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分析

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分析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质量管理学是研究和提示质量形成和实现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微观质量管理与宏观质量管理。因此,零缺陷质量管理是建立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执行标准和工作态度,已逐步发展并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控制图评价标准和统计判别原则,成为质量管理学科的新分支。

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分析

质量管理学是研究和提示质量形成和实现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微观质量管理与宏观质量管理。微观质量管理着重从企业、服务机构的角度,研究组织如何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宏观质量管理则着重从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角度,研究政府和社会如何对工厂、企业、服务机构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控制。由于质量、技术、管理密不可分,质量管理必须是质量、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所以质量管理也是管理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科学,涉及面十分广泛。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又从系统观点出发,在原有质量管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若干新理论。

1.质量保证理论

质量保证就是对产品的质量实行担保和保证。卖方市场中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质量保证。在买方市场形成初期,质量保证也只停留在恢复缺陷产品质量的包退、包修、包换水平,用户得到有限补偿。买方市场成熟后,质量保证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质量保证从传统的、只限于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供方向需方提供产品和服务本身的信誉,并要出示能够保证长期、稳定生产,满足需方要求的全面质量证据。

2.产品质量责任理论

为制止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保护消费者利益,必须进行质量监督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法规,从而形成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

3.质量经济学

从宏观角度看,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对实施质量政策的经济评价等。从微观角度看,质量经济学分析研究为获得一定的质量所投入的资源的经济效益,经济质量控制(Economical Quality Control,EQC)即属于这类内容,以德国的冯•考拉尼(Elart von Collani)为代表。其他如朱兰、费根堡姆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核算方法;美国麦尔斯(L.D.Miles)提出价值工程、价值分析的理论。质量经济学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和经济效益,但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开拓。

4.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质量精神、质量行为、质量价值观、质量道德观、质量形象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实物质量的总和,从质量道德观、质量价值观等方面约束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自觉的质量意识,质量文化的发展将会代表更高水平的全面质量管理。企业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企业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成熟程度,要从社会、文化、法律和社会心理等方面进行培育和建设,努力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质量文化。

5.质量管理与电子计算机的结合

应用电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r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把一个企业从市场调研、确定产量、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还有电子计算机集成质量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Quality System,CIQS)。随着网络发展,电子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将不单用于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还将用于整个经营系统中与质量有关的决策和控制,如质量并行工程(Quality Concurrent Engineering,QCE)和质量重建工程(Quality Reengineering,QR),这是质量管理在现场运行的未来发展模式,也是解决质量控制与自动控制如何结合的途径。(www.xing528.com)

6.质量诊断理论

质量诊断理论有可能与其他行业的诊断,如设备故障诊断、人体诊断等统一成为综合的诊断理论。传统的休哈特质量控制理论对于生产异常只能显示异常,但不能进行诊断。我国张公绪先生于1982年提出的质量诊断概念和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开辟了统计质量控制理论的新方向,从此SQC上升为统计过程控制与诊断(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and Diagnosis,SPCD)。自20世纪90年代起,SPCD又上升为统计过程控制、诊断与调整(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Diagnosis and Adjustment,SPCDA),国外称为算法的统计过程控制(Algorithmi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ASPC)。

7.柔性生产系统理论

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和自动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检验环节的集成化程度明显增加。质量控制与抽样检验理论将沿着多元化、小样本化、模糊化、柔性化等方向继续深入发展。自动生产、自动检测、自动判断以及自行反馈等集成化,具有很高的时效性,简化管理。统计过程控制的贯彻,销售服务的完善和工人自主管理活动的推广为在生产过程中推广无检验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此外,质量控制与抽样检验也可用统一的理论进行描述和处理。

8.质量改进理论与田口方法

质量改进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驱动力,是实施质量保证的有力手段。日本田口玄一发展出稳健性设计(Robot Design)方法,提高了日本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开发能力,成为质量改进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设计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时得到广泛应用。

9.质量功能展开理论

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日本赤尾洋二利用矩阵表将消费者的需求转化为所开发产品的规格要求,作为开发设计任何产品的第一步。例如,丹麦食品工业中的著名点心曲奇就用QFD进行设计。

10.零缺陷质量管理

美国军工企业在生产导弹时,提出零缺陷质量管理(Zero Defect Management,ZDM)概念,即所有生产过程都以零缺陷为质量标准,操作者都要做到第一次做就完全做对,并且制造业用6σ控制原则来替代3σ,使稳态不合格品率降低。因此,零缺陷质量管理是建立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执行标准和工作态度,已逐步发展并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控制图评价标准和统计判别原则,成为质量管理学科的新分支。对于大众食品的生产不可能采用零缺陷质量管理模式,但对航天食品必须要采用这种管理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