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山水画发展:浙派山水画形成

明代山水画发展:浙派山水画形成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的山水画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戴进、吴伟水平最高,以其为代表形成浙派。他取材于历史故事的《三顾茅庐图》、描写现实生活的《春游晚归图》等都是这类山水画。沈周在山水画温雅的人文意趣中表现出了恢宏的气势。其主要成就在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亦佳。其早年作品属于赵孟的青绿山水一路画法,主要作品有《烟江叠嶂图》等。他的山水画内容多为崇山峻岭,山重水复,气势雄伟壮阔。

明代山水画发展:浙派山水画形成

明代的山水画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明初,江浙地区出现了一些富有成就的画家,如王履、王绂、夏昶、赵原、徐贲、杜琼等人,他们所画多为山水竹石,带有明显的文人画特征。明初画家多临摹南宋马远、夏圭的风格,形成浙派。明中叶以后,吴门画派逐渐在画坛上形成较大的影响。明末,以董其昌为首的一批文人画家成为继吴门画派而起的革新者。清代初期的山水画在承传明末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中“四王”便是以松江派提倡的摹古画风为基础而被清政府扶持,逐渐发展成为清初的正统画派。清中期众多流派形成,以娄东派和虞山派势力最大,其影响一直持续到清晚期。同时,一些在野的画家如龚贤、石溪、八大山人、石涛等人,在绘画上独辟蹊径,反对泥古不化,主张革新创造,强调抒发个性,成就也较为突出。

(一)戴进、吴伟与浙派绘画

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职业画家的活动,在统治者提倡下,画风继承南宋四家,取得了较高的造诣,在明朝前期影响较大。一些画家从浙江一隅应时而起,受到朝廷的征召,成为宫廷画家。其中,戴进、吴伟水平最高,以其为代表形成浙派。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从银工改习绘画后,很快即有画名。其山水笔意出入各家[2],取法南宋马远、夏圭[3],所以显示出丰富多彩的风貌,为浙派绘画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大多构图精当,气势恢宏,造型明快而富有质感,流畅洒脱而清爽俊逸。他喜欢在山水画中安排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人物活动,产生一种远看有气势、近看有情味的效果。他取材于历史故事的《三顾茅庐图》、描写现实生活的《春游晚归图》(图8-7)等都是这类山水画。

图8-7 《春游晚归图》

[明]戴进

图8-8 《长江万里图》(局部)

[明]吴伟

吴伟(1459—1508),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近学戴进,远师马远、夏圭,形成了一种粗细兼能而以用笔雄健、水墨酣畅为主的独特风格,如《渔乐图》《柳下读书图》《长江万里图》(图8-8)等,气势豪迈,纵横挥洒,淋漓尽致,是他水墨写意的代表作。

(二)吴门画派

“明四家”与吴门画派

明代中期,在今江苏苏州及其附近地区形成了一个重要画派,即吴门画派。此画派在明嘉靖年间发展最盛,因其核心人物都是江苏吴县人而得名。一般认为,吴门画派创始于沈周,形成于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合称“吴门四家”[4],也称“明四家”。

吴门画派总体上属于文人画派,画家之间由于相互交流而形成了相似的艺术风格:精笔墨,尚意趣。其主要成员大多为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多厌恶官场,喜欢游于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热衷于抒写宁静典雅、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因此,较之元代疏简放逸的画风,吴门画派更为文雅蕴藉。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对于元、明以来的文人画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复杂的师承关系使他形成了极具个性化的艺术特点。他的作品大多描绘江南风景和园林景致。他在画作中重在强调人与自然亲密关系。其画风沉稳浑厚,意态轩昂,而又不失宁静优雅。

沈周为其师陈宽70岁寿辰而作的《庐山高图》(图8-9)是其代表作之一。画面中崇岭高叠,云雾浮动,清泉直下,溪流湍急,景物郁茂。此画借五老峰的崇高峻拔颂扬其师之德。淡墨勾染出的空间流动之感充盈于画面中,从中完全可以看出沈周中峰秀挺的笔墨功夫和气宇轩昂的文人风度。沈周在山水画温雅的人文意趣中表现出了恢宏的气势。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融汇各家之法[5],终成自家风格。他的绘画早期师法赵孟頫,作品多笔法细腻;后期笔法粗细兼而有之。其主要成就在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亦佳。明代中后期,文徵明已有很高的声望,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即所谓“文笔遍天下”。后期他具有与沈周相当的艺术成就,后人将他们并称为“沈文”。

图8-9 《庐山高图》

[明]沈周

文徵明性格内敛含蓄,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长寿画家,因此作品颇多。其早年作品属于赵孟頫的青绿山水一路画法,主要作品有《烟江叠嶂图》等。中年以后,描绘精丽,章法细密,整体气势宏伟,作品《浒溪草堂图》(图8-10)、《惠山茶会图》等景色开阔清丽,工笔设色浓郁厚密,是在师法赵孟频的基础上取法王蒙的结果。他愈到晚年作品愈加工细。文徵明88岁时所作的《真赏斋图》画的是庭院景色,人物神情闲适,环境幽雅,树石刻画得极为精细。除设色画外,文徵明的水墨写意山水画中也有不少佳作。他的写意技法主要学自米芾、米友仁和高克恭,具有代表性的有《仿米氏云山图》,意境幽深旷远,墨色变幻无穷。

唐寅(1470—1523),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的生活较多波折,29岁考中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解元,故又称“唐解元”。第二年参加会试,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革黜,从此断绝仕途之路,漫游大山名川,专门研究诗文书画。

唐寅初学画于周臣,师承李唐、刘松年和马远等人。因此,他的绘画以院体画法为主,同时兼有文人意趣,独具特色,在吴门画家中独树一帜。唐寅在绘画方面才能全面,画人物、花鸟、亭台楼阁都很擅长。他的人物画线条优美,色彩浓重,人物表情丰富,举止优雅,构图取景恰到好处。他的山水画内容多为崇山峻岭,山重水复,气势雄伟壮阔。[6]这与许多吴门画家都有所不同。即使所画为小幅的园林之景,画面也非常活泼生动。他的早期作品《骑驴归思图》中,南宋、元的画风还较为明显。中年时所画《山路松声图》以带有个人风格的线皴勾画出高山陡石、古松峻岭,气势非凡。虽是仿自院体,但已完全拥有自家风格。《春山伴侣图》(图8-11)笔墨柔和,清秀俊逸,展现了其山水画的另一风貌。

仇英(约1502—1552),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其绘画内容以人物为主,纤细巧密,清雅秀逸。其山水画主要学赵伯驹和刘松年,发展了宋代院体画的“青绿工整”。他以临摹古画而知名,经常可以以假乱真。他习画极为严谨认真,精于各种题材的绘画,画法主要源自宋代院体绘画,多为大幅巨作,工笔重彩,青绿山水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极尽笔墨用色之能事。[7]他一生作画勤奋,精品甚多,功力不凡。

图8-10 《浒溪草堂图》(局部)

[明]文徵明

仇英的山水画构图、取景由于采用高远和深远之法,所以能真切地表现出崇山峻岭的气势和深邃优美的景致。他的大青绿山水画虽画法相近,但表现的情景各异。如《桃村草堂图》《玉洞仙源图》和《桃源仙境图》(图8-12)等,画面中山石挺拔,树木葱郁,溪流清澈,云蒸霞蔚,其中人物或品茶清谈,或漫步观光,或静坐抚琴,俨然仙境。

图8-11 《春山伴侣图》

[明]唐寅

图8-12 《桃源仙境图》

[明]仇英

(三)董其昌“南北宗论”与明后期山水画派

吴门画派与浙派的山水画发展到明末,已经在貌似繁荣中产生了以碎石积为大山的板结之风和空疏恣意的流弊。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在东南松江地区,崛起了一批文人画家,如董其昌、莫是龙、陈继儒、赵左、顾正谊等。他们以董其昌为核心,注重笔墨,追求士气,成为继吴门画派而起的革新者,史称松江派。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官至礼部尚书。他工书画,擅画山水,精于鉴赏,也有不少绘画理论方面的记录。他在著作《画旨》中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

图8-13 《秋兴八景图》(其一)

[明]董其昌

“南北宗论”的提出是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最有影响的成就。他把佛教北宗的所谓“渐修”与南宗的所谓“顿悟”引入绘画的内涵中进行分析。“南北宗论”认为,文人画派的绘画是有天分的,主要体现在“顿悟”上;而南北宗的工细画风是“渐修”的结果。这主要体现了他有意推崇文人画的风格特点,本质上是将文人画派和院体画派及民间画派根据不同的修养分为两宗。这对当时山水画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关于“南北宗论”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褒贬不一。

对于绘画,董其昌并不重视师法造化,而是提倡书法与绘画的融合,强调笔墨的虚实关系,讲究章法形式。他经常以古人的作品为母题,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8],如仿黄公望手法创作《江山秋霁图》,仿王蒙《青卞隐居图》创作《青卞图》,等等。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董其昌乘舟从吴门到京口,途中作《秋兴八景图》(图8-13)。画中既有葱翠的草木和清丽的水乡风情,也有江天楼阁,构图精巧,意境高远。董其昌的山水画集宋元各家的技法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风格。

明代晚期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山水画派,如以项元汴、项圣谟为代表的嘉兴派,以钱塘蓝瑛为首的武林派,以及“画中九友”[9]等绘画团体。

(四)“四王”、吴恽与正统画派

“四王”与“四僧”

“四王”即王翚、王原祁、王时敏和王鉴,他们是活动在清代初年的代表性画家。他们受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影响较大,推崇南宋文人画,重视笔墨的运用章法,追求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气韵,并以一套规定的审美标准来评判作品的优劣。由于他们对传统的文人画研究得深刻透彻,所以他们的笔墨造诣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们对绘画传统的研究成就和对文人画新的诠释在当时画坛上影响较大。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等,苏州府常熟(今江苏常熟)人。他注重观察自然,因此能用传神的笔墨将自然生动地表现出来。他的代表作品有《溪山红树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图8-14)等。他的追随者有很多,如杨晋、蔡远、宋骏业等,最终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虞山派。

图8-14 《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www.xing528.com)

[清]王翚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其画风直接承袭其祖父王时敏,但笔墨运用更加润泽醇厚。同时他也推崇古人之法,但不拘于某一家,而是兼收并蓄,融多种画法于一体。他的代表作品有《辋川图》《仿子久山水图》《山中早春图》(图8-15)等。王原祁受到帝王知遇,声势煊赫,其弟子及传派者,约以数千,史称娄东派。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苏州府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少年时即为董其昌、陈继儒所赏识;中年时期,其画风已特色鲜明;晚年时期,其风格日臻成熟。其代表作品《云山图》(图8-16)淋漓尽致地将他古逸秀雅的风格表现了出来。

王鉴(1598—1677),字圆照,号湘碧,与王时敏同乡。他们均出身于官宦世家。王鉴的绘画章法有宋人的特点。在画法、面貌上兼及水墨、浅绛及青绿山水,格调清苍,沉雄古逸。其代表作品有《梦境图》《九夏松风图》《长松仙馆图》(图8-17)等。他模仿古人的作品也很多,如《仿三赵山水图》《仿古山水册》《仿叔明长松仙馆图》《仿梅道人溪亭山色图》等。

图8-15 《山中早春图》

[清]王原祁

图8-16 《云山图》

[清]王时敏

图8-17 《长松仙馆图》

[清]王鉴

图8-18 《湖天春色图》

[清]吴历

吴历、恽寿平与“四王”齐名,合称“清六家”。

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他的画上追北宋,又兼法唐寅;用笔沉着严谨,善于用重墨、积墨,风格苍润醇厚。他的代表作品有《湖山春晓图》《横山晴霭图》《枫江群雁图》和《湖天春色图》(图8-18)等。

恽寿平(1633—1690),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为名,改字正叔,号南田、云溪外史,江苏常州人。他的山水画受其伯父恽向的影响,笔墨洒脱秀峭,得元人之致。据传其真迹有《山水图》《古松云岳图轴》等。

在流派纷呈的清初画坛上,“四王”与吴历、恽寿平均承晚明董其昌之文人画传统。其山水画被称为“山水正宗”,其花鸟画被称为“写生正派”,亦即正统派,代表了当时的主流画风,以极强的声势左右了清初的绘画风尚。

(五)“四僧”与艺术个性的张扬

“四僧”是指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他们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画家。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使这些出家为僧的画家饱经人世的坎坷。他们特殊的身世经历和人生感悟,形成了他们绘画创作的情感底蕴。他们的作品中无不饱含着故国之情。同时他们的作品中也暗含了对清朝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各自的遗民意识。因此,“四僧”的绘画作品与当时正统派的作品相比,有着大相径庭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化特征。

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和敢于突破固有模式的表现手法,是“四僧”作品的突出特点。他们善于把自身丰富的情感融入创作当中,或满腔激情,或凝重含蓄。他们把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形象加以艺术的加工,使自然美与艺术美高度结合,最终形成了新颖脱俗的作品。

八大山人(1626—1705),谱名朱统,名耷,号雪个、个山、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既渊源于董其昌的山水画理论和实践,又突破了董其昌的约束而变化出富有鲜明个性的创新面貌。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笔墨豪迈雄健。其花鸟画具有个性鲜明的奇简冷逸风格,影响较大。他的代表作品有《秋林亭子图》《松谷山村图》《河上花图》《荷鸭图》(图8-19)等。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对许多画家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

石涛(1642—1707),原名朱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他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方面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想象丰富,技法独特,构图新颖自然,并且充满了昂扬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泼墨山水卷》《苦瓜和尚妙谛册》《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图8-20)等。他把自然界的景物和诗情画意完美地融合在作品中,使作品充满了个性色彩。石涛的艺术造诣不仅开启了“扬州八怪”的创作之风,而且对后世画坛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8-19 《荷鸭图》

[清]八大山人

图8-20 《山水清音图》

[清]石涛

石涛在绘画上力主独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及许多题画诗跋中,他阐述了自己的艺术思想,显示了他在山水画理论方面的贡献。在这些“画语录”及题画诗跋中,他发表了一系列切中时弊并带有美学意义的见解,特别是对艺术与生活、学习传统与发挥创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尤为精辟。

弘仁(1610—1664),原名江韬,字六奇,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安徽歙县人。他的大量作品都以黄山和齐云山为母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作品构图新奇,境界开阔,笔墨酣畅。其代表作品有《冈陵图》《枯槎短荻图》《晓江风便图》《黄海松石图》(图8-21)等。弘仁不仅有高超的画技,也有令人尊敬的人品,在当时十分受人推崇。其追随者甚多,如江注、姚宋等,遂形成了以弘仁为代表的新安画派。

髡残(1612—1673),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因喜爱钻研佛经而放弃仕途,于明朝灭亡前皈依佛门。髡残的山水画继承巨然、元四家、沈周等人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师法自然,对名山大川进行艺术的提炼,概括出独特的艺术形象。他的作品主要描绘黄山、南京一带的景物,以书法入画,用笔粗犷豪放,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和无穷的生命力,以及自己放任不羁的性情。其代表作品有《苍山结茅图》《层岩叠壑图》(图8-22)等。

图8-21 《黄海松石图》

[清]弘仁

图8-22 《层岩叠壑图》

[清]髡残

(六)安徽、金陵等地的名家名派

安徽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明清两代仅次于江苏、浙江,清初产生了以萧云从为代表,包括梅清、程邃、戴本孝等重要画家的姑孰画派。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于湖老人、无闷道人、默思,安徽芜湖人,姑孰画派创始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萧云从与弟萧云倩加入复社,入清不仕,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善画山水,兼工人物。其画对徽派版画的影响较大,用笔方折枯瘦,线条洗练,重勾勒而以皴擦为辅。其代表作品有《秋山行旅图》《归寓一元图》《洗砚图》(图8-23)等。

明末清初,在南京地区也生活着一批山水画画家,他们大多隐居不仕,其中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八家”影响较大。“金陵八家”是指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等八人。他们在清初画坛上是独立于“四王”正统画派之外的一个创作群体,在创作技法和创作理念上较前代都有很大的突破,形成了崭新的风貌。

龚贤(1618—1689),字半千,号野遗、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晚年在南京清凉山隐居,专心于绘事,并开始以卖画为生。龚贤最擅长的是山水画,他师从宋元诸家,并且能摆脱古人的窠臼,提倡写生,多游历见闻,所以他的作品有着清新的生气,山水画又重归描绘真实的秀润山川的道路。其作品内容多取材于南京当地的风光或是游历所见,描述的大多是真实景致。其代表作品有《夏山过雨图》《木叶丹黄图》(图8-24)等。

图8-23 《洗砚图》

[明末清初]萧云从

图8-24 《木叶丹黄图》

[明末清初]龚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