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代齐鲁音乐文化的重要地位

周代齐鲁音乐文化的重要地位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乐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求其根本,主要在于礼乐制度占据主导地位。凡此种种,导致了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齐鲁文化的先进性。我们在探讨齐鲁音乐文化时对以上的事实应该加以充分重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齐鲁音乐文化在其时具有相当程度的先进性,齐鲁之地的人们既善于实践,又善于总结归纳,深究学理,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周代齐鲁音乐文化的重要地位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乐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先秦时期的人们对此认识尤甚。求其根本,主要在于礼乐制度占据主导地位。“王者功成作乐,制定治礼”,“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礼记·乐记》)统治者看重的是乐对于礼的相辅相成性。礼是保障最高统治者专制地位的手段,乐是为礼的特殊表现形态,成为象征统治阶级权利意识的工具。

先秦诸子百家多有论乐的言语,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少有的现象。“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礼记·仲尼燕居》)“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礼记·乐记》)。正因乐与礼的相辅相成性,对乐的重视空前绝后,这里的乐显然是指符合礼制之乐,也就是人们所类归为“礼乐”者。这种在当时被提升到如此高度的乐,成为先秦时代中国乐文化的根本。作为“乐”,虽然先秦时期人们也认识到并关注其娱乐功能,但自周代肇始的礼乐制度,作为上层社会(“礼不下庶民”)所看重的“乐”还在于“礼以制乐,乐为礼用”,礼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不可缺少,是整个社会道德存无的重要标志。“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论语·季氏》)。“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

如果将两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实施状况进行比较,就会看出两者之间有相当明显的差异。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宗法观念下的产物,其关键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等级,乐同礼的结合以礼的程式化为需要,淡化了乐的情感功能,抹杀了乐的审美功能,实际上是对乐的束缚;春秋以降,虽然依旧要维护固有的社会秩序,但要求乐的审美、注重人的情感需求的呼声骤起,礼乐制度与社会的矛盾得以显现。人们对于礼的阐释上显然在继承西周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加工改造,东周较之西周时期对礼乐制度的内涵的理论解释上也有明显变化。齐鲁之地在其时既有改造礼乐观念的社会条件,又有一批代表了当时先进文化的学者,稷下学宫为他们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极大空间;更因政治、经济的先进性,其音乐文化的实践层面也走在时代的前列;此外教育的领先也十分关键。凡此种种,导致了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齐鲁文化的先进性。

进入春秋诸侯割据的时代,成周的礼乐制度也开始受到挑战。实力壮大起来的方国君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诸侯国之中开始有一些置礼制于罔顾的事件发生,由此才会引起孔夫子“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慨;人们对待礼的态度从陪葬品中也可以看出变化,以金石乐器这种礼制乐器的代表器为例,目前从西周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基本都是实用器,而在进入春秋时代开始有从实用器向明器(冥器)过渡的迹象,这首先说明有些诸侯国既要维护周礼的权威又有心无力的无奈,其次也可以看出礼制在某种程度上开始走向“名存实亡”;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之下,当诸侯国强盛之时,人们开始重新看重“乐”的审美和娱乐功能,《礼记·乐记》中魏文侯听古乐则唯恐卧,而听新乐则不知倦的感觉,道出了“新乐”与“古乐”的本质差异;“郑卫之音”“靡靡之音”“亡国之音”的存在,被礼乐制度的卫道士们视为洪水猛兽。“礼崩乐坏”的趋势已经显现,凡此种种都显示出东周时期音乐文化观念的转化。但即便如此,两周时期以礼乐制度为中心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先秦“乐文化”以礼为中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文献、还是丰富的出土文物都可以充分证明。我们在探讨齐鲁音乐文化时对以上的事实应该加以充分重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www.xing528.com)

先秦时期的文献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对后世中国音乐文化思想产生重大、甚至是决定性影响的音乐思想观念,有相当大的成分出自于齐鲁,由此引发我们关于齐鲁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文化影响的思考。

东周时期在诸子百家之中,均对乐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思想家论乐的文字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诸子百家论乐绝非是在附庸风雅之举,恰恰说明乐文化在当时是何等之重要。影响后世两千余载、中国的音乐文化思想的核心已经显现,中国的音乐文化得到了空间的发展。

我们注意到,当今相当数量探讨齐鲁之乐的文字,较少将齐鲁乐文化放在文化的整体范畴中加以探究,考察齐鲁之乐与中国乐文化的关系。讲到中国音乐史,一些重要的现象诸如“百家争鸣”中的诸子论乐,鲁颂、齐风,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理论律学“三分损益法”,《考工记》中关于编钟铸造合金比例的理论,孔子闻韶,“滥竽充数”,“余音绕梁”,中国弓弦乐器的前身击弦乐器筑的记载等等,都与齐鲁有着直接的关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是中国音乐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当中,齐鲁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进而齐鲁音乐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齐鲁音乐文化在其时具有相当程度的先进性,齐鲁之地的人们既善于实践,又善于总结归纳,深究学理,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齐鲁之地在音乐文化上何以会有如此之先进性?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