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曲旦角妆面的符号意义与美学内涵

昆曲旦角妆面的符号意义与美学内涵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旦角妆面的符号语义昆曲旦角妆面图形化的装饰形式,是中国古典女性美标准的体现。旦角造型中的色彩凝聚了最具中国审美意蕴的文化内涵,妆面底色为白的主色调,黛色的眉眼、额饰,由白到桃红的粉彩渐变,既讲求鲜明的对比,也追求笔情墨韵、淡彩雅致,产生强烈的古雅气质,形成昆曲中旦角人物如玉、如瓷、如水般迷人的视觉美感。

昆曲旦角妆面的符号意义与美学内涵

昆曲旦角行当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又称四旦)、闺门旦(又称旦、五旦)、贴旦(又称六旦)和武旦。

(一)旦角妆面的造型特征

旦角妆面基本都是粉白的皮肤、提高细长的柳叶眉、由眉下至两颊晕染的红晕和红艳的嘴唇,并描绘眼线,统一用网巾把双眼微微向上吊起,成凤眼形状,额上与两腮贴片子,一共分为额上七个小片子和两腮两个大片子,并依据角色佩戴的头饰以达到装饰效果(表2-1)。这其中,旦角妆面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处境不同,在化妆上有一定的区别。以昆曲《牡丹亭》中的旦角形象为例,六旦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或是小丫鬟,因此,春香的妆面浓艳,眼睛较圆,眉心施一红点,展现出伶俐活泼的性格;闺门旦是富贵人家少女,为显示杜丽娘大家闺秀的大气,妆面素雅一些,眼睛更加细长;过去老旦的角色完全不施脂粉,称“清水脸”,现在老旦也做粉黛面妆,但用色最淡,且眉眼不多做修饰。昆剧对脂粉的使用比较严格,甚至同一剧本中的同一人物,因在不同场次中心情处境不同,也要求有不同的处理。

表2-1 昆曲旦角妆面的分类与造型特征

图2-2《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旦角戏以闺门旦(五旦)的戏更受关注一些,这类角色是昆曲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都扮演美貌、含蓄又饱富情感的深闺少女或年轻妇人,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图2-2)、《玉簪记》中的陈妙常、《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等。这类角色形容艳丽、面色柔美,妆面以粉白为底,配以黛青色的柳眉、凤眼形细长眼线以及能很好修饰脸型的大小片子,加之层次渐染的玫红色腮红,表情含蓄、宁静,呈现出大家闺秀的优雅和淡定;在情感戏中,眼神婉转而略带羞涩,善极眉目传情,加之美轮美奂、随舞而微颤的头饰,呈现出极具特色而大美的视觉形象,是非常适合表现昆曲韵味、展现设计底蕴、契合受众情感的视觉元素。(www.xing528.com)

旦角妆面的色彩使用红、白、黑三色的最纯净色,通过红、白主色调的对比来体现立体感,借乌黑的颜料画眉眼,鲜红的颜色画口唇来描绘五官的轮廓,把面部重要部位的色彩、线条归结在一定的图案中,白净的脸是对原本肤色的美化,用黛色描眉画眼改变了原本的眉形和眼形,黛色额饰强调人物表情,最终通过白色、黑色、红色之间的鲜明对比来呈现强烈的舞台效果和装饰意味。

(二)旦角妆面的符号语义

昆曲旦角妆面图形化的装饰形式,是中国古典女性美标准的体现。玉白的肌底上,花瓣状的鲜红唇妆,古典墨彩的黛色细眉,沿上眼边勾画的黛色眼线,以及结尾处的弧线上挑,都对眼型有很好的修饰作用,使眼睛看似变大的同时又平添妩媚之感,眼线与自下而上逐渐变浓的腮红相呼应,产生桃花媚眼的朦胧意味。眉眼整体向太阳穴方向上斜,勾勒出细长上翘的、极具中国古典美的凤眼造型。片子最早是古代中国贵族小姐生活中的装扮,后经简化被昆曲沿用,如今的旦角头妆是经清朝魏长生改良后的“梳水头”,在假发之外添加了珠翠头面,使旦角妆面更加美艳,成为极尽昆曲意味的符号。

旦角造型中的色彩凝聚了最具中国审美意蕴的文化内涵,妆面底色为白的主色调,黛色的眉眼、额饰,由白到桃红的粉彩渐变,既讲求鲜明的对比,也追求笔情墨韵、淡彩雅致,产生强烈的古雅气质,形成昆曲中旦角人物如玉、如瓷、如水般迷人的视觉美感。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是在深层意义上,达到了含蓄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风貌、气质、性格等内在素养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