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洪减灾:关键性质与研究问题探析

防洪减灾:关键性质与研究问题探析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从事水利规划、科研等方面技术管理和综合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黄河治理、长江防洪等规划工作中得到应用。1998年长江、嫩江及东南沿海主要河流发生特大洪水,防汛之艰巨,灾害之严重,震惊中外,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虽然已经制定了全国新的防洪规划,但对防洪减灾基本规律和防洪减灾对策的探讨仍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防洪减灾:关键性质与研究问题探析

徐乾清

徐乾清,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防洪工程与水利规划专家。长期从事水利规划、科研等方面技术管理和综合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黄河治理、长江防洪等规划工作中得到应用。参与主编《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主编并审定《水利科技名词》等基础性专著,撰写专业论文数十篇。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大江大河几乎都发生过接近或超过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主要江河水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上半叶,是我国有史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动员广大群众,投入大量资金料物,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始终把防洪、除涝作为中心环节,初步控制了常遇水灾,保证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由于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人类活动的失控以及气象异常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洪涝灾频繁发生,损失成倍增大。1998年长江、嫩江及东南沿海主要河流发生特大洪水,防汛之艰巨,灾害之严重,震惊中外,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大灾之后,国家加大投入,积极进行了新一轮的防洪减灾设施建设,主要江河防洪减灾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与环境的不断恶化,洪水对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造成的损失并未得到明显下降,防洪减灾形势仍然严峻。虽然已经制定了全国新的防洪规划,但对防洪减灾基本规律和防洪减灾对策的探讨仍是一项重大的课题。对古今防洪减灾的历史教训认真反思,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江河水系的演变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应当深入探索,寻求防洪减灾对策的发展和创新。对此巨大复杂的研究课题只能寄希望于水利系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有组织有计划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研究,并通过实践取得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推进防洪减灾工作的健康发展。以下仅就个人的学习和接触提出若干粗浅的认识和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