出售。

不同季节宰剥的水牛皮,质量存在差异。秋季宰剥的皮质量最好。因为经过夏季青草的喂养和入浴,皮板肥壮,癣癞较少;夏季宰剥的皮质量次之;冬季和春季宰剥的皮板质枯瘦,癣癫多,质量差。选择原料皮时可从毛色识别板质优劣,秋季宰剥的皮毛为青色,夏季宰剥的皮毛为浅青色。

(五)山羊皮

1.山羊皮的组织结构特点

(1)粒面较细

山羊皮有针毛和绒毛,针毛5~6根一组呈瓦楞状排列,毛孔比绵羊皮毛孔和黄牛皮毛孔稍粗,但比猪皮毛孔细得多。粒面乳头呈瓦楞状突起,比绵羊皮及黄牛皮的明显,但远不如猪皮和水牛皮,粒面基本无皱纹,因此,粒面比较细致。

(2)粒面层与网状层界限分明

山羊皮粒面层与网状层以针毛毛根底部为界限,粒面层和网状层厚度各占真皮厚度的1/2。粒面层胶原纤维束较细,编织较紧密。网状层胶原纤维束较粗,编织比较疏松。脂腺、汗腺、肌肉组织分布在粒面层,但数量较少。弹性纤维也主要分布在粒面层且数量较多。粒面层与网状层之间的联系比绵羊皮的紧密。真皮中大部分纤维束与粒面平行且略呈波浪形,纤维束比绵羊皮的较为粗壮,编织也较绵羊皮紧实。

(3)脂肪含量较少

山羊皮的皮下组织不太发达,皮内脂腺较少,游离脂肪细胞极少。脂肪含量比黄牛皮的稍多,比猪皮和绵羊皮的少得多。一般仅为鲜皮质量的3%~10%。

(4)部位差较大

山羊皮的部位差主要表现在颈部与腹肷部的差别上。颈部特别厚且胶原纤维编织紧密,臀部次之,腹部薄且胶原纤维编织较疏松。部位间的厚度比为颈脊∶臀部∶腹部=3.0∶1.7∶1.0。颈脊部位毛孔和粒纹较其他部位粗。山羊皮部位差较绵羊皮的大,但比猪皮的小得多。

2.山羊皮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按照传统习惯,我国将山羊皮分为7个路分,即四川路、汉口路、华北路、济宁路、云贵路、新疆路和西藏路。

四川路山羊皮在各路分中质量最好。在四川路中,成都、重庆的山羊皮质量最好;万县地区的山羊皮痘疤较多,粒面较粗,质量稍次。

汉口路山羊皮产于河南、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江西、浙江,皮板厚度及张幅大小中等,质量仅次于四川路山羊皮。

华北路山羊皮产于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张幅大,毛长,毛粗,粒面粗糙;脂肪含量较高;乳头层厚度占真皮厚度的60%;部位差大,背脊线宽,颈部特别厚且紧实,腹部较薄,较松,用于生产服装革往往存在手感差,背脊线硬,边腹较松等不足。其中西北地区的山羊皮与华北路其他地区的皮又有所不同,如陕西关中的奶山羊皮,粒面细,部位差较小,伤残少,其质量接近于汉口路山羊皮。甘南、肃南山羊皮,粒面不太粗,纤维编织紧密,伤残较少。陇东地区的山羊皮粒面也不太粗,部位差较小,纤维编织没有华北路其他地区皮的纤维编织紧密。酒泉张掖、陕北等地的山羊皮毛孔大,粒面粗,部位差大,伤残多。

济宁路山羊皮产于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张幅小,皮板薄,毛密,绒毛多,毛很多为钩形,粒面乳头突起明显,比汉口路山羊皮粒面稍粗。

云贵路山羊皮产于云南、贵州、广西西部、四川南部的凉山州,与上述各路分相比,质量最次。主要表现在毛孔大,粒面粗糙,板薄,乳头层很厚(占真皮厚度的60%~65%),网状层薄,颈部特别厚而紧密,腹部扁薄,寄虫病害多。收购的原料皮大多为绷板皮,有暗伤,伤残多。即使精心加工,成革在柔软度和丰满度方面远比四川路和汉口路山羊皮成革差。

新疆路山羊皮与华北路西部的山羊皮质量比较接近,张幅大,粒面较粗糙,纤维编织不是特别紧实。

我国进口国外的山羊皮,以澳大利亚和非洲的较多。澳大利亚山羊皮毛孔粗大,粒面粗,粒面划痕、伤残较多,等级率很低。粒面层厚,比华北路山羊皮的粒面层还厚。粒面层和网状层胶原纤维束粗壮,编织十分紧密,尤其是背脊线和脖颈比国产山羊皮的更为紧密,成革易出现脖颈硬、粗糙,竖纹多等缺陷。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山羊皮张幅较小,粒面较细,胶原纤维编织比较紧密,但伤残严重。

山羊皮随宰剥季节不同,皮的质量相差较大。秋末冬初剥的皮,针毛不长,绒毛很少,皮板肥壮,紧实,油性大,伤残也较少,质量最好;隆冬剥的皮针毛长,绒毛厚,皮板不肥壮,质量次于秋末冬初剥的皮;春季剥的皮,毛大多已脱落,皮板瘦薄、干枯,纤维编织松弛,质量最次;夏季剥的皮质量次于秋冬剥的皮,但要比春天剥的皮稍好。

(六)绵羊皮

1.绵羊皮的组织结构特点

(1)粒面细致

绵羊皮毛孔细而密,粒面乳头小且突起不明显,粒面很少有褶纹。因此,粒面比山羊皮的细致。(www.xing528.com)

(2)粒面层与网状层连接较弱

绵羊皮粒面层与网状层以毛根底部为界限,粒面层较厚,占真皮厚度的40%~70%,网状层较薄。粒面层中有大量毛囊、脂腺、汗腺等组织,且大部分集中在粒面层与网状层交界处,当这些组织被除去后,便会在粒面层,特别是在粒面层与网状层交界处留下许多空隙,两层间的胶原纤维联系少,易剥离,成革易空松,易松面。

(3)强度较低

绵羊皮粒面层胶原纤维束多为水平走向,编织疏松,并且由于粒面层在真皮厚度中占的比例较大,网状层占的比例较小,因此,质地柔软,延伸性大,强度较低。

(4)脂肪含量高

绵羊皮脂腺发达,皮下脂肪细胞及游离脂肪细胞发达。脂肪含量高达鲜皮质量的30%,主要集中在粒面层下层和皮下组织中。以颈部沿背脊线到臀部分布最多,腹部分布较少。

(5)部位差较小

绵羊皮的厚度部位差、纤维编织程度部位差、粒面部位差均比山羊皮的小。

2.绵羊皮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绵羊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和非洲。通常按羊毛的粗细将绵羊皮分为粗毛绵羊皮、半细毛绵羊皮、细毛绵羊皮。由于绵羊皮毛越细、越密、越长,皮层越薄,纤维越疏松,粒面层与网状层之间联系越弱,因此,制革工业主要以粗毛绵羊皮和部分细毛绵羊皮为原料。

在我国,绵羊皮分布于山区、半山区和草原,牧区较多,平原较少。

粗毛绵羊皮主要有蒙古羊皮、西藏羊皮、哈萨克羊皮、滩羊皮等。蒙古羊皮分布范围最广,主要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占全国羊皮总量的一半以上;其张幅大,皮板厚,毛粗直,毛多为白色;产于南方的蒙古羊皮与北方的蒙古羊皮质量有所不同,北方皮比南方皮张幅大,皮板厚,纤维束粗壮,纤维编织疏松,脂肪含量高。西藏羊皮主要产于西藏、青海、川西、云南、贵州等地。大部分冬季宰剥,皮张幅大。哈萨克羊皮主要产于新疆、青海等地,粒面较为细致,纤维编织比较紧密,部位差较大。滩羊皮主要产于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西南及沿贺兰山麓一带,主要用于制裘。成年滩羊皮毛被不适合于制裘时一般用于制革,是制革的上等原料,其特点是粒面细致、胶原纤维束细小、编织紧密,但脂肪含量高、部位差大,成年滩羊皮颈部生长痕比较明显。

半细毛绵羊皮有粗毛也有细毛,细毛较多,粗毛较少,粒面较细。半细毛绵羊皮主要有寒羊皮、同羊皮、田羊皮、湖羊皮等。寒羊皮主要产于河南、安徽、河北东南、山东西南、江苏北部、陇海线一带,张幅较大,板薄,绒毛多;同羊皮主要产于陕西关中及洛河流域,张幅较小;和田羊皮主要产于新疆西南部大戈壁南边的和田、墨玉、洛甫、疏勒、于田、民丰、皮山等县,张幅中等;湖羊皮主要产于江苏、浙江的大湖流域,张幅较小。

细毛绵羊皮又叫改良绵羊皮,是为了得到优质羊毛而利用国内原有的品种选育而成或引进国外品种杂交而成的羊的皮。改良过程中主要考虑了羊毛的品质和产量,而皮板的质量则较差,制革利用价值较低,多用于毛皮的生产,但也有用来制革的。这类皮主要有新疆细毛羊皮、东北细毛羊皮、细毛寒羊皮等品种。新疆细毛羊皮主要产于新疆、陕西、甘肃、青海等19个省区;东北细毛羊皮主要产于东北3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细毛寒羊皮主要产于中原和华东地区。细毛绵羊皮毛囊和腺体多,且含量高(40%~50%),脂肪主要集中在粒面层与网状层之间,形成一层厚的脂肪层。脂肪层厚度占真皮厚度的50%。其中胶原纤维稀少,编织极为疏松,除去脂肪后就形成明显的空洞层。因此,粒面层与网状层之间的纤维连接十分脆弱,两层极易分离,成革强度也很差。细毛绵羊皮毛孔细而深,粒面具有不规则的自然花纹,花纹凹凸明显,沟纹粗大。细毛绵羊皮根据改良代数的不同,质量相差较大。第一代改良的皮与土种皮的质量很接近;第三代和第四代改良的皮,板质很差,很难用于制革;第二代改良的皮,质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绵羊皮除上述不同品种之间质量存在差异外,同一品种不同产地之间质量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讲,产于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的绵羊皮质量较好,产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绵羊皮毛被稍厚,皮板较薄,脂肪含量较高,粒面较粗。

我国从国外进口的绵羊皮主要有澳大利亚绵羊皮、新西兰绵羊皮、非洲粗毛绵羊皮、哈萨克斯坦绵羊皮、蒙古绵羊皮等。

澳大利亚绵羊皮主要是美利奴绵羊皮,毛细长且密,皮板质量较差,粒面有一道道肋骨状难看的褶皱痕。真皮粒面层较厚,占真皮厚度的70%。脂肪含量高达50%。由于毛密,粒面层被大量毛囊、腺体、脂肪细胞等所占据,这些组织被除去后,粒面层更加空松和脆弱,皮板强度较差,如加工不当很容易造成松面、粒面层与网状层分离等缺陷。

新西兰绵羊皮是英国绵羊杂交种羊皮,皮板质量较澳大利亚绵羊皮的好,张幅大多为中等,如果加工不当也容易出现分层现象。

非洲绵羊皮主要指产于索马里、苏丹、南非等热带地区的粗毛绵羊皮,皮板纤维编织紧密、质地优良,适合于制革。

哈萨克斯坦绵羊皮相当于我国新疆改良二代绵羊皮,毛被较稠密,毛平均长度4~5cm,毛被中草刺多,皮平均张幅0.5~0.9m2,皮板厚。皮下组织发达,油脂含量30%~35%,汗腺、脂腺发达,纤维束粗大,粒面层厚度约占真皮厚度的40%,粒面层与网状层联系较强。粒面粗糙,部位差较大。这类皮多为淡干板,板质较次,部分皮在装运过程中发生纤维断裂,少数鲜皮有轻微掉毛现象,干死皮约占5%。

蒙古国绵羊皮张幅大,粒面细致,纤维编织紧密,但部位差大,油脂含量高,伤残多。

绵羊皮的质量不仅与品种和产地有关,而且与宰剥季节有关。秋末冬初宰剥的皮,板质肥厚、柔软、丰满,剪伤已愈合,质量最好;冬末至春末宰剥的皮,板质瘦薄、松弛,呈暗黄色,质量差;夏天宰剥的皮,毛短而稀疏,皮呈灰黄色,质量较差。

四、按毛长短、外观质量分类

毛皮的主要来源是毛皮兽,按照毛皮皮板的厚薄、毛被的长短及外观质量分为四大类:小毛细皮、大毛细皮、粗毛皮、杂毛皮。

(一)小毛细皮

毛短而细密且柔软,属最昂贵的毛皮。适宜制作美观、轻便的高档裘皮大衣、皮领、披肩、皮帽等。主要品种有紫貂皮、水貂皮、水獭皮、松鼠皮、银鼠皮等。

1.紫貂皮

紫貂别名黑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如图1-11所示,在我国紫貂属一级保护动物,进口、加工紫貂皮必须具备出产地证明和进出口许可证。紫貂皮是最名贵的毛皮之一,有黑色、褐色、黄色等,不同色调的紫貂皮稀有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毛色棕带蓝的是皇冠紫貂,而黄金貂则呈美丽的琥珀色调。紫貂毛以柔顺棕色而带丝质黑长毛为上品,而最高质量的会有银白色针毛均匀地夹杂在内。其皮板细腻,质软坚韧,结实耐用,其毛被细软,底线丰厚,针毛灵活,色泽光润,华美轻柔,历来被视为珍品。紫貂广泛分布在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紫貂皮御寒能力极强,适宜制作高档长、短大衣、毛皮帽等。

图1-11 紫貂

2.水貂皮

野生水貂多为黑褐色,家养水貂颜色多达上百种,一般将褐色定为标准水貂色,如图1-12所示。

图1-12 水貂

水貂皮是珍贵的高档毛皮,是国际裘皮市场三大支柱产品(水貂皮、波斯羔皮、蓝狐皮)之首,素有“裘皮之王”的美称。其皮兼有水獭和紫貂皮的优点:针毛光亮灵活、均匀平齐;绒毛稠密细软、色泽光润;皮板细韧紧实,保暖性好。水貂皮除了做传统的大衣、衣领、帽子等外,近年来非常流行水貂皮的拔针、剪绒产品和毛革两用产品。水貂皮的主要产国为丹麦、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俄罗斯是世界水貂皮最大的生产国,其皮特点是毛长,针绒毛比例偏高,背腹毛色不一致。美国水貂主要饲养在威斯康星洲、犹他州、华盛顿州等地,美国标准水貂毛色深、背腹毛色一致,毛短而平齐,针绒毛长度比为4∶3,光泽好,毛被灵活,其中最好的是煤黑色,是水貂皮中的上品。丹麦水貂皮产量很大,其特点是张幅大、毛色深、毛长,比美国水貂价格低。中国是水貂饲养业的后起之秀,产量较大,但皮的品质较美国的差,目前这种差距正逐步缩小。

(1)水貂皮毛的构造特征

毛在皮面呈不规则点状分布,数十根毛(10~30)成为一组长在复合毛囊中。有的毛组仅由绒毛组成,有的毛组由一根针毛(或粗或细)和若干根绒毛组成。每组毛以不同的倾斜角度从皮中长出,组与组之间在皮面上的距离为0.15~0.3mm,有的毛组单独存在,有的数组毛互相靠拢,有的毛组靠得很近组成毛簇,一簇毛中一般有10~11个毛组。在皮面出口处,一组毛长在一个毛囊中,皮面上的毛孔很小。至皮内脂腺平面处,组内毛与毛之间距离逐渐增大,分别有了各自的毛鞘,但同一组毛的毛鞘还是紧紧地连在一起,它们共用一个毛袋。在脂腺以下,同组毛内每根毛之间的距离增大,故毛囊也变得更大。水貂皮的毛球全部呈钩形,利于毛根固定在皮内。毛长入皮内很深,针毛又深于绒毛,故在加工削匀时要特别小心,以防伤及毛根。

毛被由粗针毛、细针毛和绒毛组成。粗针毛与细针毛的构造和形态基本相同,只是粗细、长短有差异。

①针毛:针毛上段粗大,呈纺锤状,鳞片宽、短并紧贴毛干,皮质层占毛径的20%~30%,髓层占80%~70%,粗针毛髓质细胞呈多柱组形排列,中间型针毛的髓质细胞呈单柱组形排列。针毛下段细小、略微弯曲,鳞片窄、长、略向外张,所以光泽不及上段,毛内色素较上段少,皮质层约占毛径的40%,髓质层占60%,髓质细胞主要呈单柱组形排列,针毛从根部至毛尖,鳞片形状由披针形逐渐移形为波浪形。

②绒毛:略呈弯曲波浪形,上下粗细基本一致。鳞片层很薄,鳞片形状类似针毛下段,细而长,并向毛干外伸,所以不及针毛光滑有光泽。皮质层与髓质层各占毛径的50%左右,髓质细胞呈单柱组形排列。毛内色素量与针毛下段基本相同,颜色与针毛下段相似。

毛被明显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由针毛上段部分构成,色泽光亮;下层由绒毛和针毛下段构成,毛稠密,色泽稍浅,光泽稍差。

(2)皮板构造特征

真皮胶原纤维的编织非常致密,毛根深入乳头层与网状层交界处,一组毛长在一个脂肪锥上,两层间的厚度比为1∶(1~2)。乳头层上层纤维束细小,编织紧密,其余部分纤维束稍粗,编织紧密。网状层纤维束粗大,编织均匀程度较好。颈背部纤维束粗细及编织紧密度相差不大,腹部纤维编织略疏松。皮板颈部最厚,背部次之,腹部最薄。一般颈部厚度是背部厚度的1.1~1.2倍,是腹部厚度的1.5~1.6倍。由于颈部厚且纤维编织紧,致使成品的该部位不够柔软,延伸性差。国产水貂皮较美国水貂皮的纤维编织紧,均匀性差,成品延伸性及柔软性不及美国水貂皮。

弹性纤维在腹部最多,颈部较多,脊部最少,多平行于皮面走向,主要分布在皮脂腺至毛囊底部一带。弹性纤维含量不多。

一般一组毛有一对脂腺,呈环状包围毛囊。脂腺最大处截面积可达毛囊的3~5倍,各部位脂腺都很发达。在每组毛的毛囊下部至皮下组织之间有全部由脂肪细胞组成的脂肪锥,锥体高度可达皮厚的1/2左右。油脂含量高达14%以上。

3.水獭皮

水獭别名水狗,如图1-13所示,毛皮中脊呈熟褐色,肋部和腹部颜色较浅,有丝状的绒毛,皮板韧性较好,属针毛劣而绒毛好的皮种。其毛被的特点是针毛峰尖粗糙,缺乏光泽,没有明显的花纹和斑点,但底绒稠密、丰富、均匀,且不易被水浸透。水獭皮人称有三贵:一是细软厚足,可向三面扑毛;二是绒毛直立挺拔,耐穿耐磨,较其他毛皮耐磨几倍;三是皮板坚韧有力,不脆不折,柔软绵延,适宜制作各种高档长短大衣、披肩、毛皮帽等。

图1-13 水獭

4.松鼠皮

松鼠皮毛密而蓬松,周身的毛丛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毛质明显稀短,冬季皮板丰满,也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毛皮,松鼠如图1-14所示。利用松鼠皮天然毛色适宜制作各类毛皮制品。

5.银鼠皮

其皮色如雪,润泽光亮,无杂毛,针毛和绒毛长度接近,皮板绵软灵活,起伏自如,银鼠如图1-15所示。利用银鼠皮天然毛色适宜制作各类毛皮制品。

图1-14 松鼠

图1-15 银鼠

(二)大毛细皮

大毛细皮指毛长、张幅大的高档毛皮,主要适于制作毛皮帽子、大衣、皮领、斗篷等。主要品种有狐狸皮、貉子皮、猞猁皮等。

1.狐狸皮

狐狸皮是长毛细皮的代表,品种较多。具体分为赤狐、银狐、蓝狐、沙狐、白狐以及各种突变性或组合型的彩色狐等。赤狐皮毛长绒厚,色泽光润,针毛齐全,品质最佳;银狐皮基本毛色为黑色,均匀地掺杂白色针毛,尾端为纯白色,绒毛为灰色;蓝狐皮有白色和浅蓝色,毛长绒足,细而灵活,色泽光润美观,保暖性好,皮板厚软。狐狸皮适宜制作高档长短大衣、女用披肩、围巾、皮领、斗篷、毛皮帽等。

(1)蓝狐皮特征

蓝狐即北极狐,如图1-16所示,蓝狐皮是国际裘皮市场三大支柱产品之一。最大饲养国是芬兰、挪威、俄罗斯和中国。北欧四国(丹麦、挪威、芬兰、瑞典)的狐狸皮贸易额占世界狐狸皮市场近90%,仅芬兰即占世界狐狸皮贸易量的67%。芬兰狐狸皮是全世界最有名的,素有芬兰狐狸丹美貂之说。芬兰原种蓝狐皮具有毛长,底绒丰厚,针毛匀称平齐、灵活,被毛蓬松,色泽光润,且整张皮毛绒厚度均匀等特点,皮板较厚,韧性好,颜色洁白,商品皮张普遍能达“00—0000”号皮;改良蓝狐皮的毛绒品质基本接近芬兰蓝狐皮,针毛齐全、灵活,背臀部绒毛厚密,被毛蓬松,色泽光润。我国产本地蓝狐皮毛绒的丰厚度、针毛的齐全度、毛被蓬松灵活性、色泽方面略低一筹。

图1-16 蓝狐

蓝狐原有两种毛色,一种为浅蓝色型,浅蓝色的底绒被大量稠密并富有“银色”的毛冲淡,银色毛基部发白,顶端色暗;另一种随季节变化,冬季毛色全白,夏季毛色变深。在长期饲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突变种,如影狐、北极珍珠狐、蓝宝石狐、金色狐、琥珀狐、枣红狐、白金狐、金黄色岛屿状狐、冰川狐、淡黄褐色亮狐等,这些蓝狐的突变种被统称为彩色蓝狐。除毛色外,突变种的体形与蓝狐基本相似。

蓝狐皮表皮较薄,仅由2~3层细胞组成。乳头层与网状层分界不明显,胶原纤维束较粗,排列不规则,多数平行于皮表面呈波浪形编织,在毛囊及其附属构件周围纵横向排列。蓝狐皮部位差不大,颈部真皮层稍厚,背腹部皮下组织较厚。

毛被由针毛和绒毛组成,10~50根绒毛或绒毛与针毛构成一组毛,长在复合毛囊内的数个复合毛囊(毛组)又组成毛簇。复合毛囊以30°~40°倾斜深入真皮内,贯穿整个皮层直达皮层深处或皮下组织层中。银蓝狐皮与蓝狐皮形状非常相似,具有张幅大,绒毛丰厚,针毛密而平齐等特点,但与蓝狐皮毛被颜色不同。银蓝狐皮的针毛基本垂直于皮板,比绒毛略长,针毛尖为铁青色,毛根为蓝灰色,绒毛为蓝灰色。

图1-17 银狐

(2)银狐皮特征

银狐又名玄狐,如图1-17所示,原产于加拿大,是野生赤狐的突变种,其皮是狐皮中的珍品。

银狐的体背和体侧呈黑白相间的银黑色。银色的毛被是由针毛的颜色决定的,针毛的基部为黑色,中间接近毛尖部的一段为白色,而毛尖部为黑色。因为白色毛段衬托在黑色毛段之间,从而形成华美的银雾状。针毛白色段处的位置(深浅)和比例决定了毛被银色的强度。绒毛为灰褐色,尾尖为白色。银狐皮的针毛坚挺有力,绒毛丰厚细柔,色泽艳丽,皮板轻薄,御寒性强,是传统的高档裘皮。银狐皮以本色皮为主。我国古代就有“一品玄狐二品貂,三品穿狐貉”之说。

①毛被:毛被由粗而长的针毛和细而短且柔软的绒毛组成。针毛根部较粗,向上逐渐变细,再向上又慢慢变粗,向毛尖方向又变细变尖,即在针毛上段呈纺锤状;绒毛较针毛细得多,除毛尖处更细以外,其余部分粗细较均匀,并呈弯曲波浪形。针毛和绒毛均由鳞片层、皮质层、髓质层组成。在毛纤维不同段位上鳞片形态和排列方式各不相同,但不同部位的毛纤维在相同段位的鳞片形状基本相同。针毛根部鳞片为披针形,可见高度30~40μm,排列不太紧密;向上,鳞片逐渐变短,齿突变圆钝,排列渐紧密,形态近似菱形;再向上,鳞片进一步变短,齿突消失,移形为波浪形,可见高度6~10μm,排列紧密。绒毛下部鳞片形态与针毛根部鳞片形态相似,但齿突不及针毛的尖锐,可将其称为长瓣状,可见高度15~20μm,排列不紧密密,随毛干向上逐渐移形为似鱼鳞的复瓦状,鳞片游离端呈光滑的抛物线形,可见高度8~10μm,排列变紧密。针毛的髓质层为连续密集不规则的网状层,绒毛髓质层细胞呈单列块状排列,很像穿在一条线上的算盘珠子。

银狐皮毛的长度、细度及毛被密度见表1-6。

表1-6 银狐皮毛的长度、细度及毛被密度

②皮板:皮板厚度不足1mm,臀部最厚约850μm,腹部最薄约300μm。胶原纤维以水平走向呈波浪编织。真皮层上层(约占真皮层厚度的50%)的胶原纤维束编织较紧密,下层编织较疏松,纤维束间充塞着大量的游离脂肪细胞。腹部胶原纤维较其他部位松得多,弹性纤维比较细,呈水平走向一丝一丝地分布于整个真皮层,相比而言,在真皮中层较多,在脊部、背部、臀部较多。脂肪发达,在针毛囊和绒毛囊旁都有一对甚至两对脂腺,真皮下层有许多游离脂肪细胞。

③毛囊形态及分布:毛被主要呈簇状分布型和少量复杂组分布型,绝大部分毛囊为复合毛囊。有的复合毛囊内丛生着1根针毛和10~20根绒毛,即针毛囊;有的复合毛囊内无针毛,仅丛生一组(10~20根)绒毛,即绒毛囊;个别毛囊内只生长1根粗大的针毛。数组复合毛囊紧紧靠拢在一起,组成一个毛囊群即毛簇。大部分情况下是3组成一群,即3毛群,但也有1毛群、2毛群和4毛群。毛囊群之间有一定距离在3毛群中一般有1~3个针毛囊,若只有一个针毛囊,则针毛囊位于中间;若3组均为针毛囊,则中间一组的针毛较粗。1毛群均为绒毛囊。在背、臀部,有复杂分布型毛囊,即若干毛囊群又围绕1根粗大针毛独占的1个大毛囊组成一个更复杂的毛囊群。银狐皮常被加工成带头、脚、尾的完整筒皮,做围领,也裁成条做帽檐、镶边、衣领等。

2.貉子皮

以人工养殖貉子之皮为主,间有野生貉子皮,属于大毛珍贵细皮类。貉子皮毛长、绒足,耐磨,光泽好,通体呈茧黄、黄褐或褐色。背部针毛基部呈淡黄色,端部呈黑色,中间掺杂很多黑色条纹。绒毛呈浅棕色者较多,腹部毛色较浅,多呈灰黄或灰色,四肢呈黑或褐色。皮板结实,保暖性好。貉子如图1-18所示。

图1-18 貉子

貉子皮与浣熊皮外形、英文名称相似,容易被混淆。从外观上看,貉子与浣熊确实有一些相似,因此英文名称也有一些关联。浣熊,英文名称为raccoon(也有racoon,coon);貉子,现代汉英词典中译为raccon dog。外国人常把中国的貉子皮称为浣熊皮,中国人又常把从北美进口的浣熊皮叫美国貉子皮。

近年来我国偶尔有少量浣熊皮加工,主要是从北美进口的。貉子皮的加工量甚大。与貉子皮相比,浣熊皮较小,皮宽15~25cm,长度50~95cm。毛被平齐,毛纤维长度短、颜色深,常呈蓝灰棕色,绒毛长25~30mm,且毛的密度比乌苏里貉子的密度低,针毛占比例大,针毛为三节色,尖部为棕黑色,中间为浅灰米色,底部为浅棕色。

貉子皮拔掉针毛称貉绒皮。貉子皮是制作服装、帽子、毛条、领子等的高档原料皮,关于貉绒毛在纺织品中的应用也有报道。貉子皮颈部的毛被与其他部位差异大,而浣熊皮的毛被部位差小。浣熊的皮板较厚,纤维编织较紧密。浣熊皮与貉子皮外观最明显的差异是浣熊的尾巴上带有黑白相间的色节,而貉子尾巴没有这种色节。

图1-19 绵羊

(三)粗毛皮

粗毛皮指毛粗长并张幅稍大的中档毛皮,可做帽子、长短大衣、坎肩、衣里、褥垫等。主要品种有绵羊皮、山羊皮、羔皮、狗皮、狼皮、豹皮等。

1.绵羊皮

绵羊毛被的特点是毛多呈弯曲状,黄白色,如图1-19所示,粗毛退化后成绒毛,光泽柔和,皮板薄韧、结实柔软,不板结。绵羊皮鞣制后多制成剪绒皮,染成各种颜色,多用于皮衣、皮帽、皮领等;或鞣制后把毛剪成寸长,将皮板磨光上色制成毛革两穿的服装。

2.小湖羊皮

小湖羊皮是湖羊羔出生后1~2天内人工宰杀剥取之皮,是我国独有的名贵羔羊品种之一,主要产于浙江嘉兴、宁波及太湖流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

小湖羊皮板质轻、薄、柔软、坚韧,毛细短,无底绒,色泽洁白,具有波浪形花纹,扑而不散,卷曲清晰有光泽,小湖羊皮是制作各式衣帽、领子、围巾、披肩和毛革两用产品的上等原料皮。

小湖羊皮的质量与毛的细度、长度、花纹面积密切相关。质量高的皮粗毛多、细毛小(两者比例约为6∶4),粗毛与细毛细密度差值小(粗毛平均细度约50μm,细毛平均细度约20μm),毛短(≤2μm),紧贴皮肤,花纹小,抖不松散,整张皮花纹面积大。当细毛增多时,粗毛与细毛细度差值增大,毛长,花纹大、不清晰,则质量下降。

小湖羊皮的胶原纤维细小,以水平走向为主,呈波浪形编织,乳头层约占皮层厚度的1/2,皮内脂肪含量适中。

3.山羊皮

(1)山羊绒皮

山羊绒皮指立冬后至翌年立春前后这期间未抓过绒的绒山羊之皮,山羊如图1-20所示。养殖绒山羊的国家主要有中国、蒙古、伊朗、印度、阿富汗、俄罗斯、土耳其等。我国的绒山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宁夏、河北、山西、山东、辽宁等地。蒙古路的山羊绒皮毛被较平齐而粗长,光泽好,绒毛长足,多呈白色或黑色,张幅较大,皮板厚壮;华北路的绒山羊皮针毛细长,毛绒丰厚,张幅中常,皮板厚,纤维粗壮,结实耐用。

图1-20 山羊

山羊绒皮的毛被主要由绒毛和粗毛组成。其中绒毛约占85%,细度13~19pm,伸直长度4~9cm;粗毛占10%~20%,细度60~80μm,伸直长度15~30cm;有的毛被还有极少量的两型毛。山羊毛被的特点是半弯半直,白色,皮板张幅大,柔软坚韧,针毛粗,可以用以制笔,绒毛丰厚。拔针后的绒皮则用以制裘,未拔针的一般用作衣里或衣领。根据加工情况可以制作皮衣、皮帽、皮领、童装及各种服饰品等。

山羊绒毛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与绵羊的细羊毛基本相似,但山羊绒粗细均匀,弯曲数较少,而且不规则、不整齐,因而不能像细羊毛那样排列成整齐的毛束和毛丛。在组织结构方面,山羊绒的鳞片长度和宽度基本相等,边缘较光滑,无明显翘起,覆盖间距较细羊毛大,每毫米有60~70个鳞片。同绵羊绒相比,山羊绒鳞片细胞的外层厚度小于内层结构且细胞复合膜厚而发达,因此山羊绒对酸、碱等化学物质的抵抗能力弱,易于化学染色,回潮率高。绒山羊羔皮是制作毛革两用产品的较好的原料皮。

(2)青猾皮

青猾皮是青山羊出生后一周内宰杀剥取之皮,主要产于我国山东济宁和菏泽地区,是我国独有的毛皮品种。其毛较细、绒足,长度、密度适中,花纹紧实自然、美观,呈波浪状,光泽柔和,皮板薄而有弹性,板面光滑细致、油滑,张幅大小均匀。尤其是郓城一带所产的皮张大小均匀、整齐,板质足壮,毛细密,花弯多,有光泽,以正青色为主,质量最佳。

青猾皮上有黑、白两种颜色的针毛和少量的白色绒毛,针毛在皮内埋藏的深度基本相等,针毛的毛球几乎长在同一个平面上,绒毛毛根较浅。真皮层以针毛的毛球所在平面为界明显分为乳、网两层。针毛密度为800~900根/cm2,毛长1.4cm左右,黑色毛和白色毛相互交错混杂形成青猾皮的自然光泽,黑、白毛的比例不同,毛被颜色可呈正青色、深青色、铁青色、浅青色和粉青色,以正青为适中。不同色毛被的黑白毛比例见表1-7。

表1-7 青猾皮毛被颜色及黑白毛比例 单位:%

4.狗皮

狗皮毛被稠密,色泽光润,绒毛细、足、灵活,毛髓发达,张幅较大,皮板厚实且有油性,保暖、御寒能力强,一般用在被褥、衣里、帽子上。

狗皮按品种可分为大平、中平和小平毛。其中大平毛狗皮针毛较平齐,毛长4cm以上,底绒厚密而细致,绒毛灵活,色泽光润,有的背脊线处带有鬣毛,张幅大,皮板厚、油性足。中平毛狗皮针毛细而均匀,毛长3~4cm,绒足,毛绒灵活平齐,尤以腹部、肋部明显,光泽油润,张幅中常,皮板较厚,油性足。小平毛狗皮针毛细、足、短而平齐,毛长2~3cm,底绒丰足而长,毛绒灵活,光泽好,张幅中常或略小,皮板较厚有油性。

狗皮的品质与产地及产皮季节密切相关,产于寒冷地区的皮,一般毛长绒厚,色泽好,张幅较大,板质厚壮、油性大,保暖性强,品质好;产于温热地区的皮一般毛绒短平,光泽差,张幅偏小。其他地区之皮质量介于前述两者之间。冬季皮质量最好,春夏季皮质量最次,基本无制裘价值。毛色也是影响狗皮价值的因素之一,以正青色、黄色、白色为好,黑色次之,花色和杂色最次。

狗皮皮板厚,胶原纤维粗壮编织紧密,有一定部位差,表现在颈部、背脊部厚而紧,腹部薄而织松,数根毛为一组长在复合毛囊中,毛囊呈倾斜状,深入整个皮层,长在与皮下组织相连的脂肪锥上,所以当去肉或磨里后狗皮容易露出毛根,形成毛穿板。在整个皮层上纤维编织较一致,没有明显的乳头层与网状层之分,在网状层下部脂肪锥占据一定空间,纤维编织略显疏松。狗皮的弹性纤维、脂肪组织、肌肉都很发达,以颈部、臀部弹性纤维最多,除发达的脂腺和游离脂肪细胞外,皮下层的脂肪锥深入真皮层达1/3~1/2,在每个毛囊旁都有一条甚至几条竖毛肌,这些特征都使得狗皮皮板偏硬。因此,加工狗皮时脱脂、去肉、松散纤维、消除部位差都很重要。

(四)杂毛皮

杂毛皮皮质稍差,产量较多的低档毛皮,毛长,皮板差。杂毛皮主要适用于制作服装配饰、衣、帽及童大衣。主要品种有猫皮、野兔皮、家兔皮、獭兔皮等。

1.猫皮

猫皮毛绒平顺,毛细,绒足,针毛齐全,色泽光润,兼有美丽斑纹。皮板细韧,保暖性强。其中产于东北、华北的猫皮毛大色深,底绒稠密,斑纹不明显,板质较壮,张幅适中。其他地区的猫皮毛绒平顺,光泽好,斑纹明显,皮板薄,有油性。

毛被由粗针毛、细针毛和绒毛组成。针毛长20~45mm,以脊部针毛最长最密;绒毛长17~30mm,以脊部最长,颈部最密。针毛呈柳叶状,粗针毛下部细而直,细针毛下部有时弯曲呈波浪形,脊部针毛下段较粗直。针毛上段鳞片宽、稀、短、紧贴毛干,下段鳞片细、密长,并从毛干伸出。针毛上段髓质层占80%左右,皮质层约占20%,下段髓质层约占60%,皮质层约占40%。绒毛弯曲呈波浪形,上下粗细基本一致,鳞片层很薄,鳞片细而长,并伸出毛干,使绒毛表面不够光滑,髓质层与皮质层比例约为6∶4,即与针毛下段基本相同。针毛粗大的上段覆盖在绒毛与针毛下段形成的绒层之上保护绒毛,且使毛被光亮美观。

除个别粗针毛独占一个毛囊外,其他都是一根针毛与若干绒毛或绒毛数根至10余根形成一个毛组,长在复合毛囊中。同一组毛在皮面由同一个毛囊口长出,越往下毛组内的毛根之间距离越大,并分别有了各自的内外毛鞘,即复合毛囊呈上小下大形,毛根呈钩形,使猫皮不易掉毛。乳头层占真皮层厚度的38%~46%,毛根不像狗皮那样贯穿整个真皮。猫皮胶原纤维具有食肉类动物的特点,纤维束细而致密。皮板部位差较大,颈部厚而紧,腹部薄而松,颈部厚度约是腹部的3倍,加工中应注意消除部位差。脂肪组织较发达。

猫皮颜色多样,斑纹优美,有黄、黑、白、灰、棕5种正色及多种辅色组合,毛被上还有时而间断、时而连续的斑点、斑纹或小型色块片断,针毛细腻光滑,毛色浮有闪光,暗中透亮。猫皮适宜制作中低档毛皮制品。

2.兔皮

兔皮分野兔皮、家兔皮。野兔皮毛绒丰足,色泽光亮,保暖性强,但皮板脆薄,耐用性差。普通家免皮种类很多,毛被形状、颜色差异很大,皮板面积、厚薄各不相同。普通家兔皮的毛被一般由针毛和绒毛组成,针毛与绒毛的细度、长度差异较大。

总体而言,兔皮底绒丰足、平顺、柔软,针毛稠密、较粗、较长、毛向明显,且易折断,耐用性较差。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家兔品种主要有大耳白兔、青紫蓝兔、中国白兔、太行山兔等。大耳白兔原产于日本,是由中国白兔与日本兔杂交育成的优良皮肉兼用型品种,我国各地都有饲养。大耳白兔以耳大、血管清晰而著称,其皮毛被紧密,毛色纯白,针毛含量较多,张幅大,板质良好。青紫蓝兔原产于法国,引入我国已半个多世纪,分布较广,尤其是在北京、山东等地饲养较多,因毛色类似珍贵毛皮兽“青紫蓝绒鼠”而得名,是世界著名的皮肉兼用兔种。青紫蓝兔毛被整体为蓝灰色,耳尖及尾面为黑色,眼圈、尾底、腹下和后额三角区呈灰白色。

兔皮适宜制作中低档毛皮制品。家兔品种繁多,毛色较杂,毛绒细密灵活,色泽光亮,皮板柔软但较薄,耐用性稍差。兔皮适宜制作衣帽、童装大衣等。

五、国外主要原料皮产地及性能

(一)美洲原料皮

美洲是出口原料皮的主要地区之一。许多牛种都集中在这个洲。这些牛种的皮质量都很好。但由于这个地区都采取自由放牧,因而其原料皮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缺陷。最常见的缺陷是:烙印、刺伤、牛皮内的寄生虫等。通常冬季原料皮与夏季原料皮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因而夏季原料皮价格较低,加工利润率较高,但有风险,因为皮层下大量的油脂熔化,很容易引起皮纤维黏结;相比而言,冬季皮价格虽高,但加工风险小,成革质量好,最终产品的价格也高。

(二)亚洲原料皮

亚洲地区有丰富的原料皮资源、廉价的劳动费用,是世界重要的成品革和原料皮的生产基地,其原料皮生产量占世界的40%。亚洲国家出口欧美的原料皮,不管是牛皮,还是山羊皮、水牛皮,大都是以蓝湿革为主。亚洲生产和出口原皮的主要国家除中国外,还有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产出的原料皮质量相当不错,原料皮所存在的缺陷和美洲原料皮相同。

(三)非洲原料皮

非洲出口的原料皮分为两种:加工整理过的和未加工过的。自然张(未加工过)最受欢迎。非洲的原料皮一部分是用砷保存的,一部分采用干燥法保存。在用砷保存的原皮中,尼日利亚的原料皮质量最好。非洲出口牛皮的国家有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南非等,出口山羊皮、绵羊皮的国家有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其中埃塞俄比亚的原料皮质量不错,但屠宰皮剥皮剥得不好,保存得也不够好,皮革产品的品质和价格也稍逊。

(四)大洋洲原料皮

澳大利亚出口的原料皮,主要产自昆士兰州和维多利亚。这些原料皮,有的来自肉类冷冻加工厂,也有的来自屠宰场或农场,由于来源不同,原料皮质量也不同,因此需要选择。新西兰是羔羊和公绵羊的主要生产国,但出产的小牛皮声誉也很好,大部分皮为盐腌皮,保存得很好,发货时包装也很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盛产绵羊皮,每年大量出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