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万年西藏山水画的研究成果

刘万年西藏山水画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刘万年先生正是第一个发现西藏是中国山水画未开发的处女地。刘万年作为置身西藏的山水画家,认为有责任和使命开创西藏山水画新的表现形式,在西藏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艺术文明成果,探索发现并创造新的笔墨程式和艺术语言。刘万年先生认为,西藏山水画的创作目前必须进入现实主义发展阶段和表现阶段,要从绘画的地域性、民族文化性、视觉性、原创个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刘万年西藏山水画的研究成果

流派和地域画风是构成美术史的重要现象。美术史上的重要时代往往是以流派的众多纷繁为主要标志的,如明清时期绘画领域的浙派、金陵派、吴门派、扬州画派、娄东画派等等,都与地域性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董其昌按地域将古代绘画划分为南北二宗便清楚地表现出来。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美术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启,中国美术步入多元化进程,流派地域画风开始迅猛崛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本土化对西方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当代美术对现代性的追寻,在强化了当代美术流派意识、推动了流派风格建构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地域化绘画风格的建构。

85新潮以后,藏区画风风靡画坛。众多画家纷纷走进高原,这种匆匆过客式的采风,必然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出西藏的大美。而刘万年先生正是第一个发现西藏是中国山水画未开发的处女地。他以非凡的胆识和创造,奠定了他在当代西藏画派的领军地位。

西藏独特的高原地貌和气候,往往让人望而却步。但一部中国山水画史却没有西藏的画卷和记载,令人遗憾不已!由于西藏山水不同于传统山水的特质,也不同于中原江南山水的特质,古人没有画过,现代人画过的也不多。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进中,在传统技法和理论体系方面都没有现成的范本可供借鉴,更没有前人的路可走。刘万年作为置身西藏的山水画家,认为有责任和使命开创西藏山水画新的表现形式,在西藏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艺术文明成果,探索发现并创造新的笔墨程式和艺术语言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如何贴近时代,深入生活,发掘精神内涵,创作出既反映时代精神又打动人民的精品力作,长久以来一直是美术家的艺术理想和社会责任。刘万年先生认为,西藏山水画的创作目前必须进入现实主义发展阶段和表现阶段,要从绘画的地域性、民族文化性、视觉性、原创个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首先要重视写生,重视生活对当代西藏山水艺术创作的品质提升和技法探讨及形式美的再创造。“越是民族先进的,才是世界的”,要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勇气、有胆识,超越旧有的传统思维,产生新的理念和新的表现图式,创造出既有时代风貌,又吻合东方美学特征的崇高壮美、静穆雄浑境界的西藏大山水。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原创是艺术永恒的生命。发展才是硬道理。西藏山水画的创作更要立足时代,全方位关照,以大视野、大思维、大格局、大气象的东方美学思想,体现当代“中国气派”和“西部精神”,强化生命意识、西部悲壮意识、宇宙意识和原生态的大美意识。要从风情的再现拓展到精神的表现,增加人文历史的纵深感,即从精神的本源上获得对生命特质的感悟和理解,以原创的精神拓展艺术空间的再创造、再发展,从而构建西藏大山水画创作的研究和理论体系。

通过解读刘万年先生的西藏山水画,可以看到他的学术定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地域的独特性,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直接与大自然对话,是进行西藏山水创作的先决条件。纵览古今,一个画家的成功和风格的形成,首先是对本地域的研究,创作的开始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生活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因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对题材的收集、加工和整理、提炼。西藏最大的创作优势就是对地域特色的把握和表现。所以更加贴近生活,珍惜来自对自然和地域生活的生命体验,以全新的技法传达全新的感受,则是创造即在其中了。

2.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注重对色彩的切入。西藏是大自然神奇绚丽色彩的天然合成,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地质地貌特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和发现。因此,他在西藏山水画创作的要素中,色彩是仅次于造型的第二大要素。举世闻名的敦煌艺术、宗教建筑、图案、民间艺术等,都是壮丽色彩的构成,也是我们各民族多元文化艺术的本源。刘万年先生的西藏山水画创作对色彩表现的理念要更加强烈,要突破传统约束和偏见,注重对自然绚丽色彩的感情描绘,广泛吸收中外民族艺术的营养。笔墨是色彩,色彩也是笔墨,没有色彩就没有西藏!中国艺术强调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谢赫提出“随类赋彩”,对中国绘画色彩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的古代绘画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笔墨与色彩的传统。在西藏山水画创作中,刘万年先生力求强调笔墨写逸之气,从随类赋彩到以情运色,作为表现手段,对传统意象色彩进行现代化创新,着力改变传统绘画色彩的片面状况,努力达到传统与现代、水墨与色彩融合,使画面变得感觉真实和层次丰富。马奈说:“色彩完全是一种趣味和情感问题。”凡·高是现代最明显运用感情色彩作画的色彩大师,他热烈的色彩情感律动引起了世界情感色彩的共鸣。色彩不囿于体现物象神韵,更是提升直抒画家胸臆的生命之色。(www.xing528.com)

3.“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俱进创造现代笔墨语言。传统是一种精神,文艺复兴不是复古,我们的时代不可能人人都写甲骨文,天天读《三字经》。有笔墨独行天下,无笔墨寸步难行;笔墨不等于零,但笔墨要发展。刘万年先生认为,创造新的笔墨语言,要认识到笔墨虽然有单独的审美意义,但笔墨语言的本义就是为对象服务的,否则西藏山水画的创作永远陷在有无“笔墨”的单一怪圈和“陀螺效应”的艺术游戏中,无法突破,难以自拔!他认为,传统中国山水画对笔墨的极力维护,其实是在逃避画家应当承担的与大自然平等交流和沟通的责任。面对西藏神秘、荒寂、旷远、大起大落的外在特质和博大、激烈、壮阔的精神存在,试想若活着黄宾虹张大千老先生到了西藏,还不知有何感想?中国传统绘画笔墨,能否承载起表达西藏戈壁大漠、高峻悠远的苍茫大地所含蕴的壮美情怀之重任?值得我们深思。

4.重视图式构成,创造具有时代感的形式美。当形式服务内容时,势必要对传统图式力求突破,这是西藏山水画创作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改革开放以来,刘国松、周韶华形式美的提出和实践,在思想理论上极大地震撼了美术界,被公认为是中国当代美术的一个开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刘万年先生在他的西藏山水的创作中,要将广阔的绘画梦想和纯粹的现代生活感受注入西藏山水新的图式中,力图体现西藏山水新的艺术思维,并赋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在一条既无大师可追寻,又无理论可借鉴的创造之路上,以一种全新的有别于过去旧有图式的形式美给西藏山水以新的艺术精神。

在中国画坛,由于习惯于欣赏文人画的水墨小品“墨戏”,我们一些享大名的国画家仅仅不过是墨戏小品画家,无从谈起形式和意境的大美。文人画的风行,使我们能表现大场面题材的画家更罕见。历史与时代的鸿幅巨制,在今天国画界几近绝迹。今天中国画变化太有限了,我们天天都在说“创新”,每个画家也都自认为有各自的创新点,但中国画的这种变化,从总体来说还太小,小到让行外的人不太看得出来,老外们更弄不清今天的中国画究竟是古代的中国人画的,还是当代的中国人画的。这或许也就是老外们对当代中国画兴趣有限的原因所在……哀哉悲乎!

5.重在表现,更要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艺术的创造。由雪域高原和大河大水构成的西藏,其独特神秘的异域风光有别于全国任何地方。当前西藏山水画的创作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发现,多数画家走马观花,旅游图解式所谓“进西藏,画西藏”的作品,千篇一律地套用传统文人山水笔墨,挂羊头卖狗肉,以古人的心态表现当代生活,名曰“继承与创新”的伪传统,误读时代,误导后代。所谓“似与不似”如复印机似的陈腐观念之作,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值得我们追问!所以,刘万年先生纵览全局、全方位观照的理念,大视野、大开局,南北纵横、宏观把握、微观表现,尽精微、致广大,以宇宙意识、生命意识、民族文化精神提升整体创作水准,注重表现更要发现和创造的神山圣水,才有了西藏山水的大美境界!

意境是作品神韵和灵魂的体现,“绘画者,文之极也”。每一个画家决定自己的艺术价值取向和选择时,其创作智慧深深地植根于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文化的自觉可以成为一个画家价值取向朝着一个终极目标前进的命定的力量。西藏除独特的自然景观外,其人文景观和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富矿”。面对当前全国艺术创作对文化的普遍缺失,使得中国画创作功能快速减退,西藏山水的创作要对多民族文化遗产深入地挖掘研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探求人类艺术的普世价值和共同点,要有文化理想和创造有理想的文化,强调画家要有文化力和文化的表现力。文者,化也,文而不化等于不文。要保持画家人格和思想的独立性,克服“只知有汉,不知魏晋”的嫌疑。继承民族大文化传统,倡导民族大文化精神,应是西藏山水画创作的文化根基。

西藏是画家们神往的地方,因为这里能产生艺术灵感,达到艺术的高度和神韵——它保持了原生态环境,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也是艺术百舸争流的时代,坚持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水墨与色彩及中西方艺术的结合,创造“中国气派”的西藏大美山水,弘扬“西部精神”,不仅是刘万年先生的神圣使命,也是伟大时代对全国山水画家的历史召唤!

神山圣水图(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