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河南在诗文、散曲以及杂剧等文学领域均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诗文方面,涌现出以王恽、卢挚、姚燧、许衡、许有壬及马祖常为代表的成就卓著的诸位大家。王恽是元代卫州汲县人,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职。他的诗歌主要体现了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之心,此外还有一部分以清新为特色的抒情诗。此外,彰德汤阴的许有壬和光州的马祖常在各自的诗文作品中也均体现出强烈的人民性。在散文方面,洛阳人姚燧可谓成就卓著。他曾任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其散文作品结构严谨、格调高古但又不乏生动活泼。此外,马祖常的散文作品也有较高价值,《记河外事》和《息氓传》等名篇敢于揭露政治弊端,思想内容又颇好。
元代,河南的杂剧创作在该地区悠久传统且丰厚积淀的戏曲文化沃土滋养下再度繁荣。“据《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记载,活跃在元代剧坛上的中州作家计有八人,他们中有彰德籍的郑廷玉、赵文殷,汴梁的赵天锡、陆显之、钟嗣成,开州籍的宫天挺,洛阳籍的姚守中和西平籍的李好古等。”
在元代前期的杂剧创作群体中,有两位著名作家就是彰德府人,他们分别是郑廷玉和赵文殷。赵文殷不仅撰写了《渡孟津武王伐纣》《宦门子弟错立身》《张果老度脱哑观音》三种杂剧,而且据记载还能够粉墨登场,是一位兼为作家和演员的通俗艺术家。只可惜剧作均已亡佚。郑廷玉是我国古典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虽然生于蒙元灭金的战乱之中,一生困顿、凄苦,但其生活和发展艺术创作活动的彰德地区却是蒙古灭金后得到较早治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的地区。与之联系紧密的文化及以民间戏曲为代表的民间音乐样式在此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后人从郑廷玉的身世推知,他应当是接近底层民众的下层文人,谙熟民间流行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擅长以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曲调、曲调组织形式,以或讽刺或辛辣或幽默的方式来揭露现实生活的丑恶。因此浓郁酣畅的民间气息、淳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流行于其时的曲调和曲牌即成为他杂剧作品最具典型性的因素。他一生共创作杂剧共22种,今仅留存五种,如《看钱奴》《后庭花》等,主要以民间历史故事、公案故事和伦理教化故事附载其现实主义精神。此外,西平的李好古、濮州人宫天挺也是元代后期代表性的杂剧作家。其中宫天挺可谓是其时“本色派杂剧”的重要代表作家。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作品“锋颖犀利”,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中称其“瘦硬通神”。此外,亳州人孟汉卿创作有》魔合罗?,并传于今世。这一和曲牌名【耍孩儿】关系紧密的称谓被河南籍作家运用,用以表现发生于河南府的故事,作为勾连剧情的重要“砌末”,体现了魔合罗在该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河南民间对于这样一种具有信仰含义的儿童玩具的熟悉。经笔者梳理历史上存在的包含【魔合罗】的所有作品可知,该称谓作为一曲牌使用时,与【耍孩儿】无异。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在元杂剧这一元代流行的戏曲样式中,【魔合罗】【耍孩儿】作为儿童玩具及曲牌的流行地域与流行程度。(www.xing528.com)
元代河南籍的散曲作家共有十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兼作杂剧与散曲的,如姚守中、王恽、薛昂夫等。他们不仅引领了那个时代流行文学和音乐的发展方向,而且以其创作题材、所用曲牌等体现了所处地区的地域性特征。如姚守中的《中吕》粉蝶儿《牛诉冤》、薛昂夫的《正宫》端正好《高隐》中对于【耍孩儿】曲牌的青睐,以及作品辛辣之风格,均体现了该地域作曲家、民间文学及音乐文化的特征和风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