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山水画的成就:元四家与元代山水画

元代山水画的成就:元四家与元代山水画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四家”(一)元代后期画坛上影响最大的是活跃于江浙一带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画家,被称为“元四家”,他们的绘画最能体现文人画的特色。此画后来被誉为山水画的典范。在元代美术乃至整个中国美术史上,元代的山水画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元四家”为主要代表的元代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在于它的集大成和文人化。

元代山水画的成就:元四家与元代山水画

“元四家”(一)

元代后期画坛上影响最大的是活跃于江浙一带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画家,被称为“元四家”,他们的绘画最能体现文人画的特色。这四位画家主要画水墨山水及竹石,艺术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赵孟频的影响。他们四人的绘画艺术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如强调绘画的文学化,突出强调笔墨和以书入画,在画上题字作诗等。在这些共性之中,他们的艺术又有各自的面貌和特点。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江浙行省常熟(今江苏常熟)人。早年在浙江做过小官,后因事入狱。出狱后信奉全真教[1]而成为道士,出世思想占据主导,游历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之间。晚年隐居富春山。黄公望在书法、音律、诗文方面都有较高修养和造诣,又擅画山水,在作品中常表露遁世思想及文人情趣,是元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画画家,被称为“山水画”之冠。

黄公望在学习传统,宗法董源、巨然,师承赵孟頫的基础上,对前人之法融会贯通,自出机杼。他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写生,对家乡的虞山和后来徙居的富春山景色都进行过深刻的观察体验。

黄公望承袭了赵孟頫水墨简率一体的山水,并创造了浅绛山水[2],以浑厚苍简的笔墨画江浙山川。他的名作《富春山居图》(图7-6)以苍润洗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画出了自杭州桐庐的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此画系黄公望应道士郑无用之请而绘,每兴之所至即挥毫点染,历数载而成。画面在表现技法上师法董源的湿笔披麻皴,但汰其繁皴,趋向简淡,侧锋、中锋交互为用,湿润的披麻皴与长短干笔皴擦浑然一体,在坡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笔法随意潇洒,画面明净疏朗,秀润清爽,充分发挥了笔墨意趣,体现了中国画线条和墨色的审美价值。此画后来被誉为山水画的典范。

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图7-7)和《快雪时晴图》则是另一种风格:以水墨为主,皴纹极少,笔意简远。通过用笔的干湿变化和墨色的浓淡层次,不仅画出了大雪覆盖下山川的壮美,还传达出雪后的微融之感。

黄公望著有《写山水诀》一卷传世,其中说:“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画一窠一石,当逸墨撇脱,有士人家风,才多便入画工之流矣。”他的山水画平淡简远、意境幽深的风貌正体现了他的美学追求。《写山水诀》论山水画法凡22条,其中也强调对景写生和发挥艺术想象。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中年在家乡魏塘镇隐居,靠卖画及教书度日,虽生活清苦,但不与世苟合。他擅画山水、梅花、竹石,山水画学董源、巨然,兼容泼墨之法,挥洒自如,墨色浑厚,具有苍茫淋漓的气势。“元四家”中其他三家皆重用笔,而吴镇则重用墨,水墨酣畅,以“笔墨沉郁,气格古朴”著称。他的传世作品有《渔父图》(图7-8)、《松泉图》和《双桧平远图》等。

图7-6 《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黄公望

“元四家”(二)

吴镇一生画过很多《渔父图》,其中有立轴、横卷及册页多种样式,借《渔父图》表达他愿做烟波渔父隐逸避世、放浪江湖的思想感情。吴镇也喜画松石梅竹,皆作虬曲老木立于山野泉石之中,气势磅礴,水墨淋漓,也是其人格和志趣的写照。他所作的墨竹笔墨苍劲简率,亦别具一格。

倪瓒(1301—1374),字泰宇,别字元镇,号幼霞子,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人。自幼家境优渥,晚年疏散家财,遁入太湖。倪瓒长期生活于湖泖间,所作山水画也多取材于此,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画面布局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特征,一般为三段式布局,意境空阔萧索,枯笔淡墨,抒写出其失意和悲哀。他的画绝少赋色,甚至连印章也不用,亦不画人,所谓“天真幽淡”,正是其心境和审美意趣的表现。传世作品有《水竹居图》《渔庄秋霁图》和《虞山林壑图》等。其中《渔庄秋霁图》(图7-9)是其代表作品,近处秋林坡丘,中部用大片空白表现平静的湖面,遥见远山。通幅画作以淡墨渴笔写出,以侧锋作“折带皴”画出坡石荒丘,一片凄清空寂的景色,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比起形似,他更重视对主观情怀的抒发。

(www.xing528.com)

图7-7 《九峰雪霁图》

[元]黄公望

图7-8 《渔父图》

[元]吴镇

图7-9 《渔庄秋霁图》

[元]倪瓒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频外孙。工诗文书法,精工山水,兼擅人物,早年受赵孟频影响较多。与黄公望、倪瓒关系密切,曾得到黄公望教益。王蒙多在山水画中表现深山隐居生活,皴法在董源、巨然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形成解索皴。运笔用墨及写景布势层次变化丰富,章法稠密,景色郁郁苍苍。传世作品有《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夏日山居图》和《葛稚川移居图》等。

《青卞隐居图》(图7-10)画吴兴西北之卞山,采用立幅全景式构图,颇能表现隐居的情致。画法上先用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浓,层层加深。湿笔之后再用干笔皴擦,皴法用解索皴和牛毛皴,较少渲染。树干用双勾,树叶用浓淡点子点出,山顶又用浓墨点苔。景物繁密,气势充沛,繁而不“迫塞”,苍郁华滋,具有江南草密林茂的物色。此画是王蒙传世绘画中的杰出之作,明代董其昌在画上题曰“天下第一王叔明”。王蒙所作的山水画面目多样,技巧全面,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功力。

在元代美术乃至整个中国美术史上,元代的山水画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元四家”为主要代表的元代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在于它的集大成和文人化。元代画家对唐宋山水画的学习,并不是完全因袭模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了其特殊的时代特色。“元四家”作山水画重视笔墨,讲求风格,并有一定的生活依据,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主观情怀,并用诗文题跋加以阐述,各自具有独特的面貌,把宋金以来的士大夫文人画推向新阶段。但他们的题材比较狭窄,不少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流于孤寂、伤感、淡泊,反映了在社会动乱中力求超脱的情绪。

图7-10 《青卞隐居图》

[元]王蒙

元代除赵孟頫、钱选、高克恭和“元四家”之外,著名的山水画画家还有盛懋、曹知白等。

曹知白(1272—1355),字贞素,又字又玄,号云西,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其山水画有两种风格,早期主要学李成、郭熙,笔墨粗实润泽,如《寒林图》;晚期笔墨文秀细淡而干枯,疏落简洁而苍秀,如《疏松幽岫图》,表现出清静无为的画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