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珍贵遗产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中国考古方面有汉代提花机的出土,在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先进的织机技术不断推动丝织物种类的增多与花样的完善,使中国的丝织品受到世界的推崇与喜爱。虽然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有织机的发明,但是在古代,中国的织机是相对完善和先进的,中国是织机史上最为丰富多彩和富有创造力的国度。我国先民在大约7000 年前就已开始使用原始织机。发展到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后200年),大量出现踏板织机和多综式提花机,我国当时的织机技术达到了世界的顶峰。经过丝绸之路的织造技术交流,唐代初期(约公元700年)已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束综提花机,并在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主要的纺织机器。目前,在中国考古方面有汉代提花机的出土(图3-28),在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3-28 根据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复原的模型手绘示意图(郑亚辉绘)

提花机是指将提花规律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利用提花规律的贮存来控制提花程序的织机。提花机是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提花技术是一种开口的技术,在织机上储存开口信息从而使织机织出不同的花纹。经过早期织机的探索后,人们先后发明了以综片和花本来贮存纹样信息,形成了多综式提花机和各类花本式提花机。

3.4.2.1 原始织机

最早的织机也叫腰机,用织布人席地而坐,卷布轴一端系在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手提综杆经纱形成梭口,用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原始腰机中开口是用手提开口杠或简单的综片完成的,只能织造简单的图案,并且布幅很窄。

在距今7000 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就已有原始织机的发现,但目前中国最为完整的原始腰机组合发现是距今4000 余年的杭州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共出土织机玉饰件3对6件(副),根据出土的构件可以组成一台完整的原始腰机(图3-29)。

图3-29 根据出土的织机玉饰件手绘示意图(郑亚辉绘)

3.4.2.2 多综多蹑织机

多综多蹑织机是世界上最早能控制织物经向图案循环的织机,有信息贮存和记忆功能,它利用踏板来控制提花的综杆,在织造一个纬向完全循环内一根经线可以同时穿入数片花综内,花纹的复杂程度决定了使用综杆数的多少,而综杆的多少又决定了踏板的数量。由于踏板的数量不能太多,综杆也就不能太多,因此织物的图案经向花回短。(www.xing528.com)

在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的提花丝织品中,其织物的图案宽度常达整个织物的门幅,但经向长度却不超过几厘米。战国织锦中的代表作湖北马山楚墓出土的舞人动物纹锦,从左到右图案纬向贯通全幅,但经向高度很小;另一件汉晋时期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较前一织锦晚了约400 年,但图案的特点依然没变。从织锦上织出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这11 个字来看,它的纬向循环还是通幅,经向循环依然很小。根据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分析,多综多蹑织机出现时期应该不晚于战国时期,虽然关于多综多蹑织机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三国志》在说到扶风马钧改机时对这种织机有过记载: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另外《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初陈宝光妻用一百二十蹑的织机织造散花绫,这里的蹑指的就是穿记录开口信息的纬线的综杆。

3.4.2.3 束综提花机

束综提花机分为大花楼织机和小花楼织机,花楼机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这种织机使用线制花本代替竹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织花纹开口不用综片,而是每组经线用线综牵吊,每梭所需提起的经线上的线综再另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织造时,由两人配合操作,一人(古时称挽花工)坐在花楼之上,口唱手拉,按提花纹样逐一提综开口,另一人(古时称织花工)脚踏地综,投梭打纬。这样,花纹的纬线循环可以大大增加,花样也可扩至很大,且更为丰富多彩。小花楼织机提花图案经向循环高度可达到30 厘米左右,到元代大花楼织机出现,因此基本上可以完成一件龙袍的整个图案循环的高度,图3-30为小花楼织机。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花本有一段十分经典的解释:“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秒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结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1]这种线制的花本到后来发展成贾卡提花机上的纹板,用打孔的纸板和钢针来控制织机的提花,打孔的位置不同,织出的图案也就不同。

图3-30 南京云锦博物馆内织工正在织云锦(刘娟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