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掌控作业技术准备状态?

如何掌控作业技术准备状态?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业技术准备状态的控制,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的工作。发包人提供的工程信息和资料。发包人条件、相关市场、自然和社会条件、现场条件的分析。

如何掌控作业技术准备状态?

所谓技术准备,是指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在正式开展作业技术活动前,是否按预先计划的安排落实到位的状况,包括配置的人员、材料、机具、场所环境、通风、照明、安全设施等。

作业技术准备状态的控制,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的工作。

(一)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在工程正式组织施工之前,为了使施工单位熟悉设计图纸、了解工程特点和设计意图,以及对关键工程部分的质量要求,减少图纸的差错,提高工程质量,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应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组织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

1.监理工程师参加设计交底应着重了解的内容

(1)有关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方面。

(2)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如规划、环保农业交通、旅游等)对本工程的要求、设计单位采用的主要设计标准、市场供应的建筑材料情况等。

(3)设计意图方面。诸如设计思想、设计方案比选的情况、基础开挖及基础处理方案、结构设计意图、设备安装和调试要求、施工进度与工期安排等。

(4)施工应注意事项方面。如基础处理的要求、对建筑材料方面的要求、主体工程设计中采用新结构或新工艺对施工提出的要求、为实现进度安排而应采用的施工组织和技术保证措施等。

2.施工图纸的会审

施工图是工程施工的直接依据,为了使施工承包单位充分了解工程特点、设计要求,减少图纸的差错,确保工程质量,减少工程变更,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施工承包单位做好施工图的会审工作。

施工图纸会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图纸合法性的认定。施工图纸是否经设计单位正式签署,是否按规定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是否得到建设单位的同意。

(2)图纸与说明书是否齐全,如分期出图,图纸供应是否满足需要。

(3)地下构筑物、障碍物、管线是否探明并标注清楚。

(4)图纸中有无遗漏、差错或相互矛盾之处,例如:漏画螺栓孔、漏列钢筋明细表;尺寸标注有错误平面图与相应的剖面图相同部位的标高不一致;工艺管道、电气线路、设备装置等是否相互干扰、矛盾。图纸的表示方法是否清楚和符合标准,例如:对预埋件、预留孔的表示以及钢筋构造要求是否清楚等。

(5)地质及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是否充分、可靠,地形、地貌与现场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6)所需材料的来源有无保证,能否替代;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有无问题。

(7)所提出的施工工艺、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存在不便于施工之处,能否保证质量要求。

(8)施工图或说明书中所涉及的各种标准、图册、规范、规程等承包单位是否具备。

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求承包单位以书面形式提出,在设计单位以书面形式进行解释或确认后才能进行施工。见表5-1。

表5-1图纸会审记录

(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

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包括两种:一种是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大纲,是由企业管理层在投标之前编制的,旨在作为投标依据,满足投标文件要求及签订合同要求的管理规划文件;另一种是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是由项目经理在开工之前主持编制的,旨在指导施工项目实施阶段管理的计划文件。

两种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比较见表5-2。

表5-2 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大纲与实施规划的比较

(三)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大纲

1.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大纲的编制依据

(1)招标文件及发包人对招标文件的解释。

(2)企业对招标文件的分析研究结果。

(3)工程现场情况。

(4)发包人提供的工程信息和资料。

(5)有关竞争对手、市场资源的信息。

(6)企业决策层的投标决策意见。

2.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大纲的内容

(1)项目概况描述。根据投标文件提供的情况对项目产品的构成、工程特征、使用功能、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建设意义的综合描述。

(2)项目实施条件分析。发包人条件、相关市场、自然和社会条件、现场条件的分析。

(3)管理目标描述施工合同要求的目标,承包人自己对项目的规划目标。

(4)拟定项目组织结构。其中包括:拟定选派的项目经理,拟定建立的项目经理部部门设置及主要成员等。

(5)质量目标规划和施工方案。其中包括:招标文件(或发包人)要求的质量目标及其分解,保证质量目标实现的主要技术组织措施,工程施工程序,重点单位工程或重点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拟采用的施工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拟选用的主要施工机械

(6)工期目标规划和施工总进度计划。其中包括:招标文件(或发包人)的总工期目标及其分解,主要的里程碑事件及主要施工活动的进度计划安排,施工进度计划表,保证进度目标实现的措施。

(7)成本目标规划。其中包括:总成本目标和总造价目标,主要成本项目及成本目标分解,人工及主要材料用量,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技术措施。

(8)安全目标规划。其中包括:安全责任目标,施工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安全技术组织措施。专业性较强的施工项目,应当编制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及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9)项目风险管理规划。其中包括: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施工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作出预测,采取相应对策措施,风险管理的主要原则。

(10)项目现场管理规划和施工平面图。其中包括:施工现场情况描述,施工现场平面特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原则,施工现场管理目标和管理原则,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技术组织措施,施工平面图及其说明。

(11)投标及签订施工合同规划。其中包括:投标和签订合同的总体策略,工作原则,投标小组组成,签订合同谈判组成员,谈判安排,投标和签订合同的总体计划安排。

(12)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规划。

(四)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

1.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编制依据

(1)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大纲。

(2)《施工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

(3)施工合同及相关文件。

(4)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管理水平。

(5)施工项目经理部掌握的有关信息。

2.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内容

(1)工程概况。

1)工程特点。

2)建设地点特征。

3)施工条件。

4)项目管理特点及总体要求。

(2)施工部署。

1)该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及安全总目标。

2)拟定投入的最高人数和平均人数。

3)分包规划,劳动力规划,材料供应规划,机械设备供应规划。

4)施工程序。

5)项目管理总体安排,包括:组织、制度、控制、协调、总结分析与考核。

(3)施工方案。

1)施工流向和施工顺序。

2)施工段划分。

3)施工方法和施工项目机械选择。

4)安全施工设计。

(4)施工进度计划。建设项目应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应编制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内容均按有关规定确定。

(5)资源供应计划。

1)劳动力供应计划。

2)主要材料和周转材料供应计划。

3)机械设备供应计划。

4)预制品订货和供应计划。

5)大型工具、器具供应计划。

(6)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1)施工准备工作组织及时间安排。

2)技术准备。

3)施工现场准备。

4)作业队伍和管理人员的组织准备。

5)物资准备。

6)资金准备。

(7)施工平面图。

1)施工平面图说明,应有设计依据、设计说明、使用说明。

2)施工平面图,应有拟建工程各种临时设施,施工设施及图例。(www.xing528.com)

3)施工平面图管理规划。

(8)施工技术组织措施计划。

1)保证质量目标的措施。

2)保证进度目标的措施。

3)保证安全目标的措施。

4)保证成本目标的措施。

5)季节施工的措施。

6)保护环境的措施。

7)文明施工措施。

(9)施工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1)风险因素识别一览表。

2)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及损失值估计。

3)风险管理重点。

4)风险防范对策。

5)风险管理责任。

(10)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1)技术经济指标。总工期;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达到的质量标准、单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质量水平;总造价和总成本、单位工程造价和成本、成本降低率;总用工量、平均人数、高峰人数、劳动力不均衡系数、单位面积(产值)的用工;主要材料消耗量及节约量;主要大型机械使用数量、台班量及利用率。

2)对以上指标的水平高低作出分析和评价。

3)针对实施难点提出对策。

(五)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审查

1.审查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掌握的原则

(1)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查和批准应符合规定的程序。

(2)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国家的技术政策,充分考虑承包合同规定的条件、施工现场条件及法规条件的要求,突出“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

(3)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承包单位是否了解并掌握了本工程的特点及难点,施工条件是否分析充分。

(4)施工组织设计的可操作性。承包单位是否有能力执行并保证工期和质量目标;该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切实可行。

(5)技术方案的先进性。施工组织设计采用的技术方案和措施是否先进适用,技术是否成熟。

(6)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体系,质量保证措施是否健全且切实可行。

(7)安全、环保、文明施工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并符合有关规定。

(8)在满足合同和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应尊重承包单位的自主技术决策和管理决策。

2.施工企业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

(1)施工项目经理组织编制完成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文件至签字后报企业主管领导审批签字。

(2)监理工程师对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持有不同意见,可协商后由项目经理主持修改。

(3)在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实施前应按专业和各子项目进行交流,并落实执行责任。

(4)在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执行过程中,应进行检查、协调和调整,保证规划目标的完成。

(5)施工项目管理结束后,必须对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编制、执行的经验和问题作出全面总结、分析,连同规划文件一同作为企业档案资料保存。

3.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

(1)在工程项目开工前约定的时间内,承包单位必须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及内部自审批准工作,填写《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报送监理机构。

(2)总监理工程师在约定的时间内,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提出意见后,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核签认。需要承包单位修改时,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书面意见,退回承包单位修改后再报审,总监理工程师重新审查。

(3)已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监理机构报送建设单位。

(4)承包单位应按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组织施工。如需对其内容作较大的变更,应在实施前将变更内容书面报项目监理机构审核。

(5)规模大,结构复杂或属新结构、特种结构的工程,项目监理机构对施工组织设计审查后,还应报送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后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必要时与建设单位协商,组织有关专业部门和有关专家会审。

(6)规模大,工艺复杂的工程、群体工程或分期出图的工程,经建设单位批准可分阶段报审施工组织设计;技术复杂或采用新技术的分项、分部工程,承包单位还应编制该分项、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报项目监理机构审查(见表5-3)。

表5-3 施工技术方案报审表

注:由施工单位呈报三份,审批后监理工程师代表、监理工程师各一份,退施工单位一份。

(六)施工质量控制计划

1.质量控制计划的概念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计划是指确定施工项目的质量目标和如何达到这些质量目标所规定必要的作业过程、专门的质量措施和资源等工作。

2.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主要内容

(1)编制依据。

(2)项目概述。

(3)质量目标。

(4)组织机构。

(5)质量控制点设置。

(6)质量控制及管理组织协调的系统描述。

(7)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施工过程、服务、检验和试验程序及与其相关的支持性文件。

(8)确定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及作业指导书

(9)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要求。

(10)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程序。

3.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编制的依据

(1)工程承包合同、设计文件。

(2)施工企业的《质量手册》及相应的程序文件。

(3)施工操作规程、规范及作业指导书。

(4)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条例及法规。

(6)安全施工管理条例等。

4.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要求

施工项目质量计划应由项目经理主持编制。其编制要求包括如下内容。

(1)质量控制点的设置。质量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控制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是保证达到施工质量要求的必要前提,监理工程师在拟定质量控制工作计划时,应予以详细的考虑,并以制度来保证落实。对于质量控制点,一般要事先分析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再针对原因制定对策和措施进行预控。

承包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列出质量控制点明细表,表中详细地列出各质量控制点的名称或控制内容、检验标准及方法等,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

质量控制点的对象涉及面广,它可能是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结构部位,可能是影响质量的关键工序、操作或某一环节。总之,不论是结构部位、影响质量的关键工序、操作、施工顺序、技术、材料、机械、自然条件、施工环境等均可作为质量控制点来控制。概括地说,应当选择那些保证质量难度大的、对质量影响大的或者是发生质量问题时危害大的对象作为质量控制点。

1)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或环节以及隐蔽工程。例如:预应力结构的张拉工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架立。

2)施工中的薄弱环节,或质量不稳定的工序、部位或对象。例如:地下防水层施工。

3)对后续工程施工或对后续工序质量或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工序、部位或对象。例如预应力结构中的预应力钢筋质量、模板的支撑与固定等。

4)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部位或环节。

(2)质量目标。合同范围内的全部工程的所有使用功能符合设计(或更改)图纸要求。

(3)管理职责。项目经理是本工程实施的最高负责人,对工程符合设计和验收标准要求负责;对各阶段、各工号按期交工负责。

(4)资源供应。规定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的岗位任职标准及考核认定方法;规定进出人员的管理程序;规定人员进场培训的内容、考核、记录等;规定施工所需的临时设施、支持性服务手段、施工设备及通信设备等。

(5)工程项目实现过程策划。规定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项目质量的编制要点;规定重要施工过程的技术交底和质量策划要求;规定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策划要求;规定重要过程验收的准则

(6)业主提供的材料、机械设备等产品的过程控制。业主如何标识、控制其提供产品的质量;检查、检验、验证业主提供产品满足规定要求的方法;对不合格的处理办法。

(7)材料、机械、设备、劳务及试验等采购控制。对供方产品标准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选择、评估、评价和控制供方的方法;必要时对供方质量计划的要求及引用的质量计划;采购的法规要求;有可追溯性要求时,要明确追溯内容的形成、记录、标志的主要方法;需要的特殊质量保证证据。

(8)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隐蔽工程、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评、特殊要求的工程等必须作可追溯性记录,质量计划要对其可追溯性范围、程序、标识、所需记录及如何控制和分发这些记录等内容作出规定。

(9)施工工艺过程的控制。规定工程实施全过程各阶段的控制方案、措施、方法及特别要求等;规定工程实施过程需用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作为方案和措施必须遵循的办法;规定对隐蔽工程、特殊工程进行控制、检查、鉴定验收、中间交付的方法;规定工程实施过程需要使用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工具的技术和工作条件,运行方案,操作人员上岗条件和资格等内容,作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方式;规定对各分包单位项目上的工作表现及其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评估结果送交有关部门、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办法等,以此控制分包单位。

(10)搬运、贮存、包装、成品保护和交付过程的控制。规定工程实施过程在形成的半成品、成品保护方案、措施、交接方式等内容,作为保护半成品、成品的准则;规定工程期间交付、竣工交付、工程的收尾、维护、验评、后续工作处理的方案、措施,作为管理的控制方式;规定重要材料及工程设备的包装防护的方案及方法。

(11)安装和调试的过程控制。对于工程水、电、暖、电信、通风、机械设备等的安装、检测、调试、验评、交付、不合格的处置等内容规定方案、措施、方式。

(12)检验、试验和测量的过程控制。规定材料、构件、施工条件、结构形式在什么条件、什么时间必须进行检验、试验、复验,以验证是否符合质量和设计要求。

见证或试验的过程或部位时,要规定该过程或部位。见证或试验时间,如何按规定进行检验试验等内容。

(13)检验、试验、测量设备的过程控制。规定要在本工程项目上使用所有检验、试验、测量和计量设备的控制和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标识方法;设备校准的方法;标明、记录设备准状态的方法;明确哪些记录需要保存,以便一旦发现设备失准时,便确定以前的测试结果是否有效。

(14)不合格品的控制。编制工种、分项分部工程不合格产品出现的方案、措施,以及防止与合格之间发生混淆的标识和隔离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