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学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以拓宽专业口径、改变专业过窄为重点,一方面对已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另一方面增加适应社会急需的新专业。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励精图治,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1993年,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6年,学校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标志着学校师资力量、学科设置、办学规科研水平等达到一个新阶段,学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一)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与时俱进

一是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996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通过了“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核;1999年正式获得国家批复,完成国家立项工作,成为当时唯一一所电力部门的211院校。结合立项后的要求,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组织开展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大讨论,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方面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单一过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宽口径理工融合、文理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融“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观转变;从教学内容偏旧、知识结构单一向综合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转变;从塑造“千人一面”、知识灌输式教育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转变[4]

二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进行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学校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整体优化、增强学生适应性、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原则,先后对1995级、1997级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并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之后,学校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知识结构、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再一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体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总体教学计划和各项教学环节的安排整体优化,以及本科教育总过程和专业培养方案衔接整体优化,努力做到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在新方案实施过程中,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通过按照水利水电类组织招生,按“打通”与“分段”的方式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反响[5]

三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学校十分重视开展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研究,设立了“教学改革基金”,用于课程、教材、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结合国家“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进行专业课程建设。结合水利电力行业专业的特色,在校内建设了水工试验大厅、建筑结构试验大厅、喷灌试验场等重要教学实验基地;在湖北富水水库、蒲圻陆水水库以及丹江口、葛洲坝等地建立了可靠的校外教学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3项;获国家级优秀教材特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36项;先后有17门课程被授予部级一类(优质)课程称号,有15门课程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有8个教研室被评为湖北省先进教研室。

(二)学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以拓宽专业口径、改变专业过窄为重点,一方面对已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另一方面增加适应社会急需的新专业。2000年与武汉大学等校合并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水利、水电、电气、动力机械等工科学科为主体,文、理、法、经、管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此时,学校设有水利水电、电气信息、动力机械、土木建筑、经济管理5大学院和政法系、数学物理系、外语系、体育教学研究部4个教学系部;拥有34个本科专业,29个硕士点、10个博士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三)科学研究成果丰硕(www.xing528.com)

在科研方面,合校前学校已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5个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学校立足服务水利电力,根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学校发挥各学科优势,集中水利电力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瞄准行业科技发展的重点,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服务。学校先后参与了包括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黄河治理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小浪底工程等绝大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研究、方案论证、工程建设等工作。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嫩江松花江流域相继发生特大洪水。在这关键时刻,学校组织水利水电等学科的专家教授积极投入到科技防洪和灾后重建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我国城网改造、农网改造的实际需要,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编辑了《城网、农网改造科技项目汇编》,对推进电力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在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农田水利工程、河流泥沙、高电压合成绝缘子、紧凑型输电线路研究、四湖地区水资源系统优化调度以及地基应力解除纠偏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依靠科研群体,积极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联合攻关已成为科学工作的主流。科技项目的构成更加强调综合性、前沿性和创新性。针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学校积极组织跨院系、跨专业的科研合作群体,承担了大量水利电力行业的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7年学校与华中电力集团公司签订1018万元的技术开发合同;1998年在参加三峡工程安全监测投标中,“三峡水利枢纽大坝及厂房二期监测工程”一举中标,合同经费达1572万元;1999年与东北电力集团公司签订了“水库调度自动化”的技术开发合同,总合同经费达1250万元。2000年学校承担百万元以上的大型科技项目共有15项。

其二,注重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学校把转变机制、调整结构、科技创新作为进一步增强科技实力的突破口。进入“九五”以来,学校科技工作打破了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学院式科技模式,建立了灵活多样的、面向市场的开放式科技模式,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学校先后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华中电力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东北电力集团公司等单位在人才培养、科技协作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拓了科研工作渠道,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学校还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1998年科技成果转让经费突破1000万元,部分成果在转化后已形成了产业化。

其三,加强科学管理,科研成果效益显著。四校合并前几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合同经费突破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申请专利42项,专利授权20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44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00余篇;成功召开了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995年以来,荣获湖北省教委、省科委授予的“八五”科学技术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等多项称号。

(四)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在人才培养方面,合校前,学校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从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理论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必须三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水平。提倡和鼓励大学生毕业设计在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结合生产和科研项目进行,每年都有相当数量毕业设计结合国家生产建设的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生产单位的欢迎。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推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水利的志向。建校40多年,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其中研究生3000名,大多数毕业生成为国家水利水电行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谢鉴衡、张蔚榛、康绍忠等。

存续时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参与了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水利、水电及大批电力工程的实验、技术论证工作,为举世瞩目的长江葛洲坝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与武汉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主体部分组建为武汉大学工学部,宜昌校区(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与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成三峡大学。自此,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