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防洪减灾策略的对比研究优化为:中外防洪减灾策略对比研究

中外防洪减灾策略的对比研究优化为:中外防洪减灾策略对比研究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人口、经济的密集区正是洪灾高发区,加重了洪涝灾害的损失。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各国的防洪措施和减灾策略。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美国的经验说明,单纯依靠工程防洪是不够的,规范和调整发展区域是回避风险、减轻灾害的重要措施。与发达国家社会防洪减灾保障体系相比,我国的社会防灾措施显得较为薄弱。

中外防洪减灾策略的对比研究优化为:中外防洪减灾策略对比研究

(一)我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分析

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相比,我国的洪涝灾害更为严重。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我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是:

——地理位置。我国属于中纬度地区,处于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能量变换区。同时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与最大的洋面太平洋的交界处,大陆冷空气大洋暖湿空气在我国交汇,气候条件极不稳定。

——地形条件。我国地形西高东低,高差数千米,七大江河都是东西走向,一个流域涉及的纬度变化小,汛期降雨带容易形成流域性洪水。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是从北向南流,纬度跨度大,形成全流域性洪水机遇相对较小。

——中国河流含沙量大。每年进入河流的泥沙约35亿t,其中40%淤积在河流、湖泊、水库和泛区中,感潮的河流河口因潮水造成的淤积也十分严重,阻碍洪水出路,逐渐削减已有工程的防洪能力。

——社会经济发达地区与洪灾频发区重叠。由于气候、土壤、交通等条件,我国人口和经济分布的大轮廓,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密集在七大江河中下游,而七大江河中下游受洪水威胁最严重。我国有40%的人口、100多座大中城市、35%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集中在占国土面积8%、约70多万km2的七大江河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其地面高程多在江河洪水位以下。人口、经济的密集区正是洪灾高发区,加重了洪涝灾害的损失。此外,由于我国雨热同期,汛期是作物主要生长季节,水灾对农业的影响也很显著。

因此,我国防洪的任务比美国等国家更为艰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要有不同于国外的对策。

(二)防洪对策的对比

美国的国土面积和我国接近,但洪泛区面积相对较小,经济发达区与洪水高发区基本不重叠,降雨时空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日本洪水高发区与经济发达区的重叠状况与我国类似,但其河流源短流急,洪水可以较快入海。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各国的防洪措施和减灾策略。

1.工程防洪标准(www.xing528.com)

美国、日本河流防洪标准高于我国。美国水库总库容占本土(不包括阿拉斯加夏威夷)总径流量的60%,其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为:密西西比河,国家堤防达到150年一遇以上,地方堤防为50年一遇;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堤防标准为200~500年一遇标准。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河流源短流急,流域面积较小,河流堤防防洪标准为:一级河流重要河段100~200年一遇;二级河流为50年一遇。日本水灾以涝灾为主,城市损失占水灾损失的大部分。由于我国江河治理难度比美、日等国大,投资不足,我国大江大河的堤防现有防洪标准只有20~50年一遇。虽然美国、日本的堤防标准高于我国,但堤防高度并不比我国现有堤防高,这是由于他们的河流流量年际变差比我国小。

1998年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防洪工程的投入,加强了综合治理,预计在l0多年内主要江河的堤防防洪标准将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要达到那么高的防洪标准就必须使堤防更高更宽,但堤防如果过高,一方面由于水位抬高导致基础发生渗流破坏的危险性更大,一方面经济上也不合理。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

2.非工程措施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根据各自国情调整防洪减灾政策,在防洪工程已经达到较高标准以后,他们开始把防洪对策的重点从工程措施转到非工程措施。美国在80年代成立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以后,加快了防洪减灾行为社会化进程。重点放在:①建立洪水预报、水情预警和应急反应体系;②加强洪泛平原管理,限制人口增长和开发;③实施洪水保险计划等。美国的经验说明,单纯依靠工程防洪是不够的,规范和调整发展区域是回避风险、减轻灾害的重要措施。

日本的综合防洪减灾措施实施近40年,在修建大批防洪工程的同时,加强了非工程措施,将水灾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世纪50年代的10%左右,降到80年代以来的0.2%。在工程措施方面修建了一部分高标准堤防(堤宽100m左右)。在非工程措施方面主要做法是:①加强水土保持,控制河流上游、山区的水土流失;②加强分洪、滞洪区管理,限制区内人口增加和经济开发,按规定及时分洪;③制定受洪水威胁地区适当的土地开发利用政策;④在防洪调度中实行自动化,建成洪水预报与警报系统。

与发达国家社会防洪减灾保障体系相比,我国的社会防灾措施显得较为薄弱。洪水预警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对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管理尤为薄弱,由于没有建立洪水保险机制,社会对灾害风险承受能力也比较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是今后的重点。

3.洪水资源利用

美国等国家的降雨在年际之间和季节之间的变差没有中国那么大,因而水资源相对比我国容易控制和利用,缺水问题没有我国严重。美国本土河流的年径流量约17000亿m3,可控制的径流量达60%。我国大陆各河流入太平洋水系的年总径流量约20000亿m3,已建水库总库容为4500亿m3,只能控制年总径流量的22%。我国汛期洪水总量占河流总径流量的60%以上,大量洪水被迫排泄入海,一方面洪涝灾害严重,一方面又有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总体上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从长远的角度看,缺水问题将更为严重。因此我国解决防洪问题必须与解决缺水问题相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