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准采烤:提高烟叶质量的有效途径

精准采烤:提高烟叶质量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严把采烤关,实行精准化采烤技术,是进一步提高基地烟叶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采收前烟农要会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判断,确定采收的标准和方法。采收前应根据田间生长情况,大致划分为烘烤特性相似的几种类型,依采收人员的技术水平分配采摘某种类型的烟叶,做到专人负责、分类采收、分类运输,便于分别编杆和装炕。

精准采烤:提高烟叶质量的有效途径

烟叶采烤环节包括成熟采收、烤房整备、编烟夹烟、分类装炕、烘烤加工、回潮出炕等方面。它是大田烟叶生产质量的体现和保障,直接影响着烟叶质量和产值效益,是整个烟叶生产过程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尽管近年来沪豫烟叶基地单元烟叶外观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上海烟草集团质量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根据上海烟草集团质量反馈意见统计,2017~2019年,沪豫各基地单元调往上海烟草集团的C2F原烟,经抽检,本部位正组率平均为67.5%,与上海烟草集团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而造成正组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烟叶含青、挂灰(杂色)等。这些烟叶含青、杂色等问题则与采烤措施失误有直接关系。因此,严把采烤关,实行精准化采烤技术,是进一步提高基地烟叶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成熟采收

烟叶的成熟度,直接影响着烤后烟的质量。烟叶等级的划分是以成熟度为核心的,只有成熟的烟叶,其外观和内在质量才能满足工业企业的要求。烟叶的成熟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充足的营养条件下,烟叶发育要达到的成熟度,称为田间成熟度;二是烘烤调制过程中内含物质转化要达到的成熟度,称为烘烤成熟度或分级成熟度。田间成熟度是分级成熟度的质量基础,分级成熟度是田间成熟度的最终体现。

近年来沪豫烟叶基地单元在烟叶成熟采收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成熟度不足。根据2017~2019年基地烟叶质量反馈统计分析,平均成熟度得分为8.33,低于上海烟草集团8.5的要求,既影响烟叶的内在品质,又是造成烟叶部分含青的主要成因。因此,提升基地烟叶品质,在采烤方面,首先要在成熟采收上下功夫,实行精准采收。

(一)烟叶成熟度划分

烟株打顶后就进入了烟叶生长的成熟期。根据烟叶的生长发育进程和烤后原烟状况,一般分为生青、不熟、欠熟、生理成熟、工艺成熟、完熟、过熟、假熟等几个档次。生青:烟叶仍处于生长发育状态,没有达到最大叶面积。不熟:烟叶生长发育虽已完成,但干物质积累尚欠缺。欠熟:烟叶生长接近于生理成熟,基本达到最高的干物质积累。生理成熟:烟叶已完成整个干物质积累,达到了最大的生物学产量。工艺成熟:烟叶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充分进行内在生理生化转化,干物质有所下降,但内含物丰富协调,叶片组织疏松,叶色明显落黄,易烤性好,烤后质量优。完熟:指充分发育、营养充足的上部烟叶在达到工艺成熟之后,进一步进行内在生理生化转变,游离氮彻底分解、可溶性糖较多消耗,叶体上通常有较多的成熟斑;烤后原烟稍有变薄,颜色较暗,但香气更足,吃味更好,工业可用性高。过熟:烟叶成熟或完熟后没能及时采收,造成过度的养分消耗,烘烤易挂灰和变糟,烤后叶薄色淡品质变差。假熟:不属于正常的成熟度状态。指在各种不良因素下造成的营养不良(缺肥、密度过大、干旱、水涝、留叶过多等)使烟叶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之前就停止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同时进行大量的自身养分消耗,导致烟叶呈现外在的黄化状态;假熟烟叶烘烤性能差,烤后易出现含青、杂色和糟片,基本失去使用价值。

我国烤烟国家标准中,将烟叶成熟度划分为过熟、成熟、尚熟和未熟四个档次。成熟相当于工艺成熟和完熟,尚熟相当于生理成熟和近熟,未熟相当于不熟和欠熟。优质烟叶都是在成熟档次中产生的。因此,成熟采收是提高烟叶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之一。

(二)不同部位烟叶成熟特征

烟叶进入成熟期,由于叶片内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烟叶外观形态与色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叶片着生部位不同,其生理特性、营养、通风、光照等都有较大差异,成熟特征上差异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采收时要区别对待,精准掌握,做到适时采收。沪豫烟叶基地单元不同部位烟叶成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下部叶:叶龄50~60天,叶色褪绿转黄,以绿为主,叶尖明显黄色,采摘时声音清脆,断面整齐。②中部叶:叶龄60~80天,烟叶落黄明显,叶色黄绿或浅黄,主脉变白发亮,支脉2/3变白,茎叶角度明显加大,采摘时声音清脆,断面整齐。③上部叶:叶龄70~90天,烟叶落黄明显,黄色鲜明,主脉发白发亮,支脉大部分变白,叶面稍带成熟斑,田间表现为黄灿灿、亮堂堂(图4-23)。

(三)精准采收技术要点

烟叶采收的一般原则是:下部叶适时早收,在生理成熟期采收;中部叶适时稳收,须达到工艺成熟时采收;上部烟适时晚收,待上部4~6片都达到工艺成熟或完熟后一次采收。烟叶采收不仅对采收技术要求较高,同时,由于采收时间集中、用人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管理要求也更高。因此,同时把握好技术和管理,才能达到精准采收。

1.准确判断成熟烟叶 成熟采收是烟叶烘烤质量的核心。烟叶是否成熟、一次采收几片,单靠烟农自我把握往往会造成一定的失误。因此,采收前烟农要会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判断,确定采收的标准和方法。可采用烟草公司发放采收证的方法,在管理上进行干预,避免采收失误。

2.统一标准 采烟往往是多人同时进行,每个人对成熟标准认识不一,如不统一标准,采后的烟叶就会参差不齐,生熟不一。

3.分类采收 由于生产和管理的差异,同一采收时间内的烟叶素质不是绝对一致的。采收前应根据田间生长情况,大致划分为烘烤特性相似的几种类型,依采收人员的技术水平分配采摘某种类型的烟叶,做到专人负责、分类采收、分类运输,便于分别编杆和装炕。

4.采收时间 一般应在晴天日出之前采摘。此时容易识别叶色、茎叶角度等成熟特征,同时便于实现当天采摘当天装炕。旱天应趁露水采摘,涝天应在下午采摘。对于过旱的烟田,应提前几天适当灌水,然后采摘,利于烘烤。烟叶成熟后若遇降雨,可在雨后立即采收,以防烟叶返青。

5.同部位采收 正常烟株上部6片为上部烟叶,其下9片为中部烟叶,再其下为下部烟叶。由于下部烟市场需求不高,收购等级要求又严,因此烟株叶片优化结构后留可收叶18片左右就可。同时下部叶要求成熟度不是很高,所以第一炕一次把下部叶收烤完,最后一炕收烤上部烟,这样就不会造成部位混乱,提高了本部位正组率。

6.把控好采收时期 下部烟叶光照差,干物质积累少,成熟较快,适熟期短,要适时早收;一般在处理不适用的下部鲜烟叶的基础上,打顶后10~15天内采收。中部烟叶光照充足,通风较好,内含物积累多,叶片厚薄适中,含水量适宜,较耐成熟,要成熟稳收;一般在打顶后30~40天开始采收中部烟叶,或下部叶采烤结束后停炕7天左右再采烤。上部烟叶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光合作用强,内含物充足,叶片厚、含水量少,落黄成熟慢,耐熟,适熟期长,要求充分成熟采收,一般在打顶后50~60天实行上部4~6片叶一次性成熟采收。

二、精心烤房整备

密集烤房是烟叶烘烤的专用设备,其性能是否完善同样对烤后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烤前必须检查和维护好设备,才能减少烘烤失误。

1.清理烤房 烘烤前1个月要对烤房内放置的杂物进行清理,尤其是放置有异味的农药化肥、化工品更要及时清理,通风消除异味。

2.密封情况检查 墙体是否漏气,门窗是否密封。关闭门窗,打开风机,仔细查看有无漏气情况。

3.加热设备检查 火炉是否完好,换热器内是否有积灰,连接是否严密,烟囱是否有异物,炉门开闭是否灵活。

4.自控系统检查 测温是否准确,水壶是否漏水,进风门开闭是否灵便,自控系统是否正常灵活。

5.风机检查 风机运转是否正常,转向是否正确,鼓风机是否运转正常。

6.线路检查 供电线路是否正常,漏电保护开关是否正常。

7.备用发动机检查 检查是否启动运转及与烤房相连线路是否正常。

8.空炕试烧 全面检查和维护后要进行试烧,点火后逐步烧大火将炕内温度提高到65℃以上,并用自控仪控温,检查密闭性能、供热系统、循环通风系统、自控系统等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三、精细鲜烟分类编(夹)烟

鲜烟分类编(夹)烟是根据鲜烟叶实际成熟的表现、营养水平、损伤程度及叶片大小等,将鲜烟叶划类分开,分别进行编(夹)。鲜烟分类是提高烘烤质量的方法之一,通过分类编杆、分类装炕,把不同类别的烟叶挂在相应的位置,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密集烤房的优良性能,也是减少青杂烟的重要手段。

(一)鲜烟分类

鲜烟分类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田间采收时分类采收,运输时分类装运;二是在烟叶编(夹)过程中进行分类。

鲜烟分类需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员专门进行。在编(夹)烟前,首先,分类检出病残、过熟、过生等素质较差的烟叶放在一边;其次,对留下的素质较好的烟叶进行编(夹);再次,待适熟烟编(夹)完后,再将不同类型的烟叶分别编(夹)烟,同样也要做到同杆同质。需要注意的是,对无烘烤价值的烟叶要果断放弃,避免烘烤浪费。

(二)编(夹)烟叶精细操作要求

1.同杆(夹)同质 品种、部位、成熟度、叶片大小、含水量等一致。

2.编(夹)烟密度 编烟人员要统一编烟密度,防止密度偏差较大造成烘烤难度。长150厘米的标准烟杆,一般每杆编50~60束,每束2片,叶背相对,共100~120片。下部叶每杆鲜重10~12千克,中部叶每杆鲜重12~14千克,上部叶每杆鲜重14~16千克。夹烟厚度8厘米的烟夹,一般下部叶每夹10~11千克,中上部烟叶每夹11~13千克。

3.精细操作,防止损伤 编(夹)烟时,应在阴凉处进行,要在地面铺席或架凳操作。杜绝鲜烟日晒、沾土、在地面拉动,以避免烤后出现叶片挂灰、色暗、颜色不净(操作见图4-24)。

四、合理装炕

合理装炕就是依据密集烤房的特点,把烟叶合理地装进烤房中。装烟与烘烤结果密切相关,装烟过密,排湿不畅,易产生糟片挂灰;装烟过稀,烤房内湿度难以维持,容易烤青;装烟不匀,造成通风短路,易出现青烟与糟片挂灰共存。因此,合理装炕同样是提升烘烤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装烟要密

装烟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保证和维持炕内的水分,利于烟叶充分变黄。但也不能过密,以免造成通风排湿不畅。过稀会导致叶片水分散失过快,烤后易出青烟。正常情况下,装烟室长8米、宽2.7米、三层挂烟梁的密集烤房,装鲜烟4 500~5 000千克。使用烟杆时,相邻两杆中心之间距离为8~12厘米,下部叶8厘米,中部叶10厘米,上部叶12厘米。使用烟夹时,烟夹要紧接相连不能留有空隙。此外,可根据烟叶含水量和叶片大小适当调整装烟数量,天涝、叶大、含水多的叶片适当少装,反之要相应多装。

(二)装烟要匀

同一挂烟层不但杆距要匀,而且不同层之间的数量要均匀一致,避免不同层叶片间风速不一致,影响烘烤。若出现装烟数量稍有不足时,不可盲目加大杆距,应适当空出靠门口的位置,空缺的地方用木板填塞严实,避免形成通风短路,排湿不匀。

(三)同炕同质

同一烤房内的鲜烟素质要均衡,烟叶品种、部位、成熟度、营养水平、叶片大小等基本一致。一次采收可装多炕者,可先选鲜烟素质接近的装为一炕,鲜烟素质较差的另外装炕,这样可保证好烟烤好、次烟烤不差。

(四)位置合理搭配

利用密集烤房温度差别和风速差别的特性,把过熟、含水多的鲜烟装在高温棚次和位置,以利及早定色;把成熟度稍欠、内含物较多的鲜烟装在低温棚次和位置,以利充分变黄;适熟叶、质量较好的鲜烟装在中间棚次,以利适时变黄定色。通过合理调配装烟位置,可达到保住好烟、提升差烟的烘烤效果。

(五)装烟时间要一致

同一烤房所装的烟叶,应是同一天采收的烟叶,编烟、装炕要尽可能在一天内装完,避免因时间不一造成所装鲜烟差异,影响烘烤质量。

(六)确保观测准确

靠近观测窗、炕门口的样杆要事先选定,对全炕烟叶具有代表性,确保观测准确,防止观测失准而造成烘烤失误;同时避免常开大门进行观测,导致炕内温度不稳而影响烤后质量。

五、科学烘烤

烘烤是保证和进一步提升烟叶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沪豫烟叶基地单元产区出现的部分烟叶含青含杂、化学成分欠协调等问题,可通过科学、精准烘烤得到有效改善。

(一)实现精准烘烤的基础

1.干湿球温度显示必须精准 每年在烘烤前须对干湿球温度显示进行校对,并更换新的吸水纱布,保证显示准确。

2.干湿球探头悬挂位置要准 干湿球探头必须悬挂在烤房温度最高层次的烟叶环境中,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探头应挂置在据隔热墙2米,距挂烟梁上平面60~65厘米处。

3.观察窗的烟叶要具有代表性 在烘烤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开门观察烟叶变化情况,以免造成烤房内温湿度剧烈变化影响烘烤质量。

4.烟叶变黄和干燥程度标准要明晰 烟叶在烤房内的变黄程度通常以“几成黄”来表示,干燥程度以叶片外形变化来表述,它是烘烤操作的重要依据。明晰变黄和干燥程度标准,可进行精准调控烘烤操作,减少烘烤失误。

“十成黄”:即黄片黄筋,叶片主支脉全部呈现黄色。“九成黄”:即黄片青筋,叶片全部呈现黄色,仅主脉两侧的支脉呈现青色。“八成黄”:叶片基本呈现黄片青筋的特征,仅在叶片基部和主脉两侧的叶片内还含有青色。“七成黄”:叶片以黄色为主,大部分支脉及两侧呈现青色(不同变黄程度烟叶实物见图4-25)。

叶片塌架:主脉两侧叶片及支脉呈柔软状,主脉在手指上缠绕即断,失水在20%左右。叶片充分塌架:主脉及叶片均成柔软状,主脉缠指不断,失水在30%~40%。小卷筒:叶片从外向内约有一半的面积干燥,叶尖明显上勾,叶边缘向内卷起,失水50%~60%。大卷筒:叶片全部干燥,仅主脉和主脉基部两侧叶片未干,叶尖叶缘自然卷成筒状,失水70%~80%(不同干燥程度叶片形态见图4-26)。

(二)三段式密集烤房烘烤工艺

三段式密集烤房烘烤工艺技术核心是“低温中湿慢变黄,中湿定色慢升温,变速通风慢排湿,关键节点稳时间,微风干筋保香气”。强调烟叶在低温充分变黄、转化,形成更多的香气前提物质;延长54℃时间,增加香气物质形成量;尽量降低烟叶干筋温度,减少香气物质挥发散失。(www.xing528.com)

三段式密集烤房烘烤工艺把整个烘烤过程分为变黄、定色、干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升温阶段和稳温阶段(图4-27)。根据烟叶烘烤规律,实行精准烘烤,就是要准确把握各阶段温湿度条件与其对应的烟叶变化程度,促其协调适应,做到升温准、稳温平、烟叶变化判断准确、转火及时,才能最终烤出符合上海烟草集团要求的高质量烟叶。

4-27

1.变黄阶段 本阶段是叶绿素大量分解时期,也是致香物基础物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此阶段适当延长变黄时间,提高变黄程度,使烟叶充分变黄后再升温定色,既有利于提高烤后烟叶香气物质的含量,也有利于减少或消灭烟叶含青。

(1)温度范围:点火至42℃,可分38℃和42℃两个稳温小阶段。

(2)目标要求:烟叶变黄8~9成,黄片青筋,叶片全部呈现黄色,仅余基部微青、主脉两侧的支脉微青;叶片充分塌架,主脉变软折不断(全叶失水30%~40%)。

(3)基本操作:①装烟后关严门窗,点火升温;同时启动循环风机,先用高速挡,2~3小时后调换到低速挡连续运转。以1℃/时的速度升温,在干球温度35℃稳温2~6小时后,将干球温度升到38℃,湿球温度控制在36℃稳定延长时间,至高温棚层烟叶大部分黄片青筋(变黄程度达8~9成)、叶片塌架发软。该阶段维持时间12小时以上。②当高温棚层大部分烟叶变黄8~9成、塌架发软后提火;并将循环风机调至高速挡连续运转;以0.3~0.5℃/时的速度升温,将干球温度升到42℃,湿球温度控制在38℃稳定保持、延长时间,使高温棚层烟叶变黄9~10成,充分凋萎塌架,主脉发软;低温棚层烟叶大部分9成黄、叶片塌架发软(图4-28)。

(4)技术要领:适当延长变黄时间,使叶片在此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防止后期出现含青。稳干球调湿球,使烟叶变黄与失水协调。正常情况下,在烟叶大量变黄的38℃时期,湿球温度保持在36℃即可。但对于鲜烟素质好,含水低,内含物充实的烟叶,湿球温度要高于36℃,以保证烟叶充分变黄;对含水较高,内含物欠充实的烟叶,湿球温度要低于36℃,以加快烟叶失水速度,防止出现“硬变黄”而烤糟烟叶。变黄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易造成高温区青尖或青把,过低易使低温区烟叶发凉不变黄。

2.定色阶段 本阶段是烟叶变黄的末期,也是叶片定色的时期,是消除烟叶含青和防止挂灰的关键时期。

(1)温度范围:42~54℃,可分45~47℃、50℃、54℃三个稳温小阶段。

(2)目标要求:45~47℃期间,使高温区烟叶达到黄筋黄片小卷筒,50℃前使低温区烟叶达到黄筋黄片小卷筒,54℃时稳定,使全炕烟叶达到大卷筒。

(3)基本操作:①烟叶变化达到转火要求后加大烧火,进入定色期,风机继续高速运转。以1℃/(2~4)时的速度升温,逐渐升至干球温度45~47℃,湿球温度38℃稳定保持,“黄烟等青烟,黄片等青筋”,达到高温棚次烟叶黄片黄筋、小打筒;低温棚次烟叶9~10成黄,充分塌架并勾尖卷边。该阶段保持时间依烟叶变化确定,最低12小时,也可达48小时以上(烟叶变黄程度见图4-29)。②然后以1℃/2时的速度升温至干球温度50℃,湿球温度38~39℃。保持4~12小时,使低温棚次的烟叶完全黄片黄筋、小打筒。循环风机升温阶段高速运转,稳温阶段叶阻大时高速运转,叶阻小时低速运转。③再以1℃/时的速度升温至干球温度54℃,湿球温度38~39℃,稳定至各棚烟叶全部大打筒,保持时间12小时以上。

(4)技术要领:①充分延长时间,使黄烟等青烟。此阶段是减少和消灭烟叶含青的关键时期,把握好45~47℃要大胆延长时间,既能安全定色,又可使未变黄的叶片和主支脉继续变黄。再有,在54℃时充分延长时间,既促进了烟叶香气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又可减少部分区域叶片未完全干燥的风险。②稳湿球升干球慢升温。此期是大量排湿期,叶片含水还较多,炕内水汽较大,湿球温度过高和升温过快,易产生烟叶挂灰和蒸片。③防青筋:一般情况下,温度超过50℃青筋很难变黄,因此,注意烟叶达不到黄片黄筋时,温度不要超过50℃。

4-29

3.干筋阶段 温度范围:54~68℃,可分为60℃和68℃两个稳温小阶段。目标要求:实现烟筋全干(图4-30)。基本操作:以1℃/时的升温速度将炕内温度升至60℃,湿球温度升至41℃保持稳定,稳定6~10小时,使主脉半干。然后以同样的升温速度升温至68℃保持稳定,湿球温度稳定在42℃,使全炕烟叶主脉全干。此期风机低速转动。技术要领:①防烤红,湿球温度不要超过43℃,干球温度不要超过70℃。②防洇筋:不得掉温,以防洇筋。③防香气散失:干筋期应保持风机低速转动,干筋后及时停火,以防叶片油分和香气散失。

4-30

六、烘烤工艺的灵活变通

烘烤的基本原则是看鲜烟制定烘烤工艺。在实际烟叶生产中,往往受到烟株营养、管理、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影响,鲜烟素质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烟叶素质采取不同的烘烤方法,才能达到精准烘烤的目的。

(一)变黄阶段干湿球温度的调整

正常情况下变黄稳温段的干球温度为38℃,但烟叶含水少、易烤青、外界气温较低、装炕过稀的情况下,可采用稍低的温度(35~37℃),以利保湿变黄;烟叶含水较多、叶组织紧密、难以失水凋萎的烟叶,可采用较高的温度(39~40℃),以利脱水凋萎变软;对水分过多、叶片干物质含量较少、易烤黑的烟叶,则要采取“先拿水、后拿色”的方法,先闷炕快速升温到40~42℃,稳定几小时后大量排湿,然后降温到38℃再进行正常烘烤。

湿球温度的掌控也要根据烟叶素质而定。变黄期正常烟叶干湿球差一般在2℃,身份厚、含水少、变黄慢、易烤青的烟叶,掌握干湿球差1℃左右;含水多,易烤黑的烟叶,干湿球差可适当拉大,达到3℃左右。

(二)变黄进程的调整

下部叶、含水较多、干物质欠充实的烟叶,38℃变黄到7~8成就可转火升温,在42℃时稳定,烟叶变黄到8~9成黄时转火升温至45~47℃稳定,使烟叶黄片黄筋;中部叶、含水适宜、干物质充实的烟叶,38℃变黄到8~9成再转火,在42℃稳定,使烟叶变黄到黄片青筋再升温至46~48℃稳定,使烟叶黄片黄筋;上部叶、含水较少、片较厚的烟叶,在38℃要充分延长变黄时间,使烟叶变黄到9成黄,然后转火到42℃稳定,使烟叶变黄到黄片黄筋,然后慢升温到48℃左右,保持使全炕烟叶黄片黄筋。

七、烤后烟出现不良现象原因分析

(一)叶片含青

沪豫烟叶基地单元烤后烟叶含青主要表现在叶基部含青、烟筋含青和叶片浮青等。叶片含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烟叶采收成熟度不够 主要是对各部位成熟烟叶特征把握不准,采收未充分成熟的叶片,使烟叶在炕内不能彻底变黄或不敢彻底变黄。解决办法:准确把握烟叶成熟特征,适当推迟采收时间。一般在下部叶采烤后,推迟7天左右开始采烤中部叶,中部叶采烤后,推迟10天左右一次性采烤上部烟。

2.起火温度过高 点火后很快升温超过38℃,很容易使顶棚的高温区叶基部位未及时变黄,造成叶基部含青。解决办法:点火后先升温至36℃,稳定一定时间后再升温至38℃。

3.变黄期变黄程度不够 变黄时间过短,转火过早,变黄不充分,且升温较快,易造成叶基和叶背含青。

4.定色期时间过短、升温速度过快 在45~50℃期间停留时间过短,叶片未达到黄片黄筋,温度超过50℃,易形成青筋、浮青和回青;尤其是上部烟叶,表面看到变黄程度达到了要求,但叶内变黄程度较轻,提温过早,更易形成浮青。解决办法:在45~50℃期间延长时间,使全炕烟叶达到黄片黄筋时再提温。

(二)叶片杂色

杂色主要由挂灰引起,烤后叶面有珍珠状或不规则斑块状现象,称为挂灰。挂灰较重、面积较大时影响烟叶基本色,形成杂色烟。形成叶片杂色的主要原因有:①采收烟叶成熟度过高。过熟烟叶干物质消耗过度,烤后易形成斑块挂灰。②变黄期低温时间过长。变黄与干燥程度不协调,定色阶段水分在高温下强行排出,形成热挂灰。③烟叶变黄过度。烟叶在变黄期达到变黄要求后未及时转火,干燥不及时,干物质消耗过度。④定色期升温过快、稳温时间短。定色期烟叶尚有较多水分时急剧升温,很容易形成挂灰。⑤定色期掉温。定色期掉温严重时,水汽在叶面凝结成水珠,干后形成冷挂灰。⑥湿球温度过高。尤其是在定色期湿球温度过高,达到41℃以上时,使叶片蒸坏烫伤,形成局部蒸片,造成杂色。

(三)叶色不鲜亮

烟叶烤后色泽暗、色度弱、油分少的现象,称为色泽不鲜亮。形成叶色不鲜亮的主要原因有:①定色期湿球温度过高。如超过41℃,表明湿气排出不畅,烤后颜色过深,色泽灰暗。②定色期湿球不稳,忽高忽低。湿球不稳,很易造成叶片颜色发暗不鲜亮。只有湿球温度稳定地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干球温度42~46℃时,湿球温度稳定在36~38℃;干球温度46~52℃时,湿球温度稳定在38~40℃,烟叶水分汽化与排出处于动态平衡,烟叶烤后才容易呈现出鲜亮的色泽。

八、运用先进管理技术实现精准烘烤

就沪豫烟叶基地单元产区而言,长期存在着烘烤人员技术参差不齐、成熟采收不一致、鲜烟分类不到位、烘烤损失较大、烟叶挑拣含青含杂等突出问题。这是制约基地烟叶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创新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是实现精准烘烤的必要手段。

(一)采烤(分)一体化技术

采烤(分)一体化技术是以烤房群为载体,实行班组化作业、流程化管理的新型技术组织模式。按照“整体设计、片区实施、单元推进”的原则,整合烟叶采收、烘烤、分级等作业流程,稳步推行团队组织、流程管理、工序生产、工位作业,切实提高采烤组织化程度,实现专业采烤,降低烘烤损失,减少烘烤用工。目前沪豫各基地单元正在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行团队作业

(1)组织主体:烟农专业合作社作为采烤(分)一体化的组织主体,负责选拔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的烘烤能手作为职业烘烤师的后备人选,烟站、合作社统一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2)作业班组:按照“规模适宜、设施配套、团队组织、专业运作”的要求,原则上10座左右烤房为1个标准采烤班组,覆盖面积200亩、烘烤烟叶500~600担。合作社根据服务面积和设施情况组建适当数量的采烤班组,由职业烘烤师任班组长,组织相应数量专业队员。

(3)组织生产:把适时集中移栽作为提高上部叶成熟度和采烤(分)一体化的重要前提,系统组织集中移栽、不适用烟叶处理和烟叶成熟采收。依托烤房群组,实施采烤(分)一体化,网格技术员统一进行烟地规划与片区内每个生产网格烘烤服务的无缝对接,实现“片区网格化”管理。在采烤班组覆盖的区域内,职业烘烤师提早介入烟叶移栽环节,指导烟农进行连片、集中移栽,确保烟叶生长正常、成熟有序、梯次采烤。通过推行准采证、准烤证,试点停烤制、间烤制,切实做到下部叶适时早采、中部叶成熟采收、上部叶充分成熟后一次性采烤,力争3~5次完成采烤,为采烤(分)一体化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2.流程化管理

(1)规范作业流程:由合作社统一组织,职业烘烤师具体负责,组建烘烤作业班组,严格按照“采收—运输—鲜烟分类—编(夹)烟—上炕—烘烤—回潮—下炕—去青杂—打捆堆放”的流程进行作业,实行专家指导、专人主抓、专岗专责、专项考核。

(2)规范补贴流程:对于实施“1+N”专业化烘烤模式的,原则上每担补贴不超过15元;对于实施采烤一体化模式的,原则上每担补贴不超过25元;对于实施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的,可统筹使用采烤(分)一体化补贴和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补贴。补贴主体原则上为烟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烟农签订详细烘烤协议,明确责任义务、服务价格、服务时间、质量标准、纠纷协调等。严格按照“签订协议—开展服务—过程记录—登记造册—验收核查—张榜公示—兑现补贴”的流程进行补贴兑现。

3.工序化生产、工位化作业

(1)工位划分:遵循“相对独立、专人专岗、连续完成、集中作业”的要求,原则上按照“1师6工位”的标准组建团队,有序开展工作。合作社加强指导,职业烘烤师切实履责,严格控制田间采摘工位和鲜烟叶分类工位,在成熟采收的基础上,确保装炕烟叶同烤同质、同层同质、同杆同质。

1)田间采摘工位:配备采摘小组,负责田间鲜烟叶采摘,并将采摘后烟叶运出烟田。作业工效力求达到2炕/天以上。

2)鲜叶运输工位:配备1名专职运输人员,协助装卸车,负责鲜烟叶运输。

3)鲜烟分类工位:配备鲜叶分类小组,在采收当天按鲜烟叶素质及时分类,分类后鲜烟叶部位、素质一致。

4)编(夹)烟上炕工位:配备编(夹)烟上炕小组,当天采收,当天装炕。上炕前进行鲜烟叶分类,由烟农、烘烤师双方认可后,按鲜烟叶素质实行分栋分层装烟。

5)烘烤回潮工位:配备1名烘烤师、1名司炉工,负责烘烤工艺操作、仪器调试、炉火控制等,司炉工负责烤煤准备、烘烤作业、回潮等操作。

6)下炕去青杂工位:配备下炕小组,负责烟叶出炉、解竿(夹)、去青去杂、烟叶分炕入库。

(2)工位作业:分段分工位开展作业及考核,上一工位要对下一工位负责,由烘烤师、下一工位共同对上一工位完成质量进行把关。对于上一工位完成质量较差的,下一工位有权叫停,并责令上一工位进行整改。充分发挥职业烘烤师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三段式”烘烤工艺,控制好关键温湿度节点,把握好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力求烤黄、烤香、烤出高质量的烟叶。全面配套烘烤工艺图表、烘烤过程记录表,看烟定工艺,实行一烤一工艺,一烤一记录。烟站加大烘烤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力度,促进烘烤工艺落实,提升烟叶烘烤质量。

4.全流程考核

(1)做好烤后烟叶与分级的衔接工作:实行“1+N”和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的,按照分类打捆—分类堆垛—烟农运输—专业分级的流程进行;实行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的按照分类打捆—专业分级—烟农运输—分类堆垛”的工作流程进行,其中分类打捆要按同台次的原则,区别打捆。分类堆垛,要实行按烤次、分台次堆垛。

(2)做好烘烤班组烟叶质量追踪:对于每个烘烤班组烘烤的烟叶,实行预约分级到组、预约收购到组,同时,运用电子标签、条形码等信息化手段,对每个班组烘烤烟叶的信息、收购情况进行跟踪。

(3)做好烘烤班组全流程考核:合作社以采烤班组为单位,通过烘烤质量、单烤均匀度、单烤烤能、物资成本、人工成本、烟农满意度等综合指标,对整个烘烤作业组烘烤质量及烘烤成本进行团队考核,并与整个团队绩效挂钩,不搞平均分配,促进团队竞争;采烤组内考核,由职业烘烤师根据各工位人员作业情况,开展绩效考核,并与工资挂钩。

(二)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烘烤过程管理

烟叶烘烤过程中炕内温湿度的掌控是精准烘烤的核心内容之一,温湿度调控的合理与否对烤后烟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在实际烘烤作业中,由于烟农或烘烤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责任心等原因,往往会产生实际温湿度与合理温湿度偏离,偏离后又缺乏有效监控和及时调整,造成烘烤失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多人监控炕内温湿度变化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反馈给烟农或烘烤人员并监管调整,最大限度地避免烘烤失误,实现了精准烘烤。近两年来,河南郏县产区作为全省主推烘烤物联网技术的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