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道变迁及潮汐影响分析

河道变迁及潮汐影响分析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是突发性海洋高潮,如台风引起的风暴潮,这种事件在该地区的滨海地区屡见不鲜。但夷亭毕竟距海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潮流要到达或越过夷亭,必须借助较大的通海河流作为通道,这是潮汐到达并越过夷亭的第二个条件,这条河就是浏河。在诸多环境条件的限制下,潮汐不过夷亭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与之相应的,潮过夷亭的现象在此时出现。

河道变迁及潮汐影响分析

在这句流传久远的谶语中,夷亭作为重要的地名位置参照,其位置非常重要。夷亭又作唯亭,或作潍亭,位于苏州城东30余里,距昆山县城西35里,属于长洲县。“阖闾十年(前505)东夷侵逼吴境,下营于此,因名之”[86]。夷亭的位置距海约85里(按前述王行所记计算),但这一距离并不遥远。[87]从形成原因上来看,潮汐要越过夷亭,需要满足两大条件。一是活跃的海洋潮汐活动。一般是突发性海洋高潮,如台风引起的风暴潮,这种事件在该地区的滨海地区屡见不鲜。事实上,几乎每次潮过夷亭都与海洋异常活动有关;也有可能是由亢旱径流减弱导致的海水倒灌,如宋代黄由应谶时,“己亥庚子,连岁大旱,咸卤之水果至昆山境上所谓夷亭末地,是时黄由魁天下”[88]。但夷亭毕竟距海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潮流要到达或越过夷亭,必须借助较大的通海河流作为通道,这是潮汐到达并越过夷亭的第二个条件,这条河就是浏河。

浏河通常被认为是古代的娄江,俗呼为刘家港。娄江是所谓的《禹贡》三江(松江、娄江、东江)之一,东晋庾仲初《扬都赋》云:“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者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也。”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三江:“三江者,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淞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于其分处号三江口。”[89]但从唐宋时期的文献来看,三江之中只有吴淞江一江通水便利,东江已经无迹可寻。娄江所流经的夷亭所属的昆山地区,并不存在像后世的浏河这样的大河,仅有少数较小的港浦达江通海。因此,潮流主要是沿吴淞江而深入内地的,最远可到达苏州附近。唐代陆龟蒙隐居于苏州甪直,曾写道:“余耕稼所在松江南旁田庐门外,有沟通浦,溆而朝夕之潮至焉,天弗雨则轧而留之,用以涤濯灌溉,及物之功甚巨。”[90]甪直距离夷亭不远,因此,潮汐能否越过夷亭,除了与潮汐活动有关外,主要决定于河道的通塞。

从宋人的记述来看,在苏州与昆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南接吴淞江,北临阳澄湖群,处于丰水的湖沼状态。丘与权《至和塘记》记道:“吴城东,距昆山县七十里,俗谓之昆山塘。北纳阳城湖,南吐松江。由堤防之不立,故风波相凭以驰突,废民田以潴鱼鳖。其民病赋入之侵蟊,相从以逋徙。奸人缘之,以邀劫行旅,通盐杠以自利,吏莫能禁。父老相传,自唐至今三百余年,欲有营作,而弗克也。”沈括亦记载道:“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91]这些记载,充分显示了当地的环境状态。

这种环境下,潮汐在沿江上溯时能量逐渐损失,同时分散涌入众多塘浦支流,在遇到较大面积的水面时,能量被消融殆尽;从考古情况来看,夷亭地区虽有纵浦通于吴淞江,但在纵浦之上建有水闸,限制了潮汐能量的扩散,“初治河至唯亭,得古闸,用柏合抱以为楹,盖古渠况。今深数尺,设闸者以限松江之潮势耳”[92]。在诸多环境条件的限制下,潮汐不过夷亭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

潮汐不过夷亭的现象从北宋中期开始有所变化,首先是至和塘的成形。“本朝(北宋)至道、皇祐中,尝议兴修,不果。”[93]至和二年(1055)知县钱公纪最终将其修治成塘,遂以年号名塘。当时修筑的只是从苏州娄门至昆山县之间的河道,昆山以东通海的通道不详。但在此之前,张纶、范仲淹等人均修治过昆山方向通海诸港浦,其下游当是与这些港浦连通而通彻大海。至和塘初修成时的河道规模并不大,“深五尺,广六十尺”,与郏亶所记的塘浦体系相比,只相当于一条普通港浦。且由于后期的河道维护不利,“虽至和塘旧迹尚存,奈何修治之功不加,故狐鼠凭恃,乘其干涸,拦截作坝,遇有负载,邀阻四出,非复由行之旧”[94]。河道出现了退化现象,但并未湮塞,在北宋一代,经李复圭、关访、魏峻、李傅等人先后修治,河道维持不断。至南宋偏安江南,但加强了对太湖东北方向昆山地区通江诸浦的治理,刘家港一带的河道开始不断发育。加之两宋时期是一个高海平面期,海洋活动频繁[95],对应状元谶的淳熙年间有多次风暴潮活动,影响非常大,甚至将穹窿山的山石都被移动了位置。与之相应的,潮过夷亭的现象在此时出现。当地方志记载当时的潮汐现象:“海潮一日夜两至,唐世可至苏州府城。宋时不及昆山,绍兴中始至县郭,已(而)遂过夷亭。”[96]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重合,恰恰验证谶语的灵验。

与之相对,从北宋开始,吴淞江的出水条件却日益恶化,“所谓吴淞江者,顾江自湖口,距海不远,有潮泥填淤反土之患;湖田膏腴,往往为民所围占,而与水争尺寸之利,所以松江日隘”[97]。北宋郏侨讲:“吴松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旧地方志载唐时河口阔达二十里,北宋时尚阔九里,元代最狭处犹广二里。至元末明初,淤垫加速,江尾几已淤成平陆。“吴松江西自道合浦,东至河沙汇,约长六十余里之间,元阔六七里,或三二里。目今两岸涨沙,将与岸平。其中虽有江洪水流,止阔三二十步,水深不过二三尺。”[98]整个吴淞江河道的淤塞情况已经非常严重。

面对吴淞江的这种淤废状况,元代周文英大胆提出放弃吴淞江,转向于东北方向的刘家港等处,“某今弃吴松江东南涂涨之地,姑置勿论,而专意于江之东北刘家港、白茅浦等处,追寻水脉,开浚入海者。盖刘家港即古娄江,三江之一也”[99]。元代虽然仍有整治吴淞江的举动,但这一水利设想已经有所实施。至元二十四年(1287),朱清领导开浚河道,“自(苏州)娄门导水曰娄江以入于海,粗得水势顺下,不致甚害”[100]。经过治理后的刘家港“浸润而流,迅不受淤”,当地方志记载道:“太仓塘,在昆山。自具塘桥至周泾出海。(宋)时湮洪,潮汐不通。至元时,娄港不浚自深,日往月来,不数年间,朝夕两汛可容万斛之舟。于是宣慰朱清自淮而浙创开海道漕运,每岁粮船必由此入海。”[101]元代年运量高达三百万石的海运正是从这里起航,运往大都。由此,浏河的河道得到发育,“凡海船之市易往来者,必由刘家河泊州之张泾关,过昆山,抵郡城(苏州)之娄门”,当时“刘家河至南薰关筑长堤三十余里,名楼列市,番贾如归”[102],刘河口成为著名的“六国码头”。元末的战乱割据,水利也被荒废:“张士诚据郡城,畏海盗(方国珍)之扰,遂塞至和塘尾,以障海潮。开九曲河,仅通太仓东门。于是半泾、陈泾、古塘等港俱塞,涨以为平陆田畴,无潮汐之利,市民无贩海之资矣。”[103]但这种状况时间非常短暂,局势稳定之后,河道很快恢复。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据有江浙地区后,实行保境自守,“浚刘家港及白茆”,河道又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河流宽广,潮汐通利,只是由于元代科举不兴,因此状元谶语也无人提及。

至明初,吴淞江已经难以为继,夏原吉实地考察后认为:“自吴江长桥至夏驾浦约一百二十余里,虽云通流,多有浅狭之处;自夏驾浦抵上海县南跄浦口一百三十余里,湖沙渐涨,潮汐沙壅障,茭芦丛生,已成平陆。”而“嘉定之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常熟之白茅港径入大江,皆系大川”。因此,夏原吉确定其治水措施为:“浚吴淞江南北两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茅二港,使直注江海”[104]。同时,“自昆山下界浦掣吴淞江之水北达娄江,挑嘉定县四顾浦,南引吴淞江水,北贯吴塘,亦由娄江入海”[105]。这就是太湖水利史上著名的“掣淞入浏”,由于这一措施,“娄江始并吴淞江之水而势滋大”,浏河清水来量增加,水流迅急,郑和西洋时将其港口基地定在浏河口显然也是利用了这一自然条件。在之后的200余年间,浏河虽然有所淤塞,河形变化甚大;但经过历朝不断修治,浏河基本上保持了广阔通利的局面;虽有一些疏浚,但浚治浏河本身的工程很少,多是疏导夏驾、大驾等入浏纵浦,如嘉靖年间的吕光洵奏称:“惟二江颇通,一曰黄浦,一曰刘家河。”清初顾士琏记载明末天启四年(1624)时,刘家港仍相当宽广,“阔者一二里,狭者亦不下百丈”,该年江南地区大水,“终以河阔,水去甚速”。当地人称:“宋时水莫大于吴淞,明时水莫大于娄江。”可见其河流的通利状况。但掣淞入浏使得吴淞江的水量大部分通过新洋江、夏驾浦等改入浏河,浏河在事实上成为了吴淞江的分流,而潮汐上溯时大多由于分流而力量减弱,“下驾浦、新洋江二河与吴淞江交会之处,横引江水斜趋娄江,以致吴淞水弱,不能冲激污泥,抑且二河通引浑潮,倒流入江,与江下流日相抵撞,易成淤积”[106]。不同方向的来潮力量互相抵消,潮流很难到达夷亭,这也是为何明初浏河虽然通利,却无人应谶之由。直到后来,当地在此二处创建了石闸,使潮流“一线上溯”,越过夷亭。(www.xing528.com)

至明末,浏河河道有所淤废,但很快在清初康熙年间由知州白登明等重新疏浚,后康熙、雍正乾隆各朝均加以疏浚,使之重得通利。“刘港潮头”成为太仓地区重要的胜景,潮过夷亭成为常见现象:“刘口之潮,朔望大汛,漫过唯亭。于八月间海潮更大,苏郡新、昆老幼妇女于十七、(十)八、(十)九日,群聚新洋江塔前观潮,谓之迎潮会。乡人筑问潮馆于塔旁,彩旗金鼓各舁,神像汇集于此,游船如蚁,笙箫鼓乐,十番百戏,晓夜不绝。盖刘口海潮涌至玉柱塔前,西迎娄江之水,南迎新洋港、吴淞之水,北迎巴城、阳城之水,四水汇激,无风生浪,至夜月东升,如万道金龙戏舞塔前,为娄江一大观。”[107]正是在浏河河道通利这一环境背景下,明清两代已经流传数百年的状元谶反而显得更加灵验了。

但随着水利环境的变化,潮过夷亭现象越来越难出现并最终消失,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江口地区水利形势的变化。自明代中期以来,长江河口的河势发生变化,由于崇明岛的形成,长江干流开始向南支转移,由此导致南岸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河岸崩塌现象。“(太仓)州滨海为利固大。而为害亦大。盖海水汹涌,沙岸崩圮,沧桑之变,岁且有之。故老相传,天妃宫已三迁矣,每造黄册必开除坍海若干。”[108]清初顾士琏记载道:“刘河口海塘,至明末塘基坍入半海,张家行镇漂没,沿海棉稻岁遭淹浥。至顺治十三四年间,坍逼刘河南城基,殆不可守,今督抚按议迁堡城。”按此计算,自明嘉靖至清顺治的90余年间,有约三里半的河岸崩坍入海,崩坍速度平均每年19米,崩岸段沿岸水深,通常可达30~50米。[109]如此大规模的崩岸是当时的护岸工程技术所难以治理的,时人只能通过不断修筑海塘来作消极防御,这严重影响到浏河口的水利形势。

同时,掣淞入浏导致浏河的排水负担过大,反而加重了江南地区的水灾,“三江塞二,而以全湖东注之水,独归于刘家港,其势渐不能容,日积月累,行复如二江患矣”[110]。吕光洵评价道:“近年以来,纵浦横塘多湮塞不治,惟二江颇通,一曰黄浦,一曰刘家河。然太湖诸水源多而势盛,二江不足以泄之,而冈陇支河,又多壅绝,无以资灌溉,于是高下俱病而岁常告灾。”[111]因此从天顺二年(1458)至隆庆三年(1569),朝廷对夏驾浦以下的吴淞江河道先后进行了六次疏浚,使其河道有所恢复。同时黄浦江水系也在不断发育,这就使得浏河的河道出现了退化现象。至明末,浏河的淤塞已经非常严重,但屡塞屡浚。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庄有恭言道:“浏河古之娄江也,今河形大非昔比,舟楫往来,必舣舟待潮。昆山外濠为娄江正道,浅狭特甚,苏州之娄门外江面仅宽四五丈。”[112]浏河之状况可见一斑。“自淤塞以来,贱壤变为斥卤”,延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情况变得更加严重:“浚吴淞江而不及娄江,水益南注,北条重困。干河既塞,支港随之。现在镇属东境,稻田大半改种棉花,民力倍形拮据。”[113]

更为严重的是浑潮泥沙对河道的淤塞。早在宋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潮水挟带的泥沙淤塞河道。明清时由于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开发导致水土流失日益加重,加之黄河长期南泛,长江口地区潮水的泥沙含量增大,人们称之为“浑潮”,“江南并海之河江港汊通潮汐者,土人谓之浑潮。来一日,泥加一箬叶厚。故河港常须疏浚,不然淤塞不通舟楫,旋成平陆,不能备旱涝矣”[114]。事实上早在明初,浏河就已经有所淤塞,明永乐三年郑和下西洋时,由于浏河航运条件不佳,崇明在一定程度取代了其地位,“永乐三年,太监郑和下西洋,海船二百八艘集崇明;二十二年八月诏下西洋诸船悉停止。船大难进浏河,复泊崇明”[115]。之后其形势愈发严重:“然湖水自西下,而海潮自东来,清流每不胜浊泥之滓,不可一日而不浚。百年以来水土之政不修,人力懈于疏导,驯至潮泥填淤,反土又河。浚地漘衍沃,豪民往往围占为田,与水争尺寸之壤,此以河流涓涓,日就湮塞。”[116]正因为明末清初这段时间浏河淤塞严重,所以虽然顺治、康熙年间苏州地区出了不少状元,却无人应此谶语。

受浑潮的影响,浏河的河道发生了巨大变化,河道曲流发育迅速,形成了著名的浏河三大湾:

按从前刘河故道,吴家坟至十八港,仅三里许。后来改从老虎湾、历公塘、袁家诸湾,潆洄缭曲,约二十里。据绅耆佥称,潮水冲击,故纡曲以杀其势。但水道既曲,则潮之逆流而上者,其势固缓,而清水之顺流而下者,其势亦缓,缓则沙停,停则河淤。况潮汐往来,每日不过一二时,海口又有闸座抵御,乃求一二时潮水缓来,不计及八九时清水之不能速去,咽喉一哽,上下皆病,易淤之故,实由于此。……太仓东境海口一带,地形本高于腹内。自明季以来,口门突涨阴沙,现在舟抵崇明,不能对渡。必绕北数里,以避此沙,犹时有胶浅者。向无涨沙横亘,潮汐往来畅顺,泥沙随潮来去,势急而不停积。自有此沙,则潮来时势高性急,越沙直进口门。及其退也,势平性缓,泥沙重浊,得缓即沉。而上源清水又不足以涤荡之,积久成淤,必然之势。[117]

而为了防御浑潮泥沙进入内河导致的淤塞,早在清康熙十年(1671),巡抚马祐就建闸于河口天妃宫,以后雍正、同治诸朝又不断重筑。“潮来则闭,潮退则开”,按时启闭,同时“建滚水涵洞石坝一道”,这一设施虽然使得潮沙不能冲入内河,却使之不断在河口沉积,同时清水不能冲刷潮沙,日积月累,使得河口段几乎淤废,水流多改为北走白茆,南下吴淞。上游来水的减少,清水之力不能冲涤潮沙,加上河口暗沙的存在,导致退潮流力量减弱,不能挟泥沙而出,浏河河道的淤塞日渐严重,最终导致完全淤塞。伴随着浏河河道的淤废,潮汐上溯的通道被阻断,潮过夷亭现象最终成为历史的陈迹。至道光年间,运河淤塞,林则徐、陶澍等创办海运,重浚浏河,成就了道光年间吴钟骏应验最后一次状元谶。至太平天国之后,江南地区受创甚重,地方无力再办水利,浏河也最终淤塞,成为普通的小港浦,潮汐无道可入,自然不过夷亭。随着1905年的科举废除,状元谶成为历史典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