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鲁音乐文化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趋势与机遇

齐鲁音乐文化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趋势与机遇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鲁音乐文化发展的经济依托以农耕经济为主,兼受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农业作为齐鲁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活动,它与自然地理环境联系密切。齐鲁音乐文化诞生的齐鲁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由此,西周开始形成的诸侯国林立和齐鲁两国的分立,是齐鲁地区音乐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为齐鲁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奠定了基础。

齐鲁音乐文化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趋势与机遇

齐鲁地区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和人文环境优越,在这种背景下滋生繁衍的古代齐鲁音乐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记录。

(一)齐鲁地区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尤其是在人类“逐水草而居”的史前时期,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影响巨大,且进一步影响着与文化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

齐鲁地区,在地形、地势方面,与当今山东省大致相似。从地理位置上看,齐鲁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大致介于北纬34°22′52"至38°15′02"、东经114°19′53"至122°43′之间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境域东临海洋,西接大陆,东西差异较南北差异明显。从地形地貌上看,齐鲁的中部地区是突起的山地,西南和西北部地区是平坦的平原盆地,东部地区是绵延起伏的缓丘,呈现出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在山地丘陵周围的半岛型地貌。

在气候方面,与今山东地区大致相似,具有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全省光照资源充足的特点,气候宜人,农作物一年两作。齐鲁地区的这种气候特点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有研究表明:战国以前,齐鲁地区属于热带、亚热气候类型,气温比现在更加温暖、降水亦更加充沛,动植物尤为繁荣茂盛。到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气温开始下降,逐渐形成了与今天相类似的气候特征。[1]

在土地资源方面,齐鲁土地资源丰富,河湖交错,水网密布,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分别自西南向东北和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齐鲁境内,鲁中南山丘区和鲁西南平原之间形成的鲁西湖带,为农作生产提供了保障。此外,丰富的陆生动植物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以及矿物资源等都为齐鲁地区的灿烂多样的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造就了先秦时期齐鲁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的形成。

(二)齐鲁地区经济环境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基础。齐鲁先民依托他们生活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建立起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是齐鲁音乐文化得以孕育的经济沃土,直接影响着这一地区音乐文化形成和发展状态。

齐鲁音乐文化发展的经济依托以农耕经济为主,兼受手工业商业的影响。齐鲁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手工业、商业为补充的自然经济模式。农业作为齐鲁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活动,它与自然地理环境联系密切。齐鲁音乐文化诞生的齐鲁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据目前山东境内发现的文化遗址证实:从六七年前的彩陶文化时期,齐鲁地区就开始逐渐超越原始氏族经济阶段,并在距今六至四千年间,率先完成“新石器革命”,进入了农耕时代。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产生改变了一直以来农业在齐鲁经济结构中的垄断地位,促进了齐鲁经济的繁荣发展,成为推动齐鲁地区音乐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客观条件。

(三)齐鲁地区人文环境(www.xing528.com)

人自身的文化传习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综合过程,也是齐鲁音乐文化形成和发展所依托的重要因素。

从时间上看,齐鲁的人文环境,开始于距今约40万年前的史前时期。据1981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临沂地区沂源县骑子鞍山的东山麓下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证实:早在旧石器时期,鲁中泰沂山区就已有远古的人类在居住、劳动和生息,他们已经开始学习制造和使用各种石器工具。沂源古猿人是目前所知,齐鲁地区最早的原始人类,他们的发现,拓宽了齐鲁文明的历史,也将齐鲁地区音乐的历史推至了40万年。此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东夷族先民,先后在太昊氏、少牌氏、虞舜时期就创造了光辉的东夷文化,形成了山东地区自成系统的史前文明发展序列,成为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发源地之一。

经过旧石器时代东夷文明后,山东地区的古人类直接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齐鲁先民逐渐开始定居并实行农耕,先后创造出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齐鲁文化。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齐鲁原始社会完成了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直至最终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转变,成就了齐鲁地区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夏商周时期,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据史书记载,夏商两朝,与齐鲁大地有密切的。其中,夏朝的同姓国大部分都在齐鲁地区。商族和东夷族更可能同源。在夏商时期,齐鲁地区经过了千余年的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最终构成统一的文化实体。

周初分封诸侯,据《荀子.儒效》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于是,齐鲁大地上出现了齐国和鲁国两大诸侯国,同时,又有如曹、郜、茅、极、郧、藤等数十个小国。周初的分封制,是周王室维护统治、巩固政权的工具。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度,在地方建立起许多诸侯国,并在诸侯国中建立起乡遂制度,从而形成了诸侯国和其周边两大社会结构,通过他们的对立与相互制约,以缓和一定范围内的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增长。

我国民族众多。据考古史料记载,齐鲁共同的祖先来自东夷族,然而到周初分封制时,被封于营丘的齐国和被封于曲阜的鲁,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分别继承了东夷和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建立起齐和鲁两大诸侯国,并逐渐形成了两种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齐、鲁文化体系。由于齐鲁两国的优势地位,他们的文化对当时这一地区的其他诸侯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齐文化和鲁文化也由此成为周以后齐鲁大地上的代表性文化。齐鲁文化各有自己的特点,相互影响,成为齐鲁音乐文差异性的重要原因。由此,西周开始形成的诸侯国林立和齐鲁两国的分立,是齐鲁地区音乐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为齐鲁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主要分属齐、鲁两个大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在一段时间内,曾继续保持强盛局面,农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促进奴隶制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孔子孟子和一大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对齐鲁地区和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春秋末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鲁国的奴隶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政治上出现了“三桓”专权、国君权力下移的局面,鲁国的版图逐步缩小。春秋时期的齐国,经历了管仲的改革,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占有了极大优势,一跃而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从而奠定了齐国首成霸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有了很大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更是成为成为百家争鸣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

由此看来,地处黄河腹地的齐鲁大地,人文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因此,造就了齐鲁音乐文化的底蕴丰富、内涵多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