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历程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12木活字印刷铅活字印刷工艺: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创建活字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1440~1448年,虽然比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晚了400年之久,但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历程

1.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印刷术,起源于唐初,它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术的诞生。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首先把木材分解成一块块的木板,先把文字或者图形写在薄而透明的绵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然后根据每个文字或者图形的线条,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线条都突出在板上,最后在刻成的版上加墨。把纸张覆盖在版上,用刷子轻匀揩拭,揭下来,文字或图形就转印到纸上,一页图形或文字就印好了。雕版印刷流程如下:

图1-8 板材选用雕刻印版施加油墨

图1-9 印刷和印刷品

据史料记载和现代实物证明,我国已在距今约1300多年前的初唐时期就有了雕版印刷的印刷品,到9世纪末,这种利用雕版来进行印刷的方式已经得到普及推广,在1900年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的大批文物中,有一部《金刚经》,卷内有印刷精美的文字和插图。

2.饾版印刷技术

所谓“饾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图1-10 明代胡正言的饾版印品

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活字印刷工艺:排版前先在铁板上铺以松脂、蜡与纸灰的混合材料,排好一版活字后,将铁板加热,再用一平板压字面,以便将全部活字粘于铁板上,并保证字面平整,以利于印刷。印完后,再将活字退放原处,以便下次使用。

(www.xing528.com)

图1-11 毕昇和他的活字印刷

木活字印刷工艺:王祯发明,在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之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刷印。

铜活字印刷工艺:15世纪末16世纪初,铜活字印刷在中国南方一带开始流行,即以铜铸成的用于排版印刷的反文单字。

图1-12 木活字印刷

铅活字印刷工艺:德国人约翰·谷登堡(1397-1468)创建活字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1440~1448年,虽然比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晚了400年之久,但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他改变了油墨的性质,制造了木制印刷机,发明了铅活字,规范了字体的大小。

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铅、锡、锑合金,易于成型,制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像这样的配比成分,甚至到今天,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在铸字的工艺上,谷登堡使用了铸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规格容易控制,也便于大量的生产。

图1-13 谷登堡铅字印刷

我国印刷术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邻国(主要刻印经卷),经由中亚、西亚传播到非洲、欧洲,进而传到美洲、大洋洲。在印刷术之前,造纸术就已传入西方,其造纸工艺方法类似于中国,这为印刷术在西方得以推广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世界知识文化的普及、流传和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综上所述,纸的发明和改进,使得汉字逐渐向着简化、工整、规范和易于镌刻方向发展;织物、纸张和人造墨的发明和应用,为印刷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奠定了物质基础;手工雕刻技术以及盖印、拓印和印染技术的不断完善,解决了印刷术的技术难题;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达、兴旺,造就了印刷术的社会环境和客观需求。上述这四者的结合,构成了印刷术源头时期的全部内容,使得印刷术的成熟和完善成为历史的必然。

表1-1 印刷术萌芽演进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