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鄞江与明州:历史、地理与文化考察

鄞江与明州:历史、地理与文化考察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3]明州北临鄞江,城池卑隘,今请移明州于县置,其旧城近南高处置县。俱至宁波府城东三港口,会名鄞江,东流至定海县治,为大浃江入于海。时处于布政巷址的州署,北偏东距今姚江西南岸仅1.6公里,而唐时姚江未建江堤,江潮南侵而距州署更近,此即所谓“明州北临鄞江”之意。又,州署所在之处,属三江高地的边缘边角,回旋余地不大,周边即为鄞西水网地带,犹如前述,其地面高程低于三江高地西翼,故曰“城池卑隘”。

鄞江与明州:历史、地理与文化考察

县署于738年进驻三江高地西翼以来,“相土尝水”,不断探索“因地制宜”的规划思路,根据这里的“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42]的区位优势,最终确立了将三江高地西翼建设为明州新城的开发方针,经七八十年的持续努力,一座富有活力的崭新城市已经出现在宁绍平原。当此之时,上官们坐不住了,再也不愿局促于新县城西边的“卑隘”之地。

长庆元年(821)三月,浙东观察使薛戎奏请朝廷时说:

明州北临鄞江,城池卑隘,今请移明州于县置,其旧城近南高处置县。(《唐会要》)[43]

明州北临鄞江,地形卑隘,今请却移郡于县置,其元郡城近高处却安县。(《太平寰宇记》)[44]

朝廷批准了这一要求(“从之”)。南宋方志则记为“移明州于县置”,“易县治为州治,撤旧城筑新城”(南宋宝庆《四明志》卷一)。此乃宁波地方史上“州县治所互易”之说的由来。

这里的“旧城”,究竟是指州旧署(布政巷址),还是指县腾让的旧署(开明街址),从《唐会要》看,实际上是不清楚的。如是指前者,则有互易之说。但如是指后者,意味着明州署迁入县署,而县可在腾让的开明街址“近南高处”另觅场地“置县”;如此,则实为州县治所同迁,而非州县治所互易。

县或鄞县作为附郭县,历来有为上司腾让官署的传统,如果不算上738年新县让出了原大县的官署(接官亭址)予明州,那么唐长庆州县治所互易就是开天头一遭。之后,元至大二年(1309),鄞县将才重建一新四年的开明桥北县署让给了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分司;元末,方国珍据郡治为行省,至正二十二年(1362)命鄞县宋礼由子城西移治于行春坊(今第一医院附近);1950年,鄞县将县前街的县府让给了宁波市府。[45]

薛戎奏折中的“鄞江”与“城池卑隘”或“地形卑隘”究竟所指为何,对于判断明州州署在移城前到底在哪儿,当为关键。(www.xing528.com)

作于唐太和九年十一月八日(835年12月1日)的《唐故盐铁转运江淮留后勾检官文林郎试太常寺协律郎骑都尉解君墓志铭并序》一文中,有“殷公作鄞江守”“余承命鄞川守”“不料殷公薨于鄞川”等语[46]

陈正言作此文时,距鄞县被撤并(589)已246年,距县更名为鄞县(909)尚有74年,也就是说唐时的明州辖下,没有“鄞县”,从而不可能如后世那样因县名江,如“奉化江”“慈溪江”;而且,也不可能以古鄞县(署址在奉化白杜)来命名奉化江,因为古鄞县只在东江(今奉化江的支流)流域内,却并不傍干流,在后梁开平三年(909)前,奉化江的任何干流、主流和支流被称为“鄞江”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唐代时“鄞江”之“鄞”,恰恰指的是本朝(唐)初年曾置的鄞州,而现在的奉化江、余姚江和甬江这三江正处在唐初鄞州的境内,因此,唐代时的“鄞江”“鄞川”,正是如今宁波三江的总称。

黄宗羲撰《今水经[47]中,鄞江亦为宁波三江的总称:

鄞江,其源有二:一自奉化合它山之水,东流经奉化县北四十五里为奉化江;一自上虞县太平山经余姚县治南名姚江,历慈溪县境东流。俱至宁波府城东三港口,会名鄞江,东流至定海县治,为大浃江入于海。

如此,浙东观察史薛戎奏请迁移州城时所说的“明州北临鄞江,城池(地形)卑隘”云云,就非常易于理解了——

文中的“鄞江”是唐时的概念,指包括今姚江在内的三江,不可以宋时“鄞江”的称呼来附会。时处于布政巷址的州署,北偏东距今姚江西南岸仅1.6公里(约在北斗河东北,后建北郭堰方阻姚江之水),而唐时姚江未建江堤,江潮南侵而距州署更近,此即所谓“明州北临鄞江”之意。又,州署所在之处,属三江高地的边缘边角,回旋余地不大,周边即为鄞西水网地带(参见图3-4-2),犹如前述,其地面高程低于三江高地西翼,故曰“城池卑隘”。当然,如果说是“地形卑隘”,当更为贴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