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脂质体:药物包封与细胞摄取增强

脂质体:药物包封与细胞摄取增强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利用脂质体包封药物还能显著增强细胞摄取,延缓和克服耐药性。胆固醇与磷脂共同构成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基础物质,能够调节膜的流动性,故又被称为脂质体的“流动性缓冲剂”。

脂质体:药物包封与细胞摄取增强

一、概述

脂质体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囊泡,又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脂质体具有被动靶向性,经静脉给药后,可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而吞噬摄取,70%~80%浓集于肝、脾和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较丰富的器官中,是治疗肝炎、肝寄生虫、肝肿瘤和防止肿瘤扩散转移等疾病的理想药物载体,利用载体包封药物治疗以上疾病,可显著提高药物治疗指数、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另外,利用脂质体包封药物还能显著增强细胞摄取,延缓和克服耐药性。

(一)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脂质体由类脂质双分子层膜所构成,其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 nm。类脂质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胆固醇,而磷脂与胆固醇亦是共同构成细胞膜的基础物质。由于结构上类似生物膜,故脂质体又被称为“人工生物膜”。磷脂具有两亲性,结构中含有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均为亲水性基团,另外还有两个较长的烃基为疏水链。胆固醇亦属于两亲物质,其结构中亦具有疏水与亲水两种基团,其疏水性较亲水性强。

形成脂质体时,磷脂分子的两条疏水链指向内部,亲水基在膜的内、外两个表面上,构成一个双层封闭小室,小室中水溶液被磷脂双层包围而独立,磷脂双室形成泡囊又被水相介质分开。脂质体可以是单层的封闭双层结构,亦可以是多层的封闭双层结构。在电镜下,脂质体的外形常见有球形、椭圆形等,直径在几十纳米到几微米。

(二)脂质体的分类

凡由一层类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者,称为单室脂质体,它又分大单室脂质体,粒径在0.1~1 μm和小单室脂质体粒径0.02~0.08 μm,亦称为纳米脂质体。由多层类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在1~5μm。

(三)脂质体的特点

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药物脂质体进入体内可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而吞噬,主要聚集在肝、脾、肺、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因而可治疗肿瘤和防止肿瘤扩散转移,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

2.缓释性和长效性 许多药物在体内由于迅速代谢或排泄,故作用时间短。将药物包封成脂质体,可减少肾排泄和代谢,从而延长药物在血液和靶组织中的滞留时间,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从而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

3.降低药物毒性 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在肝、脾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较丰富的器官中集中,而使药物在心、肾中累积量比游离药物明显降低,从而降低药物的毒性。

4.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因脂质体是类似生物膜结构的泡囊,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损害和抑制作用,有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并可长时间吸附于靶细胞周围,使药物能充分向靶细胞组织渗透,脂质体也可通过融合进入细胞内,经溶酶体消化释放药物。

5.提高药物稳定性 脂质体的双层膜可以保护一些不稳定的药物,免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如青霉素G或V的钾盐,制成脂质体可提高药物稳定性与口服吸收效果。

二、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构成脂质体的膜材主要包括磷脂与胆固醇。

1.磷脂类 分为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两类。磷脂具有很强的两亲性分子的特性,每个磷脂分子由一个疏水性的尾部和一个亲水性的头部组成;两条脂肪酸链位于尾部,磷酸基团位于头部。天然磷脂主要有卵磷脂、脑磷脂和大豆磷脂;合成磷脂主要有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PPE)和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等,它们都属于氢化磷脂类,性质稳定,抗氧化性强,成品稳定。

2.胆固醇类 胆固醇类和磷脂一样属于两亲性物质,结构中具有疏水与亲水两种基团,但疏水性较亲水性强。胆固醇与磷脂共同构成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基础物质,能够调节膜的流动性,故又被称为脂质体的“流动性缓冲剂”。当温度低于相变温度时,胆固醇可增加膜的流动性,减少膜的有序排列;当高于相变温度时,可减少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有序排列。

三、脂质体的制备

1.薄膜分散法 该法是将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或其他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氯仿溶液在烧瓶中旋转蒸发,使磷脂和胆固醇在烧瓶内壁上形成薄膜,将磷酸盐缓冲液(水溶性药物溶于其中)加入上述烧瓶中不断搅拌,即得脂质体。

2.逆相蒸发法 系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中,加入待包封的药物水溶液进行短时超声,直至形成稳定W/O型乳状液,然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达到胶态后滴加缓冲液,旋转帮助器壁上的凝胶脱落,在减压下继续蒸发,制得水性混悬液,通过分离,除去未包入的游离药物,即得大多室脂质体。本法适合于包裹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活性物质。

本法的特点是包封的药物量大,体积包封率可大于超声波分散法30倍。适合于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如各种抗生素胰岛素、免疫球蛋白、碱性磷脂酶、核酸等。

3.冷冻干燥法 将磷脂经超声波高度分散于缓冲溶液中,加入冻结保护剂(甘露醇、葡萄糖海藻酸等),然后进行冷冻干燥。将此干燥物分散到含药物的缓冲盐溶液或其他水性介质中,即可形成脂质体。此法适合包封对热敏感的药物。

4.注入法 将磷脂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多采用乙醚、乙醇)中,将此药液经注射器缓缓注入于搅拌下的恒温(有机溶剂沸点以上温度)磷酸盐缓冲液(可含有水溶性药物)中,加完后,不断搅拌直至有机溶剂除尽为止,即制得大多室脂质体,其粒径较大,不可静脉注射,也可进一步处理得到单室脂质体。若再将脂质体混悬液通过高压乳匀机两次,则所得的成品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绝大多数在2 μm以下。

5.超声波分散法 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加至溶有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的有机溶剂中,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剂,残液经超声波处理,然后分离出脂质体,重新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即得。(www.xing528.com)

此外,制备脂质体的方法还有复乳法、熔融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法、离心法,前体脂质体法和钙融合法等。

四、脂质体的质量控制

1.有机溶剂残留量 脂质体在生产过程中易引入氯仿、二氯甲烷或乙醚等有机溶剂,故应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有关残留溶剂测定法进行检测。凡未规定限度者,可参考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否则应制定有害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方法与限度。

2.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脂质体的形态为封闭的多层囊状或多层圆球,其形态与粒径及其分布可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粒径小于2 μm时须用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镜)、电感应法(如Coulter计数器)、光感应法(如粒度分布测定仪)、激光散射法等测定,均应提供照片。

3.载药量或包封率 如果脂质体分散在液态介质中,应通过凝胶柱色谱法、离心法或透析法等分离脂质体后,分别测定介质和脂质体中的药量,按下式计算包封率:

4.突释效应或渗漏率 药物在脂质体中的情况一般有三种,即吸附、包入和嵌入。在体外释放试验时,表面吸附的药物会快速释放,称为突释效应。开始0.5 h内的释放量要求低于40%。若脂质体分散在液体介质中贮存,应检查渗漏率,可由式下式计算。

5.脂质体的氧化 脂质体的突出确定是所含磷脂容易氧化。在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混合物中,磷脂的氧化分为3个阶段:单个双键的偶合、氧化产物的形成和乙醛的形成及键断裂。各阶段氧化产物不同,氧化程度很难用一种方法评价。《中国药典》采用氧化指数为指标。

氧化指数的测定:氧化偶合后的磷脂在波长230 nm左右具有紫外吸收峰而有别于未氧化的磷脂。测定脂质体的卵磷脂时,其氧化指数应控制在0.2以下。

具体测定方法:将磷脂溶于无水乙醇配成一定浓度的澄明溶液,分别测定在波长233 nm和215 nm处的吸光度,由下式计算氧化指数。

氧化指数=A233nm/A215nm

6.药物体内分布的测定 常用体内分布试验来评价脂质体能否将药物导向靶组织。通常可以小鼠为受试对象,将脂质体静脉注射给药,测定不同时间血药浓度,并定时处死,剖取脏器组织,捣碎分离取样,以同剂量药物做对照,比较各组织的滞留量,进行动力学处理,以评价脂质体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7.其他要求 脂质体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分别符合有关制剂通则(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眼用制剂、鼻用制剂、贴剂、气雾剂等)的规定。若脂质体制成缓释、控释、迟释制剂,则应符合缓释、控释、迟释制剂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9013)〕的要求。

五、典型处方分析

例 盐酸小檗碱脂质体

【处方】注射用大豆卵磷脂0.6 g;胆固醇0.2 g;盐酸小檗碱30 mg;磷酸盐缓冲液(pH约5.7)适量

【制法】按处方量称取磷脂、胆固醇,置于100 mL烧瓶中,加入无水乙醇2~3 mL,65~70℃水浴中,搅拌使溶解,于旋转蒸发仪上旋转,使磷脂的乙醇液在壁上成膜,减压除乙醇,制备磷脂膜。另称取适量的盐酸小檗碱,用磷酸盐缓冲液配成1 mg/mL浓度的溶液,预热至65~70℃,加至含有磷脂膜的烧瓶中,在65~70℃水浴中水化10~20 min。取出脂质体混悬液于烧杯中,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室温,搅拌一段时间,即得。

【分析】

(1)该案例是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盐酸小檗碱脂质体。

(2)磷脂和胆固醇的乙醇溶液应澄清,不能在水浴中放置过长时间,磷脂和胆固醇形成的薄膜应尽量薄。

(3)65~70℃水浴中搅拌水化时,一定要充分保证所有脂质水化,不得存在脂质体。

岗位对接】

本项目主要介绍了目前较新的制剂技术,通过本项目内容的学习,掌握固体分散技术、β-环糊精包合技术及微型包囊技术等基本操作方法,并将本项目理论应用于解决药物溶解度、溶解速度、缓控释需求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