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流程及标准化制度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流程及标准化制度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工作制度。“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的政策依据,并提供政策导向。之后由县、市、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进行初审、复审、现场检査、产地环境检测与评估,最后作出终审结论。根据《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认证过程包括认证申请、初审、复审、终审和颁证等环节符合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流程及标准化制度

按照农业部作出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部署,我国在农产品认证方面主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者简称“三品”认证)。

1.无公害食品认证

无公害食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依据国家认证认可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程序,按照无公害食品标准,对未经加工或初加工食用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全程审査验证,向评定合格的农产品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活动。无公害农产品,也就是安全农产品,或者说是在安全方面合格的农产品,是农产品上市销售的基本准入条件。

为解决我国食品基本质量安全问题,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于2001年4月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于2003年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统一监督(五统一)”的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3年以来,无公害农产品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总量规模,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目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已经不仅仅是促进农户、企业和其他组织提高生产与管理水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竞争力的可靠方式和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了国家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规范市场行为、指导消费、促进对外贸易、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性选择。

无公害食品认证的产品主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其产品质量必须达到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也就是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目的是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属于政府推动的公益性认证,不收取费用,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工作制度。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三个重点环节控制危害因素,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无公害食品认证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模式,遵循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指导思想,打破过去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行业、分环节管理的做法,强调以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以产品管理为主线,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以保证最终产品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府监督管理行为,产地认定主要解决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检査监督行为;产品认证主要解决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是对管理成效的确认,包括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査及产品的准入检测等方面。

2.无公害食品认证依据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制度所遵循的法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的政策依据,并提供政策导向。《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业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令第12号)是全面规范农产品认定认证、监督管理的法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农业部与国家认监委联合公告第231号)规范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印制、使用、管理等工作。《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农业部与国家认监委联合公告第264号)规范了认定认证工作的行为。其他关于检测机构、检査员、现场检查、复查换证、检测抽样等都有相应制度文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框架如图5-1所示。

图5-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框架

3.无公害食品认证的标准依据

无公害食品标准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技术依据和基础,是判定无公害农产品的尺度。为了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按照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树立标准一致的无公害农产品形象,农业部针对无公害农产品组织制定了包括产品标准、产地环境条件、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技术规范、认证管理技术规范在内的无公害食品系列标准,标准系列号为NY5000。截至2006年年底,农业部共制定395项无公害食品标准,现行有效的有281项,其中产品标准127项,产地环境标准20项,投入品使用准则7项,生产管理技术规范105项,加工技术规程10项,认证管理技术规范12项,初步形成了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6](www.xing528.com)

无公害食品标准贯穿了生产、销售全过程的所有关键控制环节,基本覆盖了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在内90%的农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检测、认证和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我国农产品优质品牌、增强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范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无公害食品认证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由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公告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明确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承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根据自身职能,为满足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组织机构。中心内设办公室、技术处、审核处、监督处4个处室,下设种植业产品、畜牧业产品、渔业产品3个分中心。

5.无公害食品认证的程序要求

(1)产地认定程序。首先由申请人提出产地认定申请。申请人应具备产地申请的相应条件,并要提交申请书、产地环境状况、质量控制措施等材料。之后由县、市、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进行初审、复审、现场检査、产地环境检测与评估,最后作出终审结论。符合条件的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地证书有效期3年。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如图5-2所示。

图5-2 无公害食品产地认定审查流程

(2)产品认证程序。个人和单位都可以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的产地应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同时产品应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范围内(2006年的产品目录共有815个)。根据《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认证过程包括认证申请、初审、复审、终审(又称专家评审)和颁证等环节符合条件,并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产品证书有效期3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如图5-3所示。

获证产地和产品在3年有效期满后,如需继续使用产地认定证书或产品认证证书,应按规定提出复查换证申请,经确认合格即可换发新的证书。此外,为方便申请人、提高工作效率,2006年开始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工作,即将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在程序上合二为一,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申报材料合为一套,认定认证审查合并进行,改变单品种独立申报为同一产地、同一申请人多品种一次性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流程如图5-4所示。

6.无公害食品认证的现状

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累计认定无公害食品产地30255个,其中种植业产地21701个,面积规模2327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7.9%(总面积按1.3亿公顷计算);畜牧业产地5188个,养殖规模2.75亿头(只、羽),渔业产地3366个,面积达216万公顷。全国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3636个,获证单位14806个,产品总量1.44亿吨,其中种植业产品17996个,畜牧业产品2484个,渔业产品3156个。[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