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梯形图的特点及编程规则

梯形图的特点及编程规则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梯形图具有自己的特点及设计规则。图1.4-1 梯形图按“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绘制2)在每一逻辑行中,串联触点多的支路应放在上方。如图1.4-4a所示,触点5上有双向“电流”通过,该梯形图不可编程。

梯形图的特点及编程规则

梯形图直观易懂,与电器控制电路图相近,很容易为电气技术人员所掌握,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编程语言。尽管梯形图与继电器控制电路图在结构形式、元件符号及逻辑控制功能等方面是相类似的,但它们又有很多不同之处。梯形图具有自己的特点及设计规则。

PLC梯形图中每个网络由多个梯级组成,每个梯级由一个或多个支路组成,并有一个输出元件,右边的元件必须是输出元件。例如,图1.1-1中的梯形图由一个梯级组成,梯形图有四个编程元件(X0、X1、X2、和Y0),最右边的Y0是输出元件。

1.梯形图的特点

图1.1-1所示的PLC梯形图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PLC的梯形图是按先后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行绘制的,两侧的竖线类似电气控制图的电源线,通常称作母线(BusBar),大部分梯形图只保留左母线,而将右母线省略;梯形图的每一行是“从左到右”绘制,左侧总是输入触点,最右侧为输出元素,触点代表逻辑“输入”条件,如开关、按钮、内部条件等;线圈通常代表逻辑“输出”结果,如指示灯、接触器、中间继电器、电磁阀等。

2)电气控制电路左右母线为电源线,中间各支路都加有电压,当支路接通时,有电流流过支路上的触点与线圈。而梯形图的左右母线是一种界限线,并非实际电源的两端,并未加电压,梯形图中的支路(逻辑行)接通时,并没有电流流动,有时称有“电流”流过,只是一种假想电流或称概念电流,是用户程序执行过程中满足输出条件的形象表示方式。

在梯形图中并没有真实的电流流动,为了便于分析PLC的周期扫描原理以及信息存储空间分布的规律,假想在梯形图中有“电流”流动,这就是“能流”。“能流”在梯形图中只能做单方向流动——从左向右流动,层次的改变(接通顺序)只能先上后下。

3)梯形图中使用的各种PLC内部器件,如辅助继电器、定时器、计数器等,也不是真的电器器件,每个继电器均为存储器中的一位,因此称为“编程元件或软继电器”。梯形图中每个继电器和触点均为PLC存储器中的一位,相应位为“1”,表示继电器线圈通电、动合触点闭合或动断触点断开;相应位为“0”,表示继电器线圈失电、动合触点断开或动断触点闭合。

在梯形图中,除了输入继电器没有线圈,只有触点外,其他继电器既有线圈,又有触点。

梯形图中的线圈是广义的,除了输出继电器、辅助继电器线圈外,还包括计时器、计数器、移位寄存器以及各种运算的结果等。

4)梯形图中的继电器触点既可动合,又可动断,其动合、动断触点的数目理论上是无穷多个,也不会磨损。因此,梯形图设计中,可不考虑触点数量,这给设计者带来很大方便。对于外部输入信号,只要接入一个信号到PLC即可。

5)梯形图中,前面所有逻辑行的逻辑执行结果,将立即被后面逻辑行的逻辑操作所利用。

6)电气控制电路中各支路是同时加上电压并行工作的,而PLC是采用循环扫描方式工作,梯形图中各元件是按扫描顺序依次执行的,是一种串行处理方式,不存在不同逻辑行同时开始执行的情况。由于扫描时间很短(一般不过几十毫秒),所以控制效果同电气控制电路是基本相同的。但在设计梯形图时,对这种并行处理与串行处理的差别有时应予注意,特别是那些在程序执行阶段还要随时对输入、输出状态存储器进行刷新操作的PLC,不要因为对串行处理这一特点考虑不够而引起偶然的误操作。

2.梯形图编程的基本规则

梯形图的设计必须满足控制要求,这是设计梯形图的前提条件。此外,在绘制梯形图时,还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规则。

1)梯形图按“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绘制。与每个输出线圈相连的全部支路形成一个逻辑行,即一层阶梯。它们形成一组逻辑关系,控制一个动作。如图1.4-1所示,每一个逻辑行起于左母线,然后是触点的连接,最后终止于输出线圈。绘制梯形图时应注意,输出线圈与右母线之间不能有任何触点,而输出线圈与左母线之间必须要有触点。

978-7-111-45203-4-Chapter01-15.jpg(www.xing528.com)

图1.4-1 梯形图按“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绘制

2)在每一逻辑行中,串联触点多的支路应放在上方。如果将串联触点多的支路放在下方,则语句增多、程序变长,如图1.4-2所示。

在每个逻辑行中,并联触点多的电路应放在左方。如果将并联触点多的电路放在右方,则语句增多、程序变长,如图1.4-3所示。

978-7-111-45203-4-Chapter01-16.jpg

图1.4-2 串联触点多的支路应放在上方

a)合理 b)不合理

978-7-111-45203-4-Chapter01-17.jpg

图1.4-3 并联触点多的支路应放在左方

3)梯形图中的触点应画在水平支路上,不应画在垂直支路上。梯形图中,不允许一个触点上有双向“电流”通过。如图1.4-4a所示,触点5上有双向“电流”通过,该梯形图不可编程。对于这样的梯形图,应根据其逻辑功能做适当的等效变换,如图1.4-4b所示,再将其简化成为图1.4-4c。

978-7-111-45203-4-Chapter01-18.jpg

图1.4-4 不允许一个触点上有双向“电流”通过

a)不允许 b)等效变换 c)合理

4)在梯形图中,如果两个逻辑行之间互有牵连,逻辑关系又不清晰,应将梯形图进行变换,以便编程。如图1.4-5a所示。梯形图可变换为图1.4-5b所示梯形图。

978-7-111-45203-4-Chapter01-19.jpg

图1.4-5 变换

a)逻辑关系不清晰的梯形图 b)变换后的梯形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