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鲁音乐文化的古代历史背景考察与比较

齐鲁音乐文化的古代历史背景考察与比较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朝的礼仪、典章、制度较完整地搬到了鲁国,所以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彻底改造了东夷文化,并融合夏商文化,成为从我国西部移植到东部的周文化的代表。从地理环境看,这也是齐、鲁文化泾渭分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古代齐、鲁在音乐艺术上各有所长,同时对后世的音乐发展留下深远的影响。总之,从齐、鲁音乐文化的古代历史背景来看,齐、鲁相互区别又有交融。

齐鲁音乐文化的古代历史背景考察与比较

公元前1066年西周建立,分封诸侯国开始产生了齐国、鲁国。山东古代是东夷人居住的地方,东夷人有着灿烂的文化,东夷文化与我国西部的仰韶文化,可以说都是黄河流域的源泉文化,两者不分高低,而临淄曲阜,都是东夷文化有代表性的地区。曲阜这个地方一度曾经是商的首都所在地。由此可以看出齐、鲁文化的渊源,实际包括有东夷文化、夏商文化与周文化。

齐、鲁文化的不同首先来自于建国的基础不一,鲁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是西周皇帝的弟兄,开国元勋,封赐特重。鲁国在建国之初,政治上享有特权,经济上比较富裕,在祭祀祖先时可以演奏天子的礼乐——八佾。周朝的礼仪、典章、制度较完整地搬到了鲁国,所以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彻底改造了东夷文化,并融合夏商文化,成为从我国西部移植到东部的周文化的代表。

齐文化的根基与鲁不同,始受封人姜尚属西北羌族的一支,为西周的建立立有大功,他属于与周人婚配而加入周部落联盟的异姓氏族。受周礼的熏陶比较淡薄,建国后采取“简其礼,从其俗”的方略。所以,齐文化是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融合了夏商文化和周文化。

从地理环境看,这也是齐、鲁文化泾渭分明的一个重要因素。鲁在泰山以南主要是曲阜、泗水、鲁中一带,属纯农业区,这就使周的农耕文化有了生根开花的土壤。齐地以临淄为中心,在泰山以北,傍山临海,通商工、便鱼盐,保留了东夷的滨海文化的特点。显示出注重事功,物利,带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齐、鲁的古代音乐在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各自显示出其不同特点。下面可以分几个要点来比较:

(一)从《诗经》中的鲁颂、齐风看出两种不同音乐系统的存在

《诗经》中有齐风11首,有的反映男女之间的恋情,有的赞美了劳动者的勤劳和戍边战士的勇敢,也有的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徭役的繁重。它们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颂”是礼乐中乐舞相结合的颂歌,《诗经》中只有周颂、商颂和鲁颂。周颂是当时周王朝所用的乐章;商颂是商代的乐章,传到西周,当时宋国仍在沿用;鲁颂是周天子成王赐给鲁国周公的。由此可以看成鲁继承了周的礼乐文化。这与齐风显然不是一个系统的音乐文化,一个属皇宫贵族;一个属平民百姓。《诗经》中为什么没有鲁风,历史文献中查阅不到,但可以想象出一则可能是鲁风少,没有选入;一则可能是只有鲁颂才能代表鲁的音乐文化。

(二)从《乐记·师乙》中可以看到音乐家师乙与子贡讨论齐鲁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www.xing528.com)

师乙认为“宽而静,柔而心”的人适于演唱鲁颂这种礼乐歌曲;“温良而能断”人的适于唱齐风,因为这样才能展现出齐人英勇果断的气质。师乙指出“……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可见齐国的声乐艺术独具特色,当之无愧地被吴季札誉为“大风也哉”。

(三)齐、鲁音乐文化的两种不同社会功能

鲁国的礼乐文化强调维护等级制度,注重教育作用,服务于王公贵族;齐国音乐雅俗并重,重视民俗音乐传统,兼顾娱乐功能。齐国不但能演奏深深感动孔子的《韶乐》,而且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民间歌唱家韩娥。不但有大型的国家乐队,而且有内容包括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的群众音乐活动。

(四)孔子音乐观为儒家音乐体系奠定了基础,管子五度相生律开我国乐律学的先河

孔子对于音乐的要求是既美且善,乐要配合礼达到教化的目的。因此,他提倡雅乐、古乐,反对郑声、新声。周游列国时孔子曾广泛宣传这种音乐观,在他教育门徒时又付之实践,由于它起到了维护礼乐文化作用,影响十分深远。管子的《五度相生律》通过“三分损益”乐律计算法,找出五度相生的科学根据,比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乐律理论早一百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律计算法。所以古代齐、鲁在音乐艺术上各有所长,同时对后世的音乐发展留下深远的影响。

总之,从齐、鲁音乐文化的古代历史背景来看,齐、鲁相互区别又有交融。齐音乐文化的兼容并包容性较之鲁要明显。鲁在公元前249年亡于楚,历时八百七十余年。齐在公元前221年亡于秦,历时近九百年。尽管齐、鲁两个古国已经消失在历史舞台,但齐、鲁文化仍然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齐、鲁作为两个地域文化流传范围也依然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