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步骤优化

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步骤优化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控机床误差补偿的主要步骤为误差源的分析和检测、误差综合数学模型的建立、误差元素的辨识和建模、误差补偿的执行和误差补偿效果的评价。数控机床误差元素的检测是误差建模及补偿的基础。数控机床具有几何误差、热误差、切削力引起的误差、刀具磨损引起的误差等众多误差元素,全面研究以上误差元素的检测原理和方法是进行误差元素建模及补偿的基础。

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步骤优化

数控机床误差补偿的主要步骤为误差源的分析和检测、误差综合数学模型的建立、误差元素的辨识和建模、误差补偿的执行和误差补偿效果的评价。

1.误差源的分析和检测

数控机床误差源的分析是从误差补偿的角度深入了解和分析机床误差及误差产生源,认识各误差环节及其形成机理,掌握误差的性质、产生规律和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并确切掌握各误差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对于热误差最好还要进行热变形模态分析,以获取表征机床温度场并用于机床热误差建模的关键温度点,为建立该误差的补偿模型做好准备。

数控机床误差元素的检测是误差建模及补偿的基础。数控机床具有几何误差、热误差、切削力引起的误差、刀具磨损引起的误差等众多误差元素,全面研究以上误差元素的检测原理和方法是进行误差元素建模及补偿的基础。不同的误差元素其检测原理和方法各不相同,几何误差通常由激光干涉仪、球杆仪、平面光栅等检测装置进行精密检测。为提高其检测效率,近年开发了机床空间体积误差的激光矢量多步法,该方法的优点是通过一次测量可获得12项误差元素。热误差的检测方法涉及温度传感器优化布置,而温度传感器在机床上的安装位置是误差补偿的主要障碍。在几乎所有应用的误差补偿系统中,温度传感器位置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经验和试凑的过程。它通常是先基于工程判断,在不同位置安装大量传感器,再采用统计相关分析来选出少量的温度传感器用于误差元素的建模。这种经验过程更像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选择适当的温度传感器位置就成为机床热误差精确建模的关键。试凑法还导致大量的时间和传感器的浪费,这些浪费的传感器并不用在最终的误差建模中。力误差的检测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是通过测力仪等检测装置直接检测机床在某方向的受力。间接测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建立电动机电流和切削力的关系,进而通过检测电动机电流来预测切削力。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床误差元素的检测正向着高效、高精度、智能化发展,为数控机床误差元素的检测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误差综合数学模型的建立

综合数学模型是进行误差检测及误差元素建模的关键。在机械加工中,机床加工精度最终是由机床上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决定的。机床上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移误差可用运动学建模技术来计算。早期的研究是用三角关系来推导几何误差模型;1977年开始用矢量表达法建立空间误差模型;近年来开发了标准齐次坐标变换方法,建立了几何和热误差两者的综合数学模型,用该方法可对非刚体误差进行补偿。

3.误差元素的辨识和建模

误差元素建模是在误差元素辨识与检测的基础上,依据误差综合数学模型,通过各种方法建立误差与自变量的数学关系的。常用的建模方法有最小二乘法回归法、神经网络法、正交试验设计法、正交多项式法、综合最小二乘法、模糊算法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各方法的基本思路都是建立误差目标函数并令目标函数取极值,从而得到误差模型的相关系数,区别是建模的过程和算法不同。当然,模型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因为运动学模型计算的最终位置和方向误差是基于机床的各个独立误差成分,因而需要精确和有效地辨识误差成分。误差辨识方法可以分为直接测量误差成分法和间接估计误差成分法。直接测量误差成分法是在机床不同的位置和温度分布条件下,使用诸如激光干涉仪或其他机械或光学方法来测量误差成分的。间接估计误差成分法是用诸如可伸缩式球杆仪等测量仪器测量机床上工件表面形状误差或最终误差的,而后基于运动学模型估计各误差元素。

直接测量误差元素更精确,更简单明了,但有时更耗时,甚至无法进行。间接估计误差元素提供了一种快速和有效估计机床误差元素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工件尺寸和形状误差的测量值用于估计机床误差。通常,机床几何误差的测量不是很困难,但由于机床热误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诸如加工周期、切削液的使用以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所以要精确测得热误差是相当困难的。

在获得了各误差元素后需进行建模,把各误差元素表达为机床位置或温度的函数。各几何误差元素与位置有关,故为位置的函数;各热误差元素与温度有关,故为温度的函数;还有的误差元素不仅和位置有关还和温度有关,既是位置的函数又是温度的函数。针对不同的误差需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几何误差用位置的多项式来拟合,热误差用多元温度变量来拟合。对于几何和热的复合误差,在建模前要对其检测信号进行几何误差元素和热误差元素的分离。误差元素建模是误差补偿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也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工作。(www.xing528.com)

4.误差补偿的执行

在误差补偿过程中,补偿系统根据误差运动综合数学模型、误差元素模型以及实时反馈信号(如温度、位置等值)预测机床最终误差,并实时补偿该误差。误差补偿的具体执行是通过移动运动副使刀具或工件在机床空间误差的逆方向上产生一相对运动而实现的。

在早期的误差补偿研究中,补偿是通过离线修改数控代码而实现的。该方法相当耗时,且假定离线辨识的误差在实际加工中保持相同。近年来,开发了两种不同的技术来实现误差补偿:反馈中断法和原点平移法。

(1)反馈中断法 它是将相位信号插入伺服系统的反馈环中而实现的。补偿用计算机获取编码器的反馈信号,根据误差运动综合数学模型计算机床的空间误差,将等同于空间误差的脉冲信号与编码器信号相加减。伺服系统据此实时调节机床工作台的位置。该技术的优点是无需改变CNC控制软件,可用于任何CNC机床,包括一些具有机床运动副位置反馈装置的老型号CNC机床。然而,该技术需要特殊的电子装置将相位信号插入伺服环中。这种插入有时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特别小心,以免插入信号与机床本身的反馈信号相干涉。

(2)原点平移法 补偿用计算机计算机床的空间误差并将该误差作为补偿信号送至CNC控制器,通过I/O口平移控制系统的参考原点,并加到伺服环的控制信号中以实现误差的补偿。这种误差补偿法既不影响坐标值,也不影响CNC控制器上执行的工件程序。因此对操作者而言,该方法是不可见的。原点平移法不用改变任何CNC机床的硬件,但它需要改变CNC控制器中的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单元,以便在CNC端可以接收补偿值。这种改变在老型号的CNC控制器中是不可能的。

5.误差补偿效果的评价

当一个补偿系统建立起来后,应对该系统的补偿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以便改进补偿模型或系统,从而达到更好的加工精度。通常有以下三种评价补偿效果的方法:

第一种是传感器主轴热漂移检测法,即用位移传感器检测主轴热漂移误差补偿的效果。

第二种是激光斜线测量评价法,即用激光测量仪在机床空切削中工作台走斜线进行位置误差检测。

第三种是实际切削试验法,即通过实际生产中工件的切削,用补偿加工获得的工件尺寸误差、形状误差和位置误差来评价补偿的效果,这是最终和最重要的补偿效果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