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机工程学的产生人机工程学学科的形成可追溯到人类的早期活动,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期。人机工程学的萌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两位学者的试验研究成果为人机工程学学科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飞机事故的90%是由于人机工程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人机工程学的理论至此趋于成熟。人机工程学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研究目的,今后无疑将任重而道远。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人机工程学的产生

人机工程学学科的形成可追溯到人类的早期活动,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期。

石器时代,人类用石头制作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爱迪生时代,人类发明了电话和留声机;今天,由于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工厂、自动售货机以及全自动家用电器等产品应运而生。但是人类并不满足于此,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并且坚持不懈地追求下去。正是由于这种忘我的追求,导致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从未经历的境界,致使我们在进行机器设计时,强调了技术性能的设计,忽视了人自身这个主要因素,使人——机器的设计者和使用者——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从而造成效率低下、可靠性和安全性差、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人机工程学的萌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人类希望通过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来提高机器、工具及其生产系统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享受更为舒适的生活。这里所说的质量,不但包括性能(精度、效率、可靠性等)和经济性,而且还包括产品的操作使用是否简便,维护和修理是否方便,加工制造是否容易,外形是否令人喜爱,工作是否安全可靠,社会效益是否明显等因素。要使产品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对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二)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经验人机工程学

经验人机工程学研究重点是“人如何适应机器”。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铁锨作业试验研究”。1898年,美国学者F·W.泰勒(F.W.Taylor)对铁锨的使用效率进行研究。他用形状相同而铲量不同的4种铁锨(每次可铲物料重量分别为6磅、10磅、17磅和30磅,1磅=0.4536kg),分别去铲同样一堆物料。试验结果,用10磅铲量的铁锨作业效率最高。进一步他又研究了怎样操作、怎样组织操作才能省力高效,并于1903年发表了论文《论工厂管理》,开创了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先河。此后,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 and Lillian Gilbreth)将建筑工人砌砖动作的全过程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下来,然后对其中的有效动作和无效动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砌砖动作的合理方案,从而使工人的砌砖速度提高近3倍。两位学者的试验研究成果为人机工程学学科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经验人机工程学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在复杂程度和负荷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因而改革工具、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劳动效率成为最迫切的问题,从而促使研究者对经验人机工程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推动经验人机工程学进入科学人机工程学阶段。

2.科学人机工程学(www.xing528.com)

科学人机工程学研究重点是“机器如何适应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机器的工作能力越来越强、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与机器的信息交换量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武器装备愈趋复杂(如美国制造的轰炸机上各种仪表和操纵装置多达100多个),单靠人去适应机器已很难达到目的,不但影响武器效能的发挥,还经常发生事故。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飞机事故的90%是由于人机工程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加强操作技能和适应性训练的同时,又让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人体解剖学家为机器设计提供适合操作人员生理、心理特征的设计参数,这样就相继出现了“实验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等学科。1957年,美国人E·J.姆科康米克(E.J.McCormick)出版了第一部人机工程学的专著Ergonomics,标志着这一学科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科学人机工程学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其发展的后半阶段,由于战争的结束,本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非军事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如飞机、汽车机械设备、建筑设施以及生活用品等。人们还提出在设计工业机械设备时也应集中运用工程技术人员、医学家、心理学家等相关学科专家的共同智慧,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中,本学科的研究课题已超出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许多生理学家、工程技术专家也投身到该学科中来开展研究工作,从而使本学科的名称也有所变化,故有人称其为“工程心理学”。

3.现代人机工程学

现代人机工程学即现在人们所说的人机工程学,其研究特点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工程系统的日趋复杂及其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宇航事业的空前进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三论”相继建立与发展,不仅为人机工程学注入了新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手段,而且也为人机工程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如核电站等重要工程系统的可靠性问题、计算机的人机界面设计问题、宇航系统的设计和试验问题等等,从而拓宽了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促使人机工程学进入了系统的研究阶段,促进了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和进步。前述IEA 关于人机工程学的早期定义,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与人机工程学建立之初强调“机器设计必须适合人的因素”不同,IEA的定义阐明的观念是人机(以及环境)系统的优化,人与机器应该互相适应,人机之间应该合理分工。人机工程学的理论至此趋于成熟。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和演变,今后会继续下去,近期内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形成热点:永久太空站的生活和环境、弱势群体(残疾人、老年人)的医疗和便利设施、海陆空交通安全保障、生理与心理保健产品与设施等等。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基因技术急剧改变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可能带给人类空前的利益,同时也可能潜伏着更多危及人类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人机工程学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研究目的,今后无疑将任重而道远。

(三)我国入机工程学研究情况

在我国,人机工程学研究起步较晚,大约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军事领域尖端技术中进行,并侧重于生命保障系统,而普及于一般工业部门和民用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如机械工业系统的工效学学会成立于1980年,冶金工业系统中的人机学会成立于1985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下属的人机工程学专业委员会也于1985年建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下的“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则成立于1993年。

我国人机工程学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进步非常快。到目前,有许多高等院校开办了此专业和设置了课程,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建立了人机工程学实验室或研究所,人机工程学硕士、博士也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人机工程学已应用于许多部门,如铁路、汽车运输、工程机械、机床设计、航天航空等领域,并已取得了不少应用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