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丛书前言

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丛书前言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和东南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丛书》顺应了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很及时的。收集在这套丛书中的著作,都是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授予点“设计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据统计,全国约有百分之七十的高校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当《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丛书》即将出版之际,设计学院领导嘱我作序。

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丛书前言

奚传绩

2011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从原来属于的文学学科门类中分离出来,升格为独立的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这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中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变化。设计学或称设计艺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如何发展,特别是如何进行学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和东南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丛书》顺应了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很及时的。

收集在这套丛书中的著作,都是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授予点“设计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它们从中国设计教育的历史、高等院校本科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以及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大国等宏观的角度,从理论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未必完全恰当,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理论价值。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猛。据统计,全国约有百分之七十的高校设有艺术设计专业。但办学模式趋同,设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庞大的设计教育规模与我国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弱势地位很不相称。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具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各种设计人才,是摆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去探索。

应当说,这些探索既可以从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教学体系、学制等宏观层面加以探讨,也可以从一些具体问题着手。例如,对刚入学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进行入门教育。清华大学建筑系陈志华教授在回忆林徽因先生建筑教育思想的时候,有一段话给我以很大启发,他说:“林先生的主张是,建筑学的入门教育,应该从建筑和人的关系下手。”“这样引导学生的目的,就是教学生,也便是未来的建筑师,树立一个基本理念:建筑是为人而造的,是人的各种活动的场所,它要为使用它的人服务,细致入微地满足人的各方面要求,包括实用的和审美的,这样的教育,要从学生入门开始。”(陈志华著《北窗杂记二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第145页)建筑学同属广义的设计学的范畴,艺术设计和建筑艺术一样,也是为人服务的,它们都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人道主义的专业”(陈志华著《北窗杂记》,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从事设计教育的人真正懂得了这一点,就有可能找到如何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的路子。所以,它讲的虽然是学建筑如何入门这个具体问题,实际上是建筑教育学和设计教育的核心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深思。(www.xing528.com)

再如,设计教育中怎样对待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设计领域中的各种“主义”,也是值得探讨的具体问题。从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角度来说,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完全必要的。但我总觉得,在借鉴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研究比较少,有的则完全是照搬。(中国)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王明蘅教授在东海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曾经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对于当代的思潮,期许东方应该有原创性的贡献,而不是完全弃权,转而归附于西方的阵营中,使自己的大脑成了西方思想的殖民地,而导致西方有一点风吹草动(现在流行什么主义?),我们不是望风披靡,就是人仰马翻。”(转引自陈志华著《北窗杂记》,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410页)在当今包括现代设计在内的西方强势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确实应当警惕不让我们的大脑成为西方思想的殖民地。我国的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我们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在功能与审美的结合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先秦的《考工记》,到明清时期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寄》,其中蕴含了很多至今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宝贵的设计思想。只有我们不妄自菲薄,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立足本土,努力吸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先进经验,我们在设计教育上自会作出东方的原创性的贡献的。

因此,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于设计教育研究的同志们,一起来探讨我国的设计教育。这套丛书如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也算达到了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

当《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丛书》即将出版之际,设计学院领导嘱我作序。不揣浅陋,说了以上的一些感想,是否恰当,尚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